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亦有形的头像

亦有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1
分享

被删除的小说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如果想将个人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化作文字作品,遇到的困难之一是:缺乏像专业作家一样的系统训练和长期的练习。

这种缺陷,使得最终能实现文学梦想的业余作家变得极为罕见。

然而,2025年的春天,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业余作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AI软件有可能帮助普通人实现文学作品的高效创作。

我与AI的第一次合作始于某天凌晨3点。

当时刚从一个诡异的梦境中惊醒,零碎的记忆片段还在脑海中闪烁。直觉告诉我,这正是绝佳的小说创作题材。

我迅速打开床头灯,抓起手机,启动了人工智能程序,将梦境中的关键情节输入其中。

然后,我的手指停留在发送键的上方,屏住呼吸,急切地等候着软件输出的结果。

短短几分钟后,AI便生成了一部书名为《钢笔与银杏叶》的超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共计四章、约五千字。

读着新鲜出炉的小说,我感到无比震撼:作品结构完整,逻辑缜密,兼具高科技未来感与细腻的环境描写,完全超出了我原有的创作水平。

我兴奋地对着手机屏幕反复修改、校正和润色后,将它分享到了公众号,很快便收获了读者们的一致惊叹与好评。

然而,这场胜利的喜悦,很快又被深深的遗憾所取代。

当天深夜十一点,我坐在电脑椅上,双眼布满了血丝。

这时候的我已经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审视这部新的作品。

很快,我意识到小说中存在一处致命的风险:小说的核心设定(平行世界间的银杏叶)、人物关系(研究员与微生物意识体)乃至部分场景描写,都有可能与其它小说存在类似。

AI软件基于它的大数据生成的小说,有可能侵犯其他作家的著作权。

首次利用AI创作小说的实验,让我体验到了从来没有的创作效率(从灵感萌发到成稿,仅耗时几个小时),也暴露出难以回避的版权困境。

此刻,窗外的小雨开始在夜色中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听着春天缓缓走来的脚步声,我逐渐从纠结中醒过来,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小学的课堂上:体形瘦小的语文老师正站在讲台上,用她那枯槁且凸现着静脉的手举着教鞭,重重地敲着黑板,严肃地提醒着台下似懂非懂的学生们:“写作文,最关键是要真实,不能抄袭。”

尽管无法确证是否构成内容侵权,但本着对其他作家的基本尊重,我还是决定在第一时间撤下了这部引以为豪的作品。

这次小说创作的失败经历,虽然令我感觉到有些遗憾,但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技术能够拼接出故事,却无法创造出独特、伟大的作品。我们只有坚守初心,抛弃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幻想,继续砥砺前行,方能在前方的路上,与丰收的金秋,在温暖、耀眼的阳光里,如期相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