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海华的头像

周海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3
分享

钢铁丛林中印记

夏日晨曦初露,我行至蒙山路西头,一片金色的城市沙滩退露于海岸。那沙粒便闪烁着微光,海水一波波爬上,又退下,留下湿漉漉的痕迹。远望西边,石化厂区的轮廓渐渐清晰,高塔如林,管道如网,在朝阳下投射出错综复杂的映影,闪烁着冷冽的钢铁丛林光斑。十年前,我曾是这片钢铁丛林中的一员,如今重返故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被岁月尘封已久的面孔与动人故事,在工业文明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格外鲜活而深刻

2010年初冬,我们以EPC模式承担了两套石化装置的新建工程。由此进驻了杭州湾北岸,钢铁与海风的交响就此奏响。

初次踏入这片石化厂区的那一刻,深感道路宽于多数石化厂区、管架高大,眩晕感袭上心头。同时,倍感规划、设计的超前和格局。略观远望,不同管径的管道有的从地上升至管架,也有从管架入地,层层叠叠错综复杂;那些钢铁构筑的巨型静设备形态各异,有的圆润似球,更有如锥倒立,硕大储罐整齐排列,高耸入云的蒸馏塔,盘曲如蛇的换热器。它们被粗细不一,标色各异的工艺管道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运转的机体。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气息,钢铁的锈味、石油的腻味、化学品的阵阵刺鼻味,与远处海风带来的咸腥混合,构成了独特的工业气息,深深烙印在我的感官记忆中。

生活区与生产区形成鲜明对比。这里道路宽阔经纬分明,绿树成荫,学校、医院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尤其几条街道里的商铺各类商品齐全,品种繁多,尽显商贸繁荣。是国内石化行业中生活设施最好的区域之一。我们租住的职工宿舍在辰凯小区,属于老旧小区,设施简陋陈旧。却别有韵味,掉漆的床架、摇晃的木桌、残腿的板凳,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却能望见远处装置的剪影,在晨曦与暮色中勾勒出工业文明特有的几何美感。装置的运行声成了自然的闹钟,设备的低沉嗡鸣是最佳的催眠曲,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

我们团队里多是年轻面孔,像春天新抽的枝条充满活力。土建组的小伙们在工地上来回奔走,精确测量每台将要就位设备的基础,为钢铁丛林打好根基;设备工程师对每台设备进行安装前的细致检查,记得有台重要设备水压试验时发现三条管束焊缝渗漏,不得不严格按要求返厂处理;工艺工程师不但绘制流程图,计算管道焊接工作量,还要确保合格的材料用到项目中;电气与自控的年轻人则在设备间穿行,校验每台待安装的仪表,像神秘的织网者,为系统敷设神经脉络。不同专业相互配合协作,推进项目稳步向前。

安全员老P是工地上的“老法师”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鹰眼。”他总是戴着磨损的安全眼镜,背着手巡视,对任何违规作业行为都毫不留情。“安全无小事,安全零容忍”的沙哑嗓音在工地上空回荡,像一记记警钟。在这片钢铁丛林中,一个疏忽就可能要人命,老P的存在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做项目时常会听到一句“没有安全就没有进度,没有进度就没有了效益”。

在年轻人中,E工程师的形象最为鲜明。他身材瘦削,眼镜框总挂着汗渍,安全帽带子磨破了工服领口,却从不错过任何一道焊缝的检查。他办公桌总是杂乱,全桌堆满图纸和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旧茶杯,杯壁内侧积着厚厚的茶垢,成了他的标志。每天清晨都会泡上一大杯浓茶,带着它穿梭于工地的各个角落。

他对工作有着近乎偏执的吃苦。记得那个深秋夜晚,为了检测寻找一批已安装在工艺管道上不合格法兰,在装置里待了十几个小时。寒风中,只披了件单薄的工作服,搓着冻得发红的手,眼镜片上蒙着白雾。当我找到他时,正趴在管架上做着光谱检测,冻得发抖的手指仍在记录。那只茶杯插在工作裤的后袋,茶水早已凉透,杯壁的茶垢在月光下呈现出奇特的琥珀色。

