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读了《门外文谈》,线装本的那种。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就对文字的起源进行了探讨,指出文字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其中,先生也指出了“于是文章成为奇货了”“文字既然含着尊严性,那么,知道文字,这人也就连带的尊严起来了”。会心一笑之余,倒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实际上,写作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却难倒无数英雄汉。学生时代的作文,工作中的报告总结,生活中的随笔,总是伴随着各种难题,费心费力且难得称心如意。不得不说,各种写作中,特别是文化类文章的写作真的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既需要理性的逻辑,又需要活泼的语言。它不像娱乐类的文章,只要吸引眼球,只要博人开心就好。弄不好它会榨干作者的脑汁!无怪乎写文化类文章的人,往往容易后继无力。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柳宗元在《与友人论为文书》也说“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之不除也”。那么,当下写作何以难?
难在“遣字造句”不知错。文章由段落、句子、词语、文字依次组成,写作就像一场文字的盛宴,把一些不相干的文字让它产生严密的逻辑关系,就是写作的过程。我们知道,串字成词、遣词造句、因句成段、葺段成文。一篇文章中,我们略去语法、文化常识等,剩下的就是字词的问题了。字是固定的,区别在于认得多少,是识字的层面,“人生忧患识字始”,恭喜你开始具备“为特权者所收揽(鲁迅语)”的基本资格。但还远远不够,如果词汇、词汇量不足,就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这时,由于网络语言的无孔不入,一些人在写作中常常用遣字造句代替遣词造句,结果就会显得生硬、别扭、空洞无物。词汇就好比是食材,没有丰富的食材,抱来一堆DNA,再高超的厨艺也难以烹饪出令人垂涎的佳肴。知识渊博的作家,在创作中信手拈来,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难在共鸣读者不复再。古人语“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意思是说,如果写出来的文章思想见解高明,说理精辟入微,即使文章有点败笔,那也是白玉微瑕,无伤大雅。就好像太阳、月亮也有日月食的现象,但真知灼见如同日月之光明,终不会伤。也就是说,只要确实有好的见解,就不失为一篇上佳文章。而好的见解,需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得到大众认可的。再好的文章也需要认可,如果一篇文章得不到认可,哪怕那个作者写得多么含辛茹苦,写得多么辞藻华丽,写得多么意蕴深远,它还是一篇废文!读者,就是文化的领域里肥沃的土壤,文章就好比一粒种子,不会发芽的种子,最终只会沦为尘埃!现在的一些文章,已经沦落到“谁发表谁去看”的地步,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还发明了“查重”这个新的词汇,听说收费不菲。浏览各大网站我们也会发现,文化类的文章热度都不高,大量毫无新意炒冷饭的文章趁机引导了投机取巧,复制拼凑。很多人拿着手机上网更多的是一种消遣和慰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言而无实,罪也;言而无知,过也;言而成言,苦也。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在写作时是叫苦不迭的——贾岛说“二句三年得”,柳永是“为伊消得人憔悴”,鲁迅则“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余秋雨还搞了个集子叫《文化苦旅》……在读者孤单成自己的时候,写文章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难在文以载道不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文以载道”:“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那么,韩愈的“文以载道”说到底有何深意?是不是说文章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这么简单。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道”是目的,文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实际上,在韩愈看来,文章、文采是作家内在德行和修养的表现。他在《答尉迟生书》中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这就是说,作家有什么样的本性,文章就有对应的表现。韩愈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这就是说,仁即博爱,义是仁的恰当践行,而沿着仁义之路行进就是“践道”。他毕生致力于抑道辟佛,以复兴儒学、重拾仁义之道为志业。故此,仁义之道也就成为了其“文以载道”说的核心旨向。同时韩愈又说:“修其辞以明其道”,由此可见,韩愈强调,明道不可忽视文辞的作用。应该说,以仁义之道为旨向,以“能文”为方式,是构成了韩愈“文以载道”说的两大核心要义。正基于此,中华文脉才不断赓续,不断丰富,在各个时期都创造了“文”的奇迹。王充说“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曹丕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们立论的前提就是对文道关系的体认。而文道关系被割裂之后,失去了“道”的加持,仅具辞藻与技巧形式之美的文学,同时也就失去了动天地、感鬼神的精神力量。当下,一系列结集、诗话、自传大批涌来,有时读了就是不知道载的什么道,讲了什么理,当然也就失去了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的作用。所以么,创作者要创作作品,首先要塑造自己,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这,何其难!
