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火雄的头像

周火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08/22
分享

人间风骨 —— 从汪玉怀《回忆录》中领略为人风范

《回忆录》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文字。它是汪玉怀先生踏入社会后50年来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他的绝笔。汪可受第13代孙汪国新郑重地将其转发到我的手上的时候,我感受到沉沉的份量。阳光很温暖,透过泛黄的纸页,汪玉怀老人的回忆文字仿佛一段溪流,跳荡流出山野,又如同一把时光的钥匙,缓缓打开一段横跨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长卷。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记录了汪氏家族的兴衰、个人的浮沉,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仅能窥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更能感受到汪玉怀及其家族成员身上所蕴含的善良和独特 “人间风骨”—— 那是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的气节,是在苦难磨砺中秉持的善良

是在时代洪流中不改的初心。

家族脉络中的风骨传承

往事如风。汪玉怀的家族故事,始于清王朝行将没落的年代。地处黄梅县独山镇附近的村落里,先祖构筑的土砖瓦房,以洞庭湖航运而来的河杉镶嵌出门楼、走廊、天井及厢房,处处透着 “不失官宦气息” 与庄重。别样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正是这种家族底蕴,为汪家风骨的传承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汪玉怀的曾祖汪毓琼曾是有名的风水先生。这个风雅朴素的读书人举止话语透着智慧。虽以风水为业,他却在家族婚嫁与子孙培养上展现出对 “书香” 与 “品格” 的重视。为姑奶择配 “比自家还高的门户”,给四位祖父择偶 “不外书香殷实家族”,这种对门风与素养的坚守,并非单纯的门第之见,而是对家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一种守护。四位祖父中,第三位从秀才起步考为帮审官,为光耀门楣,家族又替二爷爷捐了官,而身为长子的汪玉怀祖父,过早地承担起庄稼领班人的责任,最小的爷爷也凭借不懈努力拥有了成群的耕牛和相对优渥的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族成员或追求仕途以光大门楣,或躬耕田间以发达家业,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向困境低头的姿态。

来自各方的奶奶们,虽 “没曾接受文化,但都有一定的素养”。她们从 “搭红纱巾进门到先后披上孀巾”,始终“华美”且“十分和气”,除一人下厨外,其他人“也都下地干轻活,歌唱而出,漫舞而归”。琐碎生活与人生变故中始终保持的乐观与温婉,是女性独有的风骨,她们以包容与坚韧,成为家族稳定的基石,将善良与豁达的品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后代。

汪玉怀的父亲汪啸亭,是家族风骨传承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曾祖父为培养他,先是让秀才三爷躬亲授业,后又支持他考入县城最高学府。那些年,即便家境拮据,也坚持让他完成学业。孜孜不倦对教育的重视,让汪啸亭得以在 “颓废的门楼内” 摆脱土气,“梳理了新发型,穿起了中山服奔赴省城武汉”。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 “浊气万千,人间多怨” 中,汪啸亭凭借自身的才华与能力,从官长的幕僚做起,历经 “几度寄人篱下、为人作嫁之后”,终于 “幸运地坐得一把小椅子”。当有人叫他 “老爷” 时,他谦逊地说声 “不敢当”,却 “巍然而当之”,不卑不亢,正是风骨的体现。他还告诫家乡来省城糊口的人 “人贵处理人际关系,不然就难得生存了”,这句朴实的话语,并非圆滑的处世哲学,而是在复杂社会中对生存智慧的总结,背后藏着对家乡人的真诚关怀。

在河南省主席刘崎的秘书方其道眼里,汪啸亭是湖北军政府某官长的“小诸葛”,也是古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学者,把省政府的机关报《河南民报》的校对主任一职委托给汪啸亭,这对于厌倦官场的人来说,汪啸亭“不啻大旱甘露”。

烽火岁月中的风骨坚守

往事不堪回首。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国,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汪玉怀的人生也随之陷入苦难的深渊。在这段烽火岁月中,无论是汪玉怀的父亲汪啸亭,还是汪玉怀本人,亦或是身边的普通民众,都在苦难中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风骨。

汪啸亭在陇海线沦陷后,决定带着一家四口(包括祖母)返回老家黄梅城关。即便在战乱年代,他仍执着于对儿子的教育,“领我到喻先生家预订明年到先生家就读”,与喻先生互称高兄,探讨教育理念,零零散散,不一而足。这份对教育的执着,是在动荡中对未来的坚守,是风骨在艰难处境中的延续。

然而,日寇的铁蹄很快踏破了家乡的宁静。1938 年农历七月,日寇进城,县长弃城而逃,散兵下乡骚扰,“奸、掳、烧、杀” 不断。住到村里的他,面对乡亲“去山里或去湖区” 的劝说,汪啸亭拒绝回避。当荷枪的鬼子推门而入,让其配合抓捕重要人员、提供重要信息时,面对侵略者嚣张气焰,他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指责其野蛮行径,保守尊严。他被日寇枪杀于村口高坡下。他的死,是那个时代无数无辜百姓的缩影,更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他 “明哲了,却不保身”,虽有个人选择的遗憾,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的遭遇仍令人扼腕叹息,这份悲剧性的坚守,也成为风骨的一种沉重注脚。

汪玉怀在父亲遇难后,并未被苦难击垮。他 “急忙跟踪前往”,目睹父亲的遗体,参与收殓,在 “全村子差不多都逃离乡了” 的混乱中,带着悲痛与恐惧踏上逃亡之路。在逃向黄花镇的途中,他感受到了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之外的温暖 —— 深夜投奔仅仅认识的亲戚,“纳凉的人唤醒亲戚”,亲戚 “睡眼迷离又不失欢迎地开锅造饭,接着又备水洁身整理下榻”,数日 “不计消费”。后来,汪玉怀一家被住在下乡敌占区的伯父接走,“在我那里住下,就不再躲鬼子了,我那块‘安民’了”。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伯父在敌占区艰难维系生存、守护亲人的担当。这些普通民众在危难中互帮互助、坚守人性善良的举动,是烽火岁月中最动人的风骨。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温暖与力量,让 “人间风骨” 在平凡人身上熠熠生辉。

