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父亲骑着自行车回来了,车后座带着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纸箱子。父亲说是买了可以生产凉风的吊扇,让我母亲去南院把电工大哥喊来,赶快安装上,中午就不用端着饭碗到门口树底下乘凉了。
“俺家买吊扇了。”这个消息像夜幕下燃放的烟花,在整个村庄绽放成美丽的童话。人们既羡慕又惊讶。吃晌午饭的时候,左邻右舍的亲友们端着冒着热气的饭碗来我家看吊扇,把我母亲忙的,东屋里搬、锅屋里找,把家里所有能腾出来坐的大椅子、小板凳都搬堂屋当门(客厅)了,她热情的招呼着:“俺嫂子,你们坐,赶快坐下来凉快凉快。”俺婶子跟俺大娘说:“俺嫂子,你看看风大不?”俺大娘瞥了她一眼,乐呵呵地说:“那墙上挂的明星画都被吹得呼啦呼啦地响,还问风大不?你不是明知故问吗,哈哈哈!”“哈哈哈……”家后俺大爷把碗放下,磕了磕他的老烟斗,笑眯眯地说:“真凉快呀,都没让我自己吹,就把我碗里的饭给吹凉了,可不像天天在大树底下乘凉,都吃半天了,饭还是热的不好下嘴。”我们小孩子们在吊扇底下又是蹦又是跳,像那房梁上的小燕子看见燕妈妈觅食回来了一样,高兴极了。说话间,母亲从锅屋里端来一钢筋锅饼子,是用去了皮的小麦仁和大米一起熬开花后,把干好的饼子下进去,再小火熬一会,一锅香喷喷的饼子饭就熟了。我家最擅长做饼子,那散发着米油香的饼子,吃起来滑溜溜地,仿佛每一口都带着浓浓的亲情味道。俺娘说:“俺嫂子、他婶子、他叔,你们吃完碗里的饭后可以尝尝我做的饼子,都不用再回自家添饭了哈。”俺大娘他们乐呵呵的说:“你也赶快坐下来吃饭吧,别忙乎了,又不是外人,不用招呼,我们都不客气的。”浅绿色的吊扇乐此不疲的转着,习习地凉风不间断的送来,大人和孩子们徜徉在吊扇下,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滴。古时诸葛亮设坛作法巧借东风是为了帮助周瑜大败曹军,我家邻居们过来“借风”,不过是想在炎炎酷夏享受一丝清凉。
隔天晌午,前院的嫂子端着碗来串门。母亲招呼她快坐下来凉快,她站到吊扇正下方说:“俺婶子,我是来问问俺叔是在哪里买的吊扇?等会吃过饭你侄子去朔里卖粮食,回来也想去买台吊扇。”母亲说:“你叔是在石台百货商店买的,朔里百货商店肯定也有,你让小荣看看,不合适的话,再去石台百货商店看看,多看看也能比较比较型号和颜色,过日子花钱要算着,要买就买最中意的那个。”前院的嫂子胸有成竹地说:“好,就按照俺婶子说的办,让他去朔里粮站卖好粮食,先到朔里百货商店看看再说。”
没过几天,俺家又添置了可以移动的落地扇。可是,那时候家里人口太多。我和姐姐们及俺姥姥一个房间,俺哥和俺表哥一个房间,父母亲一个房间,一台落地扇每天晚上都在我们和俺哥他们的房间里挪来挪去,有时候还因为都过于热情的挽留,不让落地扇走,而“大动干戈”!父亲说等等他开工资了,就给我们房间里各装一台吊扇,落地扇留他们用。母亲说天气太热不能等,还是把家里那几口袋棉花,还有那头老黄牛吃不着的玉米都卖了吧,换些钱赶快给孩子们房间里安装个吊扇,你看看孩子们为了争扇子天天磨牙。母亲还一再叮嘱父亲,买的时候记得一定买小一点的,小一点的肯定省电。
犹记得那年暑假才过一半,很多人家就都买了吊扇。俺们村村部围墙上的标语也改成:“建设四个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
时光如那夏日里不辞辛苦转动的吊扇,一刻都不曾停留,转眼一过经年。现在的新农村家家户户都按照了空调,在家四季如春,出门去乡村公路是平坦的,绿化是美丽的,连风都是甜的。小时候在吊扇下惬意玩耍以及亲友相聚在一起乘凉,那其乐融融的画面,像我的童年一样,渐行渐远,却一直沉湎于温润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