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旅途,途中所见到的风景、邂逅的人及经历过的事,它们多数已流逝成了光阴里的模糊记忆,唯有那些在自己的世界里刻下过深深印记的日子,它们早已沉淀到了我个人记忆的沙漏里,即使年代久远,也从未被岁月风化成尘埃,消融进了流年的长河,经年过往后,它仍让我记忆犹新!
记得那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在县人事劳动局工作的时候。那时,我负责办理工人招工、工人劳动工资的套改、劳动合同的签订(鉴证)、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以及工人职业能力技术等级鉴定等方面的工作。
当时,由于市人事劳动局办公场所所限,每年,在工人职业能力技术等级鉴定工作开始后,市人事劳动局就委托各个县区人事劳动人事局进行报名、审核、收费。有天下午,由于和我一块办理业务的办公室主任朱老师跟领导下乡去了。这时,单位上来了很多报名的人——我逐一进行着审核、收费……快下班时,我接到了县委党校谢老师的电话,说是我函授课(当时我正在函授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的学习)的学费还没有交上,剩下我们几个人了,待收齐后,他就给市委党校上解了。我说,待我忙完单位上的事就去交费。终于,捱到了下班,大家的报名结束了,同志们也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看了看表,还有点儿时间,就想赶紧去把学费给谢老师交了。但此时,银行却下班了!便想,我还是先把我收取得大家的职业能力技术等级鉴定费先垫上,待第二天去银行取下钱了再补上吧。于是我骑着自行车匆匆去县委党校向谢老师交了几百元的学费钱。
“叮铃铃、叮铃铃……”我回家正在吃饭时,快七点钟的样子,我的电话响起。“宏睿么,你现在来党校一下,有个事。”我接起电话,是谢老师打来的。我原本以为是函授班的什么事,去后,谢老师才对我说:“宏睿,你看,你交来的这几百元钱,有一张50元的假钱么!之前收来的学费我都存下了,今天你来得迟,我把你交的钱去银行存时,银行工作人员发现这是张假的么。”听老师这么一说,我赶紧给人家解释说,“这是我今天收得工人职业能力技术等级鉴定费么,先垫支的啊。”我虽这样给谢老师说着,但连我自己都感到有点儿苍白!当时的那种尴尬啊,真恨不能有条地缝钻进去……
可这张假钱是谁的呢?我发动脑筋,“绞尽脑汁”般地想了又想:那天下午,来我那报名的那么多人,我又收了那么多人的钱——每个人的音容相貌逐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大家好像都没有可能给我张假钱啊,但的的确确,我真是收到了这张假钱啊!第二天,我去银行取了钱,把垫交了学费的那笔钱给补上,连同我收得那张假钱。
2004年底,此时,我被从乡镇副乡长岗位上调入县委组织部工作已半年!每年的这个时候,报刊杂志的征订就开始了,县委组织部承担着《党的建设》《党建研究》《党建文汇》等杂志的征订任务。几天来,我和同志们一道除了干好干部、人才、基层组织建设、电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外,还“抽空”去给各个乡镇及县直各个单位订杂志。杂志订完了,我们每个人把收来的杂志款要上解了,此时,却发现我收得的杂志款中出现了两张100元的假钱!此时想想,无论是乡镇、部门,大家相互之间都这么“熟悉”了,谁又会给我这两张100元的假钱呢?好像大家都不会给我似的!那就自认倒霉吧!
2006年春,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和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高老师带领全县各有关乡镇、部门的乡党委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到江苏江阴市委党校、华西村培训学习。在走之前,大家交来的培训学习费用由我统一保管着(那时我们还没有使用微信)。到江阴市委党校进行课堂教学后,我和高校长去和那边的负责同志签订了“学习教育培训基地协议”。中午,利用休息的间隙,我和高校长及其他两名年轻同志去到一家银行存我收来的大家的学习培训费,记得当时参加培训的几十个人,我收来大家的学习培训费用近7万元!为了安全期间,在我存款时,其他两名年轻同志还保护式地站在我的身旁!经反复验证,存款机上,还是给我“退”回来了3张100元的假钱!这也可能是我太相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缘故吧!当时,我想,大家都是科级领导干部、且都是有着一定素养的干部,大家该不会给我假钱吧!但这次,我好像真的又错了!因为在下午的学习交流会上,高校长就对全班的培训学员说:“今天我们去银行存款,还发现了300元的假钱!这是无论如何不应该发生的事!但却确实发生了!是谁的谁应该清楚,我们也大概知道是谁的,完了主动来说明一下情况……”终了,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人没有一个人说他们给我的钱是假的!因为始终大家没有人前来找我!
这件事过后,我常常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处理这些假钱呢,是把它们和其他人像对待我一样去继续鱼龙混杂地流通到市场上去还是立马撕碎它停止去殃及他人呢?后来,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我的良知占了上风,它告诉我——就留下那几张假钱当作纪念吧,它不仅能给我在行走的人生岁月里多了一些教训,也能给我的多味人生增添一些难忘的回忆!就这样,我毅然留下它们好久好久……
时光荏苒,这些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可每当我再次回忆起遭遇假钱的那些日子时,心里竟然没有一点酸楚的感觉,有的只是些许的人生感悟: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你不能百分之百的信任他人,应留一点提防之心,这不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生活徒增一些无畏的烦恼罢了——在后来工作的几十年里,我常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以放下之心,面对难舍的事。以美好之心,欣赏周边的事物。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