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欧阳兄朋友圈发了一些郴州的照片,潮州的朋友送了一本《活着的古城·潮州》,看完读完,关于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问题一直萦绕不去。突然觉得在诏安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时光,也听惯了许多底蕴深厚的文化叙事,用一个字眼来讲家乡竟显的如此手足无措。我们这里多有文化和我们这里生活有多好的叙事区别怎么看?文化倘若失去生活载体是不是一种自欺行为?生活如果没有文化加持是不是一种退化的生存?我想,诏安时光里的诏安生活,早已在不知觉间,将我们的灵魂重新染织: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刻;文化的真传,就在百姓的烟火日常。文化最真实的模样,应该存活在当代人生活之中的,倘若要找一个地方安放倦怠的灵魂,莫如多谈生活少讲文化。
叙事区别触及了地域书写的核心。“诏安生活”是现象与体验,是“果”;而“诏安文化”是基因与逻辑,是“因”。有人把它比作河流与河床个关系:生活是河面上流淌的水波与舟船,文化则是塑造河流走向的深邃河床。生活叙事聚焦于具象的、感官的日常,它描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的核心是“怎么做”和“是什么感觉”,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温度;文化叙事则探寻这些生活现象背后的抽象脉络与深层结构,它的核心是“为什么”和“从何而来”,追求的是逻辑与根源。从叙事情感看,生活叙事的笔触是沉浸式、品味式的,情感是主观的、个人化的;文化叙事的笔触是冷静、剖析式的,它需要的是理性与洞察。历史学家葛兆光说过能够真实、深刻反映历史的,不是历史书籍,是小说。就是说一个优秀的小说家的生活叙事是最有穿透力的,是最能够在读者之中留下深刻印痕的。比如说我们许多人可能没有去过湘西,但是如果我们读过《边城》,一提湘西,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沈从文描写的的人情风俗。在现代摄影技术如此进步的情况下,把图像叙事的直观和生活叙事的生动结合起来,共同展现生活习俗与生活场景,人间烟火气一定会用最从容的姿态告诉我们,文化就是正在进行的生活本身。
在进行生活叙事之前,不妨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诏安的历史脉络。本邑有文化可考的历史,并非始于其正式设县的明代,而是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诏安腊洲山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诏安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先民们在此渔猎采集,繁衍生息,创造了最早的土著文化;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行政建制,始于唐代。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朝在漳州地区设定了“怀恩县”,其县治就位于今天的诏安县南诏镇境内,标志着它从“化外之地”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边疆县邑;“诏安县”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朝廷析出漳浦县的二、三、四、五等都,正式设立“诏安县”,取“南诏安靖”之意,寄托了朝廷希望这片闽粤交界之地安宁和平的愿望。从此,“诏安”作为县名沿用至今。文明开端 ,建制开端 、定名开端脉络清晰。从地理根脉上看,本邑是山海交汇,闽粤锁钥,“省尾国角”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和融合区,兼具闽南人的拼搏与潮汕人的精细;从历史文脉上看,卫所文化到海商文化的变迁,大量的古城墙、烽火台、屯兵文化,塑造了诏安人保家卫国、尚武坚韧的精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种历史积淀培养了诏安的商业传统和开放意识。有些外地官员不懂这段历史,常常会说诏安民风彪悍种种,实在是对本邑“悬钟千户所”海防抗倭贡献的漠视;从艺术魂脉来看,自清代“诏安画派”开始,民间习字作画之风盛行,形成了“工意兼具、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终于成为诏安最闪亮的文化名片。 铁枝木偶、潮剧、剪纸、诏安灯谜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此处的文化与生活原本就紧密结合,是“活”的传承;从生活味脉看,诏安得山海之馈赠,纳闽粤两地之精粹。舌尖上的诏安,是闽南的醇厚与潮汕的鲜爽碰撞融合的味觉传奇。从肥美海鲜到漫山遍野的富硒青梅,物阜民丰于此有了最生动的注解;从精神气脉上看,源于海洋文明和侨乡传统,诏安文化里敢于外出打拼、经商、闯荡世界的开拓和源于中原耕读传统和书画艺术,注重家风传承、文化艺术修养和内在精神安守的守正默然二元统一,这其实是诏安文化脉络中最深刻的精神特质。
历史爱好者,可以沿着明代古城墙,触摸那段金戈铁马的卫所岁月。艺术追寻者,可以走进书画院和民间画室,感受空气中弥漫的墨香。美食家的旅程在诏安就是从街头小吃到海鲜大排档的味蕾探险。较之“诏安文化”这个庄重的称谓,诏安生活本身要生动得多。文化大多是典籍中的文字,生活却是触手可温的存在。在诏安的街巷里,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老者冲泡八仙茶时手腕轻转的弧度,“酱油水煮鱼”时扑鼻的香气和鲜爽,傍晚时分大排档和各家各户共同飘出而混合而成的烟火升腾、滋味万千等等细节,比任何宏大的论述都更能让人理解这片土地,若要感受诏安,其实真的不必刻意寻找,品一口八仙茶,尝一筷海味,赏一幅丹青,听一段潮音,赴一场欢聚,“活在当下”的从容与热忱必定使你懂了生活忘了文化。
忘却“文化”的概念,投身于“生活”的洪流,你才会沉浸其中,与乡民们通过最朴素的途径代代相传的生活同频共呼吸:炊粿时灶门口双手蘸粿浆拍下的手印传递的是敬天的笃定;酸甜可口青梅的腌制,指尖传递的是对四时物候的娴熟,这便是“耕读传统”在今天的延续;一个家族在除夕之夜围炉守岁;铁枝木偶戏台前,锣鼓声中唤醒的是关于忠孝节义的集体记忆;街头巷尾“吃了么”的见面问候,其语音语调里都保存着中古汉语的活化石……。文化,就在这炊烟袅袅、言语切切之间,完成了它最鲜活、最牢固的接续。
