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大哥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是看有时间了能否回家一趟,帮他“脱”(用机械脱粒)一下玉米!“忙里偷闲”,待单位工作安排下来,便抽空再次(之前,于端午节期间曾和妻子一块回家看望了回老母亲)回了趟老家。
去年大哥种得玉米较多,且收成不错。收获的玉米棒,他大大小小储了6囤!侄子和我帮着大哥“脱”完3囤后,大哥让我们把这些储存到了储粮囤里,说是他要用这些玉米来喂猪(大哥在家建有猪棚)。其它没有“脱”的3囤,说是待第二天“脱”后直接卖掉!今年由于天旱,价格不错(每市斤可卖到1.20元)。
大家在院子里休息吃饭的时候,听到“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的鸟叫声,不时从远处传来。在老家,每年当“算黄算割”叫的时候,正好是小麦泛黄,马上就要迎来收获的季节。“小鸟把丰收的喜讯传送。每年小麦成熟季,它从不缺席,也从不迟到。”在这样想的同时,我担心地问大哥道:“今年的天这么旱,小麦可能不太好吧?”“前几天,我去地里看了看,穗子(麦穗)熟得还不错。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大哥说。
院子里,大哥养得一盆火红的绣球(臭绣球)花,红彤彤的,流光溢彩。“绣球花开小麦黄。”“花儿染天红,小麦翻金浪。”收获的季节,忙碌的三夏,农民企盼的希望,生活的保障!难忘今年天大旱(甘肃陇东地区今年前半年少雨,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干旱),人大干,抗旱夺丰产。想到夏收的马上来临,不由使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近年来,每逢小麦收割的大忙季节。由于科技创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老家的麦地里,只听到收割机声隆隆,大哥把一车车麦子(小麦颗粒)拉回家,既省时又省力。看眼前,想当年,记忆的思潮在脑海里涌起。只有经过曾经的辛苦,才会知道今天发展成果的弥足珍贵!“千年农耕收割打碾传统”,犹如播放的电影,重现眼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分给了农民,每逢收麦季节,老家里个个碾麦场里热火朝天,激情燃烧,每个家庭中的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奋战在打麦场!每个参与者齐努力,苦干实干加巧干……之后,把籽粒饱滿品质优良的小麦,用架子车拉送诚交爱国公购粮,支援国家建设。
那时,碾麦场是夏收夏打的主战场(虽则我家还是常常借用别人家的)。家家户户,强壮劳力是“主力军”,青年小伙,姑娘、媳妇是小麦收割的“生力军突击队”。家里,大哥、二哥他们是“捆麦能手”,待地里的小麦收割到一定程度,我和三哥就将大哥二哥他们装上架子车的小麦捆一车车的拉回麦场,在麦场里,父亲就把这些麦捆堆积成垛——麦地麦场,到处是一片麦香氤氲,金黄荡漾,沁人肺腑醉人心脾。
大约一周的时间,待小麦收割完成后,打碾就紧锣密鼓进入日程。每天清晨,父母亲就带着我们姐弟几人去麦场摊场。这时,二哥常常会用镰刀割断麦捆,二姐、三哥和我则用三股杈把麦子推运到场地,父母亲和大哥将麦子身朝下穗头朝上摊好,让太阳曝晒着(期间,还要不住地翻场)。下午两点钟左右,父亲和大哥套好牲口,他们两人轮换着一手拿鞭子、一手拉着缰绳吆喝着牲口转圈碾压。三哥和我则在一旁随时注意着牲口状态,发现它要拉屎(尿),我们就立即拿上笊篱接住,防止拉到麦子上带来碾压不便。父亲和大哥的吆喝声声不断;一对牲口(我家是一头牛、一头驴)在麦子上拉着碌碡走着,碌碡发出“吱呀、吱呀”有节奏的交响。“这是碾场的节奏,打麦场的音乐”!第一轮碾好了,我们就开始翻场(这时,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碾一轮,翻一遍,大家说着干着笑着,飞起的小麦金黄金黄,像粒粒碎金,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丰收的喜悦涌上心头,全家人的辛勤劳动换来小麦满仓。这时,大家都好像忘记了洒汗的辛苦,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兴奋的荣光!
小麦碾压好后,接着就是扬场。“三下五除二”,我们几下就将小麦柴(我们当地也叫麦草)翻到场边外,就把碾下来的小麦推在一起,推成堆。晚饭后,乘着徐徐的夏风,我们就开始扬场了——父亲和大哥二哥他们利用铁锨或木锨把一锨锨小麦扬上半空形成了一条条弧线,落下来的麦粒和麦壳(衣)分离,母亲、二姐及三哥和我会用扫帚把落在麦堆上的麦壳(衣)扫出去。我们大家扬的扬、扫的扫,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很快,一堆堆金黄的小麦粒堆就出来了……这几年,大家革新制作出小型风车(有木制和铁制的),这样扬起场来就轻快了许多,又减轻了体力。也不会像我们那时扬场时要“等风”来了。
打麦场的顺利打碾,当然离不开那光滑平坦的碾麦场!打造一个合格的麦场,头道工序就是“紧场”,那时,父亲和大哥他们首先选定好场地,在每年四、五月的时候就开始做准备了。一般是利用一场雨后的良机,套上牛或驴,进行逆耙——把土壤耙的松松绵绵不能有土坷垃。然后用碌碡进行碾压。碌碡碾压过去把凹凸不平的地面碾平碾实碾展拓,直到不再起土!这项工作,待再次雨后还得再进行几次,一般是下一场雨“紧”一次场,通过几次反复,一个合格的打麦场就大功告成了。
过去的“碾麦场”,如今,虽着收麦机械化的普及,已退出它曾经红红火火的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它是小麦收割打碾的传统标志,也是我国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大农业发展前行的一个符号。看今思前,老家收麦的那些日子,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心情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