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冷漠的冬天在身后用凛冽的风声鞭打着我、催动着我,像候鸟一样扑向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徜徉在江南的怀抱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耳畔就不时响起阵阵可触及的柔声细语,如同盛开的江花,悠香入怀。
我一路随青山绿水渐行渐远,汀泗桥过去了,官塘驿过去了,古赤壁过去了,在冬日风声的砥砺中,像回到了烽烟四起的东汉末年,遥看滚滚长江东逝水,心深处,便陡然生出万千感慨,随同我辗转的身影,在江南大地,起伏不息。
不觉间,羊楼洞镇到了……
距赤壁市区西南约26公里的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誉,为“洞茶”家乡。古镇据湘鄂交界,明清时便是蒲圻六大古镇之一。
据说,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湖北省的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羊楼洞。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19世纪70至80年代羊楼洞茶庄多达上百家……
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
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
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登临一长啸,日夕紫烟浮。
明代大学士廖道南描写《羊楼洞》的诗句,蕴藉着羊楼洞古镇的地域风情。
二
想起1998年我第一次来到羊楼洞茶场的情景。
那是一个秋日,当我一路亢奋、如愿地站在羊楼洞国营茶场空旷而寂寥的小院里,心绪却在瞬间一落千丈。与其说是有着百名干部职工的国营茶场,感觉还不如我们北方随处可见的废旧砖瓦窑场。
我巡视着这些低矮而破旧的建筑物,及其屋脊瓦菲上留下的斑驳的岁月痕迹,终于感觉到城市之外的荒凉。
在一片丛生的秋草之后,几位穿着俭朴的年轻女子用她们的方言交流着我几乎一个字都听不懂的内容,她们满面沧桑,在她们的眉宇间,我分明读到了一种生活和年龄相交织的秋风秋雨。她们拘谨地用淳朴而温馨的微笑,迎接着我这个远方客人的到来。
看到这些年轻女子,想起关于羊楼洞的一段爱情故事。
唐文宗太和年间,少年郎梅青竹与邻家女柳兰香相恋,而柳兰香父亲则一门心思让女儿入宫。青竹与兰香商议后,便骑着白马远走他乡。一天晚上,他们来到松峰山下,这里山清水秀,两人便在一石洞中安身。柳兰香父亲一路追来,青竹与兰香惊慌失措,一位穿白衣白裙的妇人则对他们说:“快躲到我裙子里。”
柳父离去后,白衣妇人唤出青竹与兰香,随后足踏莲花,飘然而去。从此梅青竹和柳兰香就在松峰定居下来,他们在洞旁搭竹楼,用青石板修石巷直达山下的茶市。青竹与兰香在这里种植绿茶,还将制好的茶叶储在竹楼上的泉洞里。远近的茶商买到这种茶叶,打开木箱,香气四溢,用观音泉水泡茶,更是甘美异常,人们把这茶呼为“离魂草”。
年长月久,人们常找青竹与兰香买茶,还把白羊竹楼洞茶三绝简称为“羊楼洞”,羊楼洞因此而得名。
三
羊楼洞声名远播,不仅因其人文历史悠久,更因其茶文化历史悠久。
自古,羊楼洞被誉称“小汉口”,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久负盛名的“洞茶”远销边疆和海外。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羊楼洞一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羊楼洞茶马古道始于宋,繁荣于明清。明嘉靖初年,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据资料记载,极盛时的羊楼洞镇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
清中后期,制茶技术日益创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
嘉庆年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蒲圻志》亦记载,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
据此算来,羊楼洞砖茶已有两百多年积淀。据说,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清乾隆元年,雷氏第五十五世孙雷中万创办“羊楼洞茶庄”,后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洞古镇庙场,厂房设在羊楼洞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芙蓉山产老青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雷中万四子雷东阳、孙雷国祥、曾孙雷立南均经营洞庄茶号,生意兴隆,“贸茶为业,往来粤东,颇获蝇头”,故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
有古诗赞曰: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
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我没想到,我数次踏进的羊楼洞竟然有着如此的魅力。后来,有当地人给我介绍,曾经的沙俄皇族财阀、茶商巴洛夫一度到羊楼洞开设加工毛茶、制造砖茶的茶庄,俄商李特维诺夫亦在羊楼洞兴办了“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工厂。随后,俄商又先后在羊楼洞开设了“阜昌砖茶厂”和”新泰砖茶厂”。不仅如此,羊楼洞的茶种还在俄罗斯繁衍生根,后来,清政府派遣刘峻周从羊楼洞运走10万棵茶苗至俄国格鲁吉亚种植成功。
于是,一条从羊楼洞出发、在历史上存在了两个多世纪的近万里茶马古道,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茶叶贸易的黄金通道,“中国大茶市”羊楼洞古镇也在历史的典籍里璀璨生辉。
四
无论如何,羊楼洞古镇是不能错过的。
很多时候,我奔袭于山河大地,绝非为游览、观光、娱乐,而是独爱寻迹于遗址、古镇、老街等,每每身临其境,便欣喜非常。
因此,每一次抵达,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向古镇赶去。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羊楼洞古镇坐落在一条明清石板街上。这是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老街最宽处约4米,间有丁字石板小巷相连。街两边多是二层砖木结构挑梁式老屋,底层商铺,错落有致。因时间仓促,不能一一领略。
走在石板路上,时光恍若静止,就像走进了历史,古朴、沧桑、厚重……当年的繁华依稀在青石板上闪烁着悠远的水墨光影。人们三五成群,从一个店铺到另一个店铺,即使没有购物,脸上却写满了笑容和满足。店铺里随处飘荡出来的袅袅茶香,见证着这座古镇曾经被赋予的价值和意义。
有水名曰观音泉,源于松峰山北麓,曲折蜿蜒,注入古镇,是羊楼洞历代精致砖茶的水源。这一清凉泉水,不仅成就了羊楼洞茶之盛名,而且洗练了羊楼洞风土人情,致使古镇历经岁月侵袭,依旧风华绝代。
从一处吊脚木楼下拐弯,步上长条石桥,远处的松峰山气象万千、秋山入海。松峰山以产绿茶蜚声中外,其茶香正味纯,深得世人垂爱。
可惜,我不能久居此地,因为我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以后的日子里,与羊楼洞古镇的邂逅所留下的欣喜和遗憾一定会让我时时回眸。它的深远,它的静寂,它的朴实,它的宽厚,它的珍贵,还有它的前世今生,都会深刻在内心,时时给我最澄澈、最通达的提醒。
我牢记这茶乡,我牢记这古镇。
(原载《今古传奇》2025年3月中旬刊文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