诏安人的生活,是有许多仪式的。这些仪式大体上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贯穿于时年八节之中,主要是祭拜祖宗与神明,比如正月营神、清明挂纸、七月半中元施孤、中秋拜月娘等等。还有一个系统是贯穿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比如牵出花园、婚礼、葬礼等等。这些仪式都是已经生活化了,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成为历史记载中的“日常古风”和“多神崇拜”等。诏安人也是一个不断流动着的有根的族群,越是在外漂泊,越是有一种寻根的情结。祭拜祖宗和神灵,对于抓住族群之根,强化家族认同,传承价值观,维持社会秩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起到替代信仰安顿灵魂的作用。至于围绕个人成长的礼俗,如出花园、结婚生子,是在通过仪式帮助个人完成身份转换与建构。我认为,正是这些礼俗,帮助诏安人建立个人与神、个人与族群、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把个人纳入到一个有秩序、有传承、有皈依的系统中去。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他的意思是,人们活得太粗糙,可以过得更精致一些。诏安老茶铺的高冲低斟,夜市的灯火阑珊处的喧嚣;文人画室里那份对笔墨分寸的虔诚与揣摩;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一锅融合了闽地醇厚与潮汕鲜爽的海鲜所带来的温暖妥帖。哪怕是工作再累,人生再不如意,也不妨碍我坐下来喝一杯工夫茶,这就诏安艺术地生活的态度。可以说,艺术化生活,是让人生过得有滋味;仪式化生活,是让生命有安顿,灵魂有归宿。有这两点生命就足够了。
刚才,对艺术化生活的说明可能有点不太好理解,接着说。其实艺术化生活,就是在满足必需之后对生活更精致的追求,这种对生活更精致的追求也可以叫做生活美学。你嘴干了渴了,喝一杯水,这个是生活的必需。诏安人更愿意坐下来喝一杯功夫茶,体制内多次禁止喝功夫茶最后大多都不了了之,深层的原因想必在此。过去建房子,不是仅仅满足于可以住,屋顶、墙壁有绘画,有木雕,甚至有钱人的屋檐上还有嵌瓷,用彩色的瓷片嵌粘出各种美的造型,这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应该说,艺术化生活,不是说工作之余去看一场美展,看一次电影,或者听一场音乐会,而是美的追求贯穿在全部生活过程之中。剪瓷雕等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它们不仅仅是精致的物件,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诏安人的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有满足生活必需后更精致的追求,才会有非遗的出现。而非遗的保护的理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个生活,我以为就是诏安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
较艺术化生活和仪式化生活更直观的市井生活,是诏安小城特有的烟火气与慵懒节奏的交织。一幅诏安市井生活四代图每天都在开合:老年人有传统的锚点与闲适的黄昏,他们的生活是诏安慢节奏的底色,是小县城记忆的活化石。老街骑楼下、中心市场、茶摊、庙宇、公园里,一把竹椅、一套功夫茶具,就能消磨整个下午。八仙茶的香气里,夹杂着老旧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潮剧或木偶仔戏唱段。初一十五要拜拜,节庆要做红桃粿,他们是家族观念的坚守者,也是地方风俗的传承人,他们装着半部诏安史,哪条街以前叫什么,哪家老字号最正宗,他们如数家珍;中年人现世的奔忙,他们是市井烟火最旺盛的燃烧层,承上启下,奔波而踏实,“讨趁”与“顾厝”使他们务实且重人情。茶桌既是休息处,也是信息交换中心和生意洽谈室,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家庭,也搅动着诏安最真实的市井活力;又一代青年在流动的新血与城乡间摇摆,留在家乡的年轻人,可能在小城找个清闲工作,下班后朋友聚会,喝奶茶、吃烧烤、刷手机,享受着低成本生活的安逸。另一部分则在外地求学或工作,只有节假日才回来。他们的归来,会瞬间激活老街——穿着时髦的衣裳,用普通话交谈,涌入儿时熟悉的店里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同时也把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带回来。他们徘徊在 “留下”的安逸与 “出去”的机遇之间,家乡有时既是温暖的港湾,也可能被视为“回不去的故乡”,他们的选择,决定着诏安是会逐渐老龄化,还是能焕发新的生机;孩童们早早被进行笔墨丹青与味蕾启蒙,他们的童年被书香与美食共同滋养。周末的早晨,总能见到背着画筒、提着毛笔字帖的孩子,穿行于老街巷弄,去往老师家或培训班。安静的院落里,孩子们屏息凝神,在宣纸上晕染山水,临摹楷帖,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蝉鸣。这门传统技艺对他们而言,并非枯燥任务,而是如同游戏般自然,是小县城孩子特有的艺术启蒙。他们对诏安风味的认知,从街头巷尾开始,一个刚出锅、烫得呼呼吹气的虾饼就构成了他们对“家乡味”最初始、最幸福的记忆编码。老者的从容守望,中年的务实拼搏,青年的流动探索,孩童的懵懂熏陶——这是诏安四代人共同演绎着一场关于传统、生活与未来的和谐交响……
诏安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头衔与文化,也不在于我们怎么谈它的文化,而在于它如何将这一切辉煌的过往,从容不迫地过成了当下每一个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日子。这就是诏安生活!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