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2025 年,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彼岸回望,抗战胜利的烽火已然化作和平的曙光八十载。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段历史仿若一座灯塔,始终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而今,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空气中似乎仍回荡着枪炮声与呐喊声。雪峰山,这座横亘湘西南的山脉,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也孕育了无数爱国志士的热血与忠诚。
作为出生于雪峰山下的一位作家、退役军人,怀着对先辈无尽的敬意,对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敬畏与好奇,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我从南粤再次踏上了前往雪峰山的旅程,开启了一段朝圣之路。一路走来,历史的硝烟与自然的宁静交织,每一步都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我渴望在这片土地上,寻得历史的回声,感受先辈们的热血与信念。
雪峰山脉如巨龙的脊背匍匐在湘西南,主峰苏宝顶傲然矗立于群峰之巅,海拔1934米。云雾常年在山腰缠绕,恰似未散的硝烟。每次当我回到家乡洞口,望见雪峰山,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如岁月的起伏,沉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总让我感到无比亲切,而又心生敬畏。进入雪峰山,山间云雾缭绕,阳光穿透薄雾,洒下斑驳光影,为这片土地披上一层神秘而庄重的面纱。我深知,这不仅是一场自然风光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行走在那条盘绕山间的公路,当年,这里也曾是中国连接缅甸、印度的生命线,也是1945年春天日军垂死挣扎扑向芷江机场的必经之路。芷江机场——这个占地两千亩的空军基地,是抗日战争最大的空军基地之一,自飞虎队进驻后,便成为插在日军后方的一把利刃,终引来了敌人疯狂的觊觎。
那年四月,日军的铁蹄踏破了雪峰山东麓的宁静。坂西一良率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五个师团十万余众,兵分三路扑向武冈、新化、洞口。菱田元四郎率领的第116师团突进得最为迅猛,他们深入洞口一带时,师团长脸上浮起了骄狂的笑意,仿佛芷江已在掌心。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巍巍雪峰将成为帝国野心的最后坟场。
当敌109联队突进至我军面前时,第100军一部如磐石般阻挡其锋芒;武阳陷落之际,第9连全体官兵以血肉之躯苦战四昼夜,最终无一生还。雪峰山沉默地见证着中国军人用骨头重新丈量着国土的尊严。回想起这些历历在目的史实,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后辈对先辈们深深的敬意与缅怀。
在山间的老乡家里,听他们讲述着雪峰山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起,凭借着对家乡土地的熟悉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特别是一支由瑶族首领蓝春达领导英雄的瑶族抗日自卫武装,共参与27次战斗,击毙日军230余人,自身伤亡80余人,无一人被俘; 他们以其神出鬼没的山地游击战术,在雪峰山会战中屡立战功。
先人们利用雪峰山的复杂地形,在山林间穿梭,与日军巧妙周旋。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他们成功伏击了日军的运输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他们讲的满脸自豪,我们听得热血沸腾。
湘西雪峰山抗战旧址,在我抚摸着位于洞口县江口镇枞山坳的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仿佛能感受到战士们的体温。正是他们身着简陋的军装,却个个眼神坚定,手中的武器虽显陈旧,但指向日军时却毫不含糊。而日军在战争中乱作一团,人仰马翻。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民以伤亡 19000 余人的代价,击毙日军 3 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雪峰山会战的胜利,不仅保卫了芷江机场,打破了日军的战略企图,还为中国军队在其他战场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站在苏宝顶,俯瞰着山下绵延不绝的浩荡云气。我不禁想起了雪峰山下的那座爱国丰碑,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出生于离雪峰山不远的一个小镇。他自幼聪颖过人,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立志报效祖国。青年时期,他曾东渡日本留学,研习军事理论。学成归国后,他投身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洪流中。他就是蔡锷,虽然未能亲身参与雪峰山会战,但他的军事思想却深深影响了这场战役。
蔡锷早年编著的《曾胡治兵语录》,被黄埔军校列为主要教材。雪峰山会战中的国军指挥官,大多出身黄埔,他们深受蔡锷军事思想的熏陶。蔡锷强调 “良心”和“血性”,主张军人应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雪峰山战场上,中国军队正是秉承了这种精神,与日军展开了血战。
我走进蔡锷公馆,一幅蔡锷的画像映入眼帘。他身着戎装,目光如炬,仿佛在注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馆内陈列着蔡锷的遗物、书信和著作,每一件都诉说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蔡锷曾说:“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从领导云南重九起义到发动护国战争,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尽管蔡锷将军英年早逝,但他在雪峰山下的影响力却经久不衰。当地百姓时常讲述他少年时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故事。他常与伙伴们在雪峰山的山林间玩耍,攀登陡峭山崖,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雪峰山子弟纷纷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蔡锷将军公馆,我看到了蔡锷将军使用过的物品。那是一把军刀,刀身已有些斑驳,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曾经的锐利。军刀旁是一张蔡锷将军的照片,他目光坚毅,目光所及之处,仿若能穿透时空,直击人心。除了军刀外,还有一张烈士证,编号为“00005”,签名正是毛泽东。我站在展品前,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是一位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距离蔡锷家乡不远处的洞口县黄桥镇袁家垅,有一位开国少将袁也烈,这位从雪峰山下走出的将军,虽然,在史册中或许只是开国将军名录里的一行,但在故乡的层峦叠嶂间,却是活生生的传奇。袁也烈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叶挺独立团中屡立战功。他参加过南昌起义、龙州起义,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虽然没有在雪峰山战场上大显身手,但是在山东战场上,他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 年,日军对山东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 “拉网扫荡”,兵力达 2.6 万余人,并配以飞机、骑兵协同作战。袁也烈时任渤海军区参谋长,他与司令员杨国夫制定了“翻边战术”,以小分队牵制敌人主力,主力部队则趁虚直捣日军后方据点。在这场持续 20 多天的反 “扫荡” 中,袁也烈指挥部队灵活穿插,使日军陷入 “前方挨打、后方告急”的困境。
1944 年,日军飞行员山田井马因飞机故障被我军俘获。袁也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谈判筹码。当日军提出用武器弹药交换飞行员时,他果断拒绝,坚持要求释放被关押在张店监狱的 30 余名我方干部。经过艰苦谈判,日军最终妥协,我方成功换回了这批宝贵的革命力量。这种 “以俘换俘”的策略,既彰显了袁也烈的军事智慧,更体现了他对战友生命的珍视。
在故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袁也烈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穿着那被岁月磨砺而愈发坚韧的军装,举止挺拔,如山峦耸立。 他的目光如鹰隼, 凌厉而坚定, 透露着无尽的决心与信念。袁也烈曾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袁也烈是雪峰山之子,和千千万万雪峰山之子一样,他用实践和生命,践行着雪峰山精神,他的风骨最终也铸就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气节的一部分。
在雪峰山的数日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上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雪峰山会战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战士,离不开各族同胞同仇敌忾,也离不开像蔡锷、袁也烈这样心怀家国的中华英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爱国篇章。
如今,历经历史沧桑,80 年过去了,曾经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雪峰山依然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事迹依旧在人们心中屹立不倒,其精神被时代铭记,被后人敬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鼓舞;眺望着远方的山川河流,我心中默默发愿:要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将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血液中。雪峰山的风,吹过历史的一页页篇章,而那不朽的爱国魂,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空回荡,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