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华和小雨的心里,2003年的汤圆是最甜的。
那年早春,南方滨海小城绿树成荫,随处可见古老的榕树和瘦高的椰子树。
街头,咸涩的海风里夹杂着烤红薯的香味。街旁,商家云集,各种品牌的手机店和服装店鳞次栉比,五颜六色的创意广告牌令人目不暇接。
服装超市的伙计吆喝得特别卖力,甚至搬出一米多高的人字梯,站在上面,用铁皮喇叭大声招呼着顾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最后一天打折,卖完保证关店!”
大华是工厂里的注塑工程师,小雨是小学体育老师。每逢节假日,两人总爱手挽手赶往邻近的图书馆共度闲暇时光。
通过阅读书籍,大华可以补充技术知识,为生产问题寻找答案。小雨喜欢翻阅运动类的新书,为学生们准备一些兴趣盎然的体育游戏。
走着走着,他俩感觉街上的氛围和往日不同——满眼都是元宵节的广告和时令食品,尤其是点心铺前,摆着各式各样的汤圆。
大华和小雨都喜欢吃汤圆,他俩特别钟爱花生芝麻味的传统款式。一口咬下去,软嫩的糯米中,夹杂着酥脆的花生碎和香味醇厚的芝麻粒,香甜可口,余味盈舌。
俩人虽喉头直泛口水,却一路没说话,精心规划的日常开销里,他们向来没给节假日消费留过预算,更没打算为元宵节破费买汤圆。谁都不愿先松口提买汤圆的事。
最后,小雨忍不住了,提议道:“大华哥,要不咱们去超市买些原料回家做汤圆。”
大华拒绝了,他知道小雨平日里工作特别辛苦,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心痛她,不想让她累着,便说:“汤圆有啥好吃的?小时候不常吃吗?不就是糯米加糖?”
俩人继续往图书馆的方向走。这时候,他们看见陆续有人兴奋地从一家大超市的人堆里挤出来,手里提着花花绿绿的汤圆包装袋。
大华和小雨凑上去打听,才知超市为节日促销正在举办猜谜语活动——猜中三条谜语就能免费领一包汤圆。
小雨想起大华是一位工程师,擅长智力活动,猜谜对他应该不难。大华也对自己很有信心。于是俩人满怀期待携手走进超市。
超市中庭里到处悬挂着节日的红灯笼和各种商品优惠打折的广告。一排排由数字序号、谜面和谜目组成的长方形彩色纸条悬挂在空中,顾客仰头可见。
如果顾客有了答案,可径直前往对奖台,报谜语序号和谜底。忙碌的营业员根据手中的答案纸,查找并判断顾客是否猜中。每猜中一个谜语可获一张兑奖券。
大华连续猜了五次谜语,竟然没猜中一条。
大华死死地盯着谜面,额头渐渐渗出细汗——这些文字游戏与车间里精密的模具设计工作截然不同。
小雨感受到了大华的尴尬,宽慰他说:“大华哥,汤圆太甜了,其实我不想吃,我们别猜谜语了,还是去图书馆看书吧。”
大华灰心丧气地跟着小雨走出超市,来到图书馆,然后像往常一样,各自去喜欢的书架找书看。
大华习惯性地走过一排又一排书架,眼睛虽然如往常一样扫视书籍,但心不在焉。
突然,他停下脚步,迅速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这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谜语的书。
仔细阅读后,大华才恍然大悟:原来猜谜语也有规律可循。刚才因未掌握谜语的规律,他胡乱猜测,结果自然猜不中。
大华迅速学习了书中的几条常见猜谜方法,然后跑去超市试猜,果然有效。转眼间,就猜中三条谜语,兑换了一包花生芝麻汤圆。
他兴奋地跑回图书馆,找到正在浏览体育书籍的小雨。
看着大华拿来的汤圆,小雨很惊讶,赶忙询问缘由。
大华兴奋地介绍了自己如何偶遇猜谜语的书,又如何快速学习其中的规律和试猜成功的过程。
小雨开心极了,由衷地称赞大华的学习能力。
大华拉着小雨准备再去猜谜语,小雨却温柔地拒绝了:“大华哥,还是别去了。一包汤圆已经够咱俩吃,说不定今晚还有其他人也需要免费的汤圆。”
大华想想,觉得她说得在理。
于是,大华和小雨手挽手赶回城中村里的出租屋煮汤圆。
那年元宵节,月亮格外圆,煮出来的汤圆也格外香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