难在情感表达不到位。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只有将情感融入文字,文章才能有生命力,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情感准确地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很多人在写作时,虽然内心有诸多感受,但却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例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太感动了,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情感表达不到位的文章,就像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虽然有味道,但却难以让人回味无穷。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重重,情感表达也存在困境,真实情感竟变得难以启齿。现在大多数人,包括亲人之间,也很大程度存在虚假地表达情感,象征性地客套,特别是同事之间的交流很难像以前那样感受到细微真实的情感。中国倒真是一个人情社会,无意义的聚会、饭局、凑热闹无处不在,无所不聊。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些活动层出不穷,但交流中却缺乏正面的情感表达。人与人之间没有实感吗?为什么袒露真实的情感就像没穿衣服一样难以启齿?要知道真心的分享和倾听是多么重要啊。如若周国平说过的,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现在很多业务联络可以看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性事物,类似组装手表零件一样适配就行。彼此都那么官方,也大多可以模仿,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不会轻易向别人展示悲喜,不是没有故事,而是不足矣为外人道。这种情感的克制延续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习惯只对内心世界的外延和未曾涉足的远方保持好奇,并停留在好奇上,最终导致小时候词不达意,长大后言不由衷。有时在夜深人静时,你感到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开口、如何下笔、如何倾诉,有人说这就叫情感疏离,这个看似抽象却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悄然侵蚀着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也使得情感诉诸笔端变得奢侈。
难在养成习惯不持恒。叶圣陶说,要培养写作的四大习惯:列提纲、观察、推理判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也有人说要做到“五勤”,即嘴勤、眼勤、耳勤、手勤、脑勤。这些其实就是将写作从一种间歇性的自虐行为转变为一种持续性自律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个养成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自虐要有狠的心,现在我们常常在被需要时,只有屡屡被催促时,才手忙脚乱玩起了粘贴复制的无奈。以前写日记,常常通过描写一个场景、一个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感动或喜悦,而且就紧紧抓住某一个细节,尽所能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替代叙述,打破白纸恐惧,番茄钟驯服拖延心魔,慢慢把文字当成连接自己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现在常常用记事的五律形式把一天中最值得留下回忆的人事物记录下来,慢慢的我感到:自虐的狠摆脱了写作的苦,日复一日,它已经成为用笔尖雕刻生命的仪式。养成习惯的持续很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不少见,三毛对写作提出了一个关键词“酿”,意思是一天一点,去记录,去琢磨,去分解,去酝酿,最后水到渠成,像马拉松一样,最终以时间换得了空间。大多时候,我们信心满满,知道搞点文字不容易,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写着写着只好放弃,心里还想着还是古人好,容易清静,现在到处都是喧嚣、是非、烦恼。有一句话,一入侯门深似海,写作之道更是崎岖艰险。畏途巉岩不可攀,没点决心,铩羽而归还好,无功而返也行,弄不好染上“文事恐惧症”就苦不堪言了。所以很多人在历经熬夜掉发之后选择放弃,落得个逍逍遥遥,并自欺欺人的转型为苛刻的伪读者。
难在逻辑思维不清晰。语言表达要求我们要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推理,但在轻松的社交场合,或是在探讨个人感受和经历时,过分的逻辑要求又往往会使对话变得生硬,甚至可能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在这些情况下,同理心(通俗讲叫接纳)和逻辑分析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语言就生动活泼,处理的不好,就会出现观点跳跃,前言不搭后语,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前些年有某知名教授在电视上讲授《易经》,她有套路但逻辑就是乱的,一般是由某个话题想到某个人,然后想到某人的爱好,然后想到这个爱好相关的人事物,然后播出的时间节点到了,下回分解。往往是听了一大堆,不相干又有部分相关的占据了时间的大部分,要解读的内容却没能讲清楚,这样的节目居然还“火”了好几年。有个日本作家说过:“写作需要的不仅是文字能力,更是思考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条理的文章。莎士比亚所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们只有把思想的“碎片”,逐渐地逻辑地提炼和凝结成一句简洁醒目的话,这样一来,才能让听众把握和感知你的思想。现在与人交流时,特别是新媒体作为媒介的时候,大量出现的“啊、哦、嗯”之类的词,不仅感觉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使双方交流的逻辑出现异向排斥。长此以往,非守正而创新的逻辑思维使得传统文字表达显得平庸,缺乏吸引力,诚如鲁迅说“他们都打着大众的旗,说这些东西,都为大众所不懂,所以要不得。”
难在功利取向不单纯。虽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规范,但写写东西总起来说无非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沟通情感、教育和启发读者、说服和影响他人、记录保存、娱乐和消遣等功能和目的。写作本身不具备功利属性。在古代,人们大多都是农民,不读书,不识字,不能写文章。而权贵们大多能读书识字,也能写文章。农民培养书生参加科举考试,算是谋求翻身的机会。可是,书生们学写文章就成了功利化的追求。他们要揣摩皇帝的意思,揣摩主考官的意思,揣摩宣传口径,揣摩做文章的方法等等,只是为了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以此获得功名。当然在家里写一篇文章,不拿出去发表,自己欣赏,就是私人化的写作。倘若拿出去发表,让别人看到,就有着炫耀的意思。他们互相酬唱,诗书往来,不过是为了互相切磋,互相蹭名气,扩大宣传和影响罢了。也就是说,看似私人化的写作经过运作之后,成了功利化的写作,也就让写作变得不纯洁了。我当过教师多年,发现教育写作大多被功利裹挟的特别严重。什么教学计划、课堂反思、学年总结、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等教育应用写作大多是填写教师专业成长报告册的刚需,旨在应付检查考核,是挡“官差”的功利化被动写作;写教学案例、教育论文等,也多为发表或获奖,有晋职晋级、成名成家的功利目的,鲜见发自心底的无功利主动教育写作。现在这种功利思想还大有市场,社会对这种功利化倾向的态度选择了静默,环境氛围如此艰难,我们真正摆脱桎梏,轻装前行,把大脑思维中的感受变成文字,让更多的人去分享的过程仍然非常漫长。
已经有四五年没有操作过电脑的文字了,这几天刚好有一些闲暇的片段,敲敲打打凑成了一大段文字,算是我所理解的作文七大难。循例记事如下:门外等闲看,墨痕风未干。停车白鹤寺,掩卷困龙滩。驻足花涵露,寻诗马解鞍。人间多正气,最是作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