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宏睿的头像

张宏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2
分享

我与《甘肃农民报》的情缘

已知天命之年的我,常常感到藏在《甘肃农民报》里的时光鲜艳晶亮——回忆与《甘肃农民报》在一起的日子温馨而甜美,朴实无华的农民报,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馨香。《甘肃农民报》一直住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奔跑在我的记忆里,在美丽的时光里散发着久久的光芒。

回忆剥落,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过去的日子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岁月如河,淙淙流淌,无论是如小溪潺潺吟唱,还是如洪峰泥沙滚滚,印象中家中大哥总像一座思考着的雕像,常常捧着《甘肃农民报》在读。我的大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在柏树乡中学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照顾我们兄弟几人。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学堂,但大哥聪明好学依然喜爱读书学习,读报是大哥唯一的爱好。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大哥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耕地、耙耱、秋收、种瓜、务果……还要带着我们兄弟几人去卖年画、花炮,大哥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忙碌。稍有闲暇时刻,大哥就会到村支部或学校找来旧报纸,捧着《甘肃农民报》读起来。

《甘肃农民报》中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呢?带着疑问,那时的我也常常拿过大哥看过的报纸来读。报刊中,有关的“三农”知识、民间小故事、“农家富”以及四版中的“青年人”专栏,这些都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一版又一版——报纸中有我汲取知识取这不尽的源泉!在读《甘肃农民报》中,大哥获得了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心灵受到了科技知识的滋养,后来在我们兄弟几人外出上学期间,大哥在村子里率先务起了果园、带头种起了西瓜,他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种田(务果)能手”。而我,则也分享着读报的成果,这张报纸带领我打开了外面的精彩世界,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

时光一个不小心的回眸,就会让我想起许多,也看见读《甘肃农民报》的我。由于那时,受大哥影响常常读着《甘肃农民报》的我,对报纸有了一份割舍不掉的情缘,它一直在我斑驳的少年,青春岁月的回忆中,随时晃动起梦呓般的朦胧之美。1991年6月,我于乡镇参加工作后,我自己掏钱订了第一份报纸,当时订的就是《甘肃农民报》!这份报(当时是周二报)辗转从省城兰州转到县城,再由县城送到我所在的乡里,由乡邮递员送过来,往往已经是三四天时间以后了!

但是这份“过期”的报纸却给我带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看惯蓝天白云,每天与同事一起下乡抓“公购粮入库”、“农田基本建设”、“计划生育”、“征收‘三提五统’费”和“农林特产税”的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市井生活。每天下午,当我们下乡归来,同事们有的开始玩游戏、打扑克,有的“画兰草”猜拳喝酒,我就匆匆去到自己的房间拿起邮递员刚送来的报纸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根据报上所学的内容,我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许站长还在院子里种了辣子、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有时,我们还把采得的吃不完的蔬菜免费供应给乡政府大灶!有次回家后看到家里的几只鸡“蔫头耷脑”的,母亲告诉我后,我知道这是得了鸡瘟,便用《甘肃农民报》上学到的“知识”用辣椒熏了鸡舍、用针扎了鸡冠,后来几只鸡又活过来了!

后来,受到三版“农家富”及四版“青年人”专栏的启发,我积极向这两个版面投稿,一篇篇农业实用技术的稿件、一篇篇小小的散文被刊用!积液成裘、积沙成塔,时间久了,3元、5元、10元……一张张稿费汇款单像雪花似的向我飞来——我用积攒起来的150元钱给我买了件军用棉大衣在下乡时御寒!

最后,我把看完的报纸整齐地收拾好,把刊有我稿件的稿子从报纸上剪贴下来粘在剪贴本上!起初,在读《甘肃农民报》上那些似懂非懂的时政新闻更是让我肃然起敬,看得我云里雾里。后来,读得多了、学习得多了,也就了解得多了。那时的《甘肃农民报》,好像为我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我在门外张望探究,度过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在乡镇工作中的5年时光!

如今,在手机阅读的时代,报纸里的内容都是我身边耳熟能详的事情,世界于我也不再新奇。但是,《甘肃农民报》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分子。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内心如此依赖着一份报纸!也许,在我人生中很多日日相伴的东西,虽然微小平常,但却在我的内心刻下深深的烙印,任凭世事变幻,心中总有那么一个角落存留着最稚朴古老的印记,抹不去,也不忍抹去……

现在,我也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但我依然喜欢阅读一些纸质的书籍报刊,还常去办公室里拿来《甘肃农民报》来读,并和同事们聊天讨论时事,我对读报的热情丝毫未减!每次我回家看望已鲐背之年的老母亲,也会时常在宽敞的农家小院里,手捧一张《甘肃农民报》在柿子树下细细阅读,时不时还会和大哥讨论一些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这种画面是多么的温暖而又宁静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