尽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到“万事不求人”。因而无论公事、私事,朋友之间总有相互“需要”对方的时候。正如谚语所言:“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既是如此,便当“常问问”,让如同陈年佳酿的情谊在日常的问候中慢慢发酵。但,问候不应只在“需要”对方时,也不仅限于逢年过节或对方生辰的礼节性客套,更要融入日常——主动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聊聊生活的点滴。如今问候的方式便捷多样:一个电话,既能闻其声,所费亦不多;一条微信或一次视频通话,纵使相隔万里,也能瞬间相见,分文不花。以我而言,每天清晨都能从微信中收到温暖的问候。山西一位挚友说:“真情重如山,惦念在心间。每天事一件,笑问您平安。情谊永相伴,快乐每一天。”广东一位故交说:“ 祝福不挑时间,问候不怕遥远,每天送上祝福,表达我的心愿,愿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每天都开心快乐,健康平安!早上好”天津一位知己说:“一份真情九分甜,十份祝福润心田;面不见,心相连,一声问候胜千言:知足送昨天,开心过今天,愉快迎明天,健健康康每一天!早上好!”远嫁俄罗斯的北京姑娘,自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认识后,虽然我们之间没有相互需要,但她十年如一日,不仅常问问,而且常进朋友圈为我发表的文章点赞…
唯如此,朋友之间“常问问”,情谊便如血脉般那样“越走越亲”,谁也离不开了谁。三年前,老朽结识的那位某学院原院长、少将,每日清晨四点半总会准时发来问候。若某天微信铃音迟了半小时,我便不由得为他忧心忡忡,对着手机屏反复摩挲,直到看见"早安"二字才松下眉头。这份跨越军衔的牵挂,早化作血脉里的温暖。
唯如此,朋友间“常问问”,共同语言多,办事才能“越问越好办”。我有一位交往28年的“忘年交”,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医院,擅长治疗多种慢性病。近年来,我在志愿服务中致力于搭建跨省市的医疗公益救助桥梁,正是得益于这份深厚情谊和顺畅沟通,我们得以通力合作,为来自8个省市、病情危急的13位患者提供了医药费全免或半免的治疗。
然而,世间亦有功利心太重,“过河丢拐棍,病好打太医”之人。"当他“需要”你时,甜言蜜语,天天“见”,殷勤备至;一旦不再“需要”时冷如冰,将过往情谊忘得一干二净,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类人眼中只有利益的天平,却看不见情谊的星辰。他们是社交场上的近视眼,只盯着鼻尖的功利,却读不懂"肝胆相照"的真义;他们是人情世界的投机者,以为人脉是用完即弃的工具,却不知真心才是永恒的通行证。这类人或许能凭借一时的手段“风光”片刻,但终究如无根的浮萍,难以长久,其结局往往如同迷失的魔鬼,难有善终。虽然这类人在社会中不占多数,但其行径着实可恨。
时代向前飞奔的路上,既要丈量经济的刻度,更要守护人情的温度。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贵在真诚。真挚的情谊需要用心维系。“常问问”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却“话中有话”,它藏着大智慧——是清晨微信里的一声惦记,是暮色中电话里的几句叮咛,是把"你还好吗"酿成岁月里的常青藤。衷心祈愿,“常问问”这份温暖的习惯,能如同《常回家看看》所唱响的亲情呼唤一样传遍街巷,“火”起来!让“常问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蔚然成风,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