小S是团队里唯一的女生,负责项目的文员工作。学的强电专业,属于学非所用。平时话不多,做事情毫不含糊。后来她的“未来老公”也加入我们团队,成为团队里仅有一对小夫妻,搞得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项目推进像一套系统装置运转,专业间相互依存,上下工序紧密衔合。将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大地上的钢铁实体。每天都有微小的胜利:一段管道试压成功,一台设备准确就位,一个系统通过验收。这些进步积累起来,推动着整个项目向前。工地上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氛围,每个人都沉浸在创造的喜悦中。

石化职工食堂是钢铁丛林中最为鲜活的所在。我们出于工作便利和项目节支,搭伙了石化职工食堂。每到饭点,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安全帽下是一张张被阳光亲吻过的脸庞。他们高声谈笑,讨论工作,狼吞虎咽地吃着分量十足的饭菜。大块红烧肉、油亮青菜、冒着热气的米饭面食。饭菜的香气、人群的喧闹与远处设备的轰鸣,交织成一曲奇特的生命交响曲。

然而命运在最平静的时刻投下巨石。那个深秋夜晚,电话那头传来噩耗,“H工程师走了。”他是项目团队技术骨干之一,承担公用工程总监理的任务。这是一次意外?他的突然离去,是带着工程人艰辛和生命能量断供的累积,是年轻生命透支的瞬间突暴。工地上的一切仿佛凝固,压缩机仍在轰鸣,机器仍在转动,焊枪仍在喷射电弧,但这些声音突然变得遥远而空洞。人们停下工作,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小伙伴们捂着嘴,一个个眼汪汪跑开了;我站在原地,久久说不出话。

H工程师的宿舍保持着原样,唯有桌上那只旧茶杯中还留着半杯未喝完的茶,茶叶已沉淀成深褐色。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光斑慢慢爬上空荡荡的床铺,像无形的手抚过我们沉甸甸的心。工地上的工作仍在继续,钢铁丛林不会因一个人的离去而停止运转,但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项目进入“三查四定”阶段,工地上弥漫着复杂情绪,既有对完成任务的期待,也有难以言说的失落。当最后一台设备调试完成,系统联动试车成功时,欢呼声中夹杂着叹息。庆功宴上,大家举杯畅饮,却总有一个位置空着,等待那个永远无法到场的人。

竣工那天,我独自走到新建的装置区。银灰色的塔器在夕阳下闪烁柔和光芒,错综复杂的管道如同血管,将各系统连接成有机整体。触摸那些冰冷的钢铁,感受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凉意,还有无数双手留下的温度。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工业文明的巍峨轮廓,现代企业的利润报表,都是由这些平凡的生命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构筑而成。

如今,当我驱车经过石化厂区,后视镜中的钢铁丛林渐渐被暮色笼罩。厂区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浮在海面上的星辰,冷峻而辉煌。这些灯光不仅照亮了石化厂的夜晚,也照亮了我记忆深处那些模糊的面孔。技术人员钻入高塔,弓身弯腰一层层检查内件、小S肩扛成捆图纸上楼、烈日下汗水浸透工服的年轻背影,小伙伴好学上进的一个个镜头,食堂里的饭菜香气。这些记忆碎片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微弱而持久的光芒。我知道,那段在钢铁丛林中度过的岁月,那些与我并肩作战的伙伴,特别是永远停留在青春年华的H工程师,他们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片由钢铁与梦想构筑的丛林里,我们留下了汗水、足迹,也留下了关于生命价值的永恒思考。工业文明的连篇记载背后,是一页页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

钢铁或许冰冷,因有这些生命的印记而有了温度;管道或许沉默,有这些记忆的回响而能够诉说。在这片钢铁丛林中,我们不仅是参与者、建设者,更是见证者。见证着工业文明与个体生命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见证着生产效率与企业利润之外,还有更为珍贵而又普遍存在的人性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