敌人撤离后,汪玉怀一家 “靠老屋栖身,靠田地糊口”,在废墟之上,刚满13岁的汪玉怀和家人重新开始生活。这份在绝境中不放弃、努力求生的韧性,是风骨在苦难过后的重生。

时代变迁中的风骨升华

随着时代的变迁,汪玉怀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转折。在种田两年后,他遇到了恩师汪作楫先生。汪作楫先生以教私塾为公开身份,兼理民事诉讼,因不愿在城郊做 “顺民” 而来到汪玉怀所在的家门借房居住。当汪玉怀向母亲提出想读书的请求,母亲与汪作楫先生沟通时,先生得知是 “汪啸亭的家人”,动情地说:“日寇犯境,带来你失其夫,我失其子,我们是一路人呐”,随后 “流泪了,哽咽了离席转入卧室”。这份因共同遭遇而产生的共情,是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对家国情怀的坚守,是风骨在精神层面的共鸣。

汪作楫先生收下了汪玉怀这个学生。先生是仁慈的、宽厚的,即便汪玉怀 “拖着半截鞋上学,没能奉上够量的薪俸”,先生仍专心致志悉心教导。而乡亲们 “东家送籽西家献肉,伐山提柴捕塘留鱼”,用最朴实的方式支持先生办学,也让汪玉怀得以在知识的滋养中成长。

刚踏入社会,因年轻有文化、叔父是黄埔军校七期学员、国军某部的团长,就被推荐安排做邻保的副保长或本保的保长,正好是国共和作期间,年轻有为的他,与新四军的乡长协作共事收缴田赋、“抵足而眠”。当上保长的半年后,“空气忽然紧张起来,蒋介石撕毁和谈协定,大举‘剿共’,因本保欠交的钱和物资多,乡长下令,帮我给免职了。真不啻脱离樊笼之鸟,好不轻快。”这时,邻村的姑丈邀请他为 “一群萝卜头” 教书,汪玉怀欣然应允:“这也是我原来想到的,就为四年前初出塾门,年纪没年纪,人面没人面(指人际关系),不如浪荡几个春秋,现在这两个方面毕竟成熟了些,教授蒙馆,可以一试”。这份对教育的热爱,是对内心初心的回归。1948年,长江溃口让私塾中止,但 “蒋家社会造成高利贷和苛捐杂税激剧升级,社稷则是互相倾扎,反共媚外”,即便如此,乡亲们仍将孩子交还给他,甚至有 “和我岁数相差无几的高龄生” 前来求学,他们坦言 “都有被抽壮丁的危险,一旦抽到头上,哪来这多光洋(指旧银元)买下,只有任他抽走。再在什么情况下逃跑,如果地名什么的不识得,那怎么能摸得回来呀,现在我到你学中来突击学些常用字,学地图都要紧”。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汪玉怀没有拒绝,而是与他们一同 “搭屋子,围坐方桌”,学生们还 “特别会为你种田”,这种师生间的互助,是乱世中对知识的渴望,是对生存的抗争,更是风骨在平凡师生关系中的体现。

1949 年 4 月,“云开天朗”,本地解放。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脸上有了光润。那些为避抽丁而读书的朋友 “爽快地回家生产”,而无情的江水再次带来灾难,“比去年的水位高出五米,它造出残酷有加的恶果来与人民的政府较量”。但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 人民的政府 “首先开仓救济,接着到长江以外的地方调来粮食、衣着救济,恢复住房,调解债务,发放贷款,维持治安,清匪反霸,互助合作”。在政府的带领下,“青壮年都热火朝天,小孩蹦跳,老年人十分康宁地说:‘原以为连年大水,要丢儿弃女,外出逃荒,没想到还能在自己的田园内过上幸福的日子,真得恩人共产党呀!’”。汪玉怀也在这新的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 “伴随土产稍加工的队伍到大河镇卖熟花生”,感受着 “初解放的道路四十华里就得披星戴月,这时没有任何岗哨取代伪政府的冬防司令部,可人们已是高度自觉,同行则先后不齐,双向则擦肩而过竟然通霄达旦,却无欺无讹,喧器彻夜也无惊无讹,人民币不甚规格却又人人推崇” 的新景象。当政府号召干堤岁修,大家 “有组织有纪律地趋之若鹜”,这种军民团结、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汪玉怀深刻体会到 “当年北方的八路军民团结如一人” 的力量,也让他的 “人间风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入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与信赖,实现了思想的升华。

许多个夜晚,在安静的灯火下细读汪玉怀的《回忆录》,我的内心常常起了波澜。无疑,这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从清末的家族荣光,到民国的烽火苦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与希望,汪玉怀及其家族成员、身边民众,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 “人间风骨” 的丰富内涵 —— 它是家族传承中对书香与品格的坚守,是烽火岁月中对尊严与善良的守护,是时代变迁中对初心与热爱的执着。

这份 “人间风骨”,并非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面对侵略者时的尊严、面对他人时的善良、面对时代时的担当。它穿越了时光的阻隔,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面临战火的洗礼、生存的危机,但 “人间风骨” 所蕴含的坚守、善良、担当与热爱,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汪玉怀老人,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而其中所蕴含的 “人间风骨”,则如同一束永恒的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坚守品格,在平凡的人生中书写不平凡的意义,让 “人间风骨” 永续传承,照亮人间每一个角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