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暮春,应友人的邀请,我和家人从家乡雪峰山,来到了美丽的海南度假。美丽的椰林,浩瀚的大海,雪白的沙滩,让人心旷神怡。
环岛之行的过程中,看到很多苍翠的杂交水稻田,我不禁想起袁隆平,这位曾在雪峰山下安江农校研究数十年,最终在海南取得突破的当代神农。于是和朋友聊起了袁隆平,我告诉他袁隆平的祖父叫袁盛鉴,是清代一位举人,曾经任职海南文昌县县长,袁老与海南的缘分早早便结下了。朋友一脸的不可置信,非要带着我去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那里有展馆,可以一探究竟。
看了一下导航,南繁距离不远,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去参观一下。袁隆平曾在多个公开场合都说过“杂交水稻成功的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自1968年到三亚从事南繁育种以来,50多年中,海南这块福地给予他很多惊喜与收获。看着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袁隆平的塑像,我不禁遐思。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似闪耀的星辰,穿透时光的迷雾,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故事,如激昂的乐章,奏响奋进的旋律,诉说着坚韧与执着的力量。袁隆平,这位 “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紧密地交织在雪峰山的质朴与海南海的浩瀚之间,用非凡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部关于梦想、奋斗与希望的壮丽史诗。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 中国正处于民国时期的中期,中国社会在战乱与和平之间徘徊,民众在疾苦与希望之间挣扎。回首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饥饿如同阴霾,沉重地笼罩着人们的生活。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人们为了一口粮食而苦苦挣扎的凄惨场景,那一双双充满渴望与无奈的眼睛,那一个个因饥饿而瘦骨嶙峋的身躯,像尖锐的芒刺,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也就是在那时,一个伟大而坚定的梦想在他心底悄然萌芽——他立志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痛苦,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毅然决然地一头扎进了水稻研究的领域。1953 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来到了安江农校任教。这座位于雪峰山腹地的农校,校舍简陋,条件艰苦,但却成为了袁隆平梦想的摇篮。在这里,他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更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水稻研究之中。
在雪峰山脚下,安江农校的实验田里,他开启了漫长且艰辛的探索之旅。每一株水稻,在他眼中都如同精心呵护的孩子,他仔细地观察着它们生长的每一个细微过程,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无论烈日炎炎,阳光炽热地烤着大地,还是风雨交加,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他的身影总是如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田间地头。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泥水沾满了他的裤脚,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更未曾有过片刻退缩。
在研究的过程中,袁隆平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在当时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而杂交水稻的研究,在那时几乎是一片无人涉足的荒芜之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摸索前行。并且,在最初的时候,他的研究并不被所有人理解和支持,质疑声、反对声如汹涌的潮水般向他涌来。然而,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选择,深信通过杂交水稻技术,一定能够大幅提升粮食产量,从而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及早攻克难关。1968 年的冬天,袁隆平背负行囊,告别了熟悉的雪峰山和安江农校,沿着祖父的步伐,踏上了前往海南的征程。这一去,便是长达五十余年的坚守与拼搏。从雪峰的山到海南的海,这不仅仅是一段地理上的遥远跨越,更是一次梦想的伟大启航。
当袁隆平踏上海南岛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这里气候温热,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简直就是水稻生长的理想天堂。与雪峰山的宁静质朴截然不同,海南的海展现出一种浩瀚无垠、波澜壮阔的美。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沙滩,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为这位远道而来、追逐梦想的人奏响的一曲激昂奋进的乐章。
袁隆平落脚在三亚的南红农场,那是一个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他居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草舍,屋内昏暗潮湿,没有电灯,夜晚来临的时候,只能依靠一盏微弱的煤油灯来照明。但这些困难在袁隆平的眼中,都如过眼云烟,不值一提。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他便迫不及待地奔向实验田,开启一天忙碌的工作。他穿梭在稻田之间,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仔细寻找着那些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在海南的日子里,袁隆平的生活简单而纯粹。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睡觉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每一株水稻的成长,都凝聚着他无尽的心血与深切的期望;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仿佛找到了开启成功之门的珍贵钥匙。
1970 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南红农场的一片沼泽地中,幸运地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当时,袁隆平正在北京开会,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心急如焚,连夜赶回三亚。当他看到那株神奇的野生稻时,眼中瞬间闪烁出激动的光芒。经过镜检,结果显示这株野生稻完全不育,袁隆平当即给它命名为 “野败”。“野败” 的发现,如同在黑暗的夜空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籼型杂交稻 “三系” 配套研究打开了关键的突破口,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从 “野败” 的发现到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这中间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与改进。袁隆平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田里。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的杂交组合,仔细观察水稻的生长特性,认真分析大量的数据,总结经验教训。每一次失败,他们都没有丝毫气馁,而是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训,及时调整方案,继续坚定地前行。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让无数人摆脱饥饿的重大使命,是为了实现那个伟大而美好的梦想。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袁隆平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常常面带笑容,对身边的人说:“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他的笑容,如同冬日里温暖的阳光,照亮并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他的话语,如同激昂奋进的战鼓,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超级稻的成功培育,更是让粮食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脑海中的一个设想,到如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这一路的艰辛与付出,只有袁隆平自己和他的团队最为清楚。但他们从未有过后悔,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努力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看到了无数人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而远离了饥饿的困扰。
袁隆平的伟大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高高矗立在人类前行的道路上,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令人深深动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为了实现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的宏伟目标,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遭受多少挫折磨难,他都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他的勇于创新精神,更是为科学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袁隆平敢于突破常规,大胆设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成功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开创了杂交水稻的新纪元。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拥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更应该从袁隆平的事迹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像他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种岗位,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拼搏奋斗,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再次回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农田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装,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杆;那连绵起伏的稻浪依旧静静地飘散着香味。远方海南的海,依然波涛汹涌,澎湃着生命的无限力量。风吹稻浪阵阵香,机声隆隆收割忙。袁隆平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在雪峰山的山风与海南海的波涛中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