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宏睿的头像

张宏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我的文字情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进入一所农业学校学习。到了二年级时,学校的内部刊物“农家富”正式创刊发行了!我有幸成为“农家富”的编辑成员之一。通过编辑工作,我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与“农”有关的知识,诸如土壤肥料、果树修剪、病虫防治、小麦育种等等。后来,结合自己所学“果蔬”专业知识,便试着向当时的《甘肃农民报》投稿,起初,多篇稿件发出之后,都如泥牛入海,不见了音讯!但我并没有放弃,经多次的试投后,终于我的第一篇稿件:“几种绿肥作物的应用”刊登在了《甘肃农民报》第三版“农家富”专栏!当收到样报的那一刻,同学们在教室里争相传阅,我也很是炫耀了一番。

当自己的第一篇稿件能变为铅字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这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常常向《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等报刊投稿,也陆续有稿件刊出。

1991年,我于乡镇参加工作后,每天下乡回到单位,如果没有什么会议,离家较近的一些人都回家去了,房间里,一阵阵的孤寂袭上心头,为了避免想家的痛苦,我除了看当时还正在阅读的《红楼梦》之外,又再一次拿起笔,向《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等报刊投稿。

时间久了,渐渐地,我的这些稿件在《甘肃农民报》刊发得多了!这对于一个基层乡镇年轻干部来说,看到自己的这些“文字”,印在发行量几十万份的报纸上,被送进“千家万户”,还感觉颇有成就感的。这一篇篇的“豆腐块”,也让我的稿件剪贴本慢慢地增厚起来。

有次,我的一同事的朋友“小吴”来乡上看望他。同事便带他到我的房间来玩,当他看到我的办公桌上我摆放整齐的几本有关“稿件”的剪贴本时,他拿起来详细地翻阅了起来——他看完之后,就建议我说,可试着写一些新闻稿件或散文什么的。

这位“小吴”他叫吴勇,当时在县广播站工作,是县广播站的编辑。那时我对有文化的人特别的崇拜,由于他大我几岁,我就称他“吴兄”。起初他鼓励我说可试着给县广播站写写新闻稿件练练手。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新闻,他见我面有难色,就笑着跟我说,没事,我来给你说说什么是新闻的事:就是从吴兄那次对新闻的讲述,我才知道了什么叫新闻,新闻稿子的写作要领和格式。后来,我虽没有向县广播站投过稿,但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陆续向《甘肃农民报》等所投的新闻稿件“崇信:夏粮喜获丰收”、“崇信柏树乡的科技致富带头人”等稿件先后被刊用,看着大家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心里像是吃了蜜似的滋润,这更加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可以说,吴兄不但是我“新闻写作”的引路人,同时也是我“文学写作”的启蒙人。

当时,当我看到吴勇向《甘肃日报》《平凉报》(后改为《平凉日报》)等报上写得文章后,很受触动和启发,于是,我便也向《甘肃农民》第四版“青年人”专栏投稿,后来我的一些所谓的“文章”:“传家有道唯存厚”、“妻子”、“秘书,难当的重要角色”等,先后见诸见诸于报端!一篇篇只几元钱的稿费也像雪花似地飞来,这更加增强了我的文字“写作”激情,后来,随着这些“作品”发稿量的增多,自己的知名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我还被大家贴上了一个所谓“文人”的标签——

在我还读中专时,一直以来,读书本就是我生活中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当我翻开一本书时,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的文字和故事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和快乐。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书籍还是科学知识,每一本书都让我兴奋不已。读书,让我感到了心灵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读中专时,我常常借着路边或楼道里昏黄的电灯光阅读。那时,学校里规定晚上10点钟息灯,我们往往偷偷地跑出来,在路灯下如饥似渴地读书。那时,读的都是经典名著,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长篇小说,优质的精神食粮,曾滋养着我们年少的灵魂。有次,为了很快读完被同学们催要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盖着被蒙头在被窝里“用功”。马上快中期考试了,我依然懵懵懂懂地一有空就拿着它认真的读起来……

时间过得飞快,兜兜转转,后来参加工作,单位也几经调换,2009年初,我被调往县委宣传部工作,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县委理论宣讲组组长。这时,由于我和大家一道写稿,我也真正地成为了《甘肃日报》的通讯员和《平凉日报》的“记者”(挂名)。在县委宣传部先后工作的8年时间里,我除了认识了报社的一些“良师益友”,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知名作家。记得在2011年6月,“美丽平凉六月行”的采风活动在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市举行。从维熙、雷达、崔道怡、秦岭、马步升、楚天舒、王若冰等作家评论家来我县采风——当时,我看到他们的风采、听着他们的谈话、以至于看到后来大家离开后为本县所写的文章时,本还为自己文字“写作”才能沾沾自喜的我,才更加有了自知之明,与他们相比,自己在文学“写作”路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爱好者而已!

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时间长了,与文联的一些同志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了,当我知道比我迟一年参加工作的县文联主席闫小杰先生先后出版了《岁月无痕》《守望炊烟》《汭河时光》等6本诗集后,我也有了出书的冲动!尤其是被人们誉为“农民作家”的杜旭元先生,可以说他是我的学长。他曾出版了好长篇小说《桐花镇》,很不简单。那些年,我拜读了他的《桐花镇》《木头匣子》等小说,我也更加的来劲了。

可以说,是杜旭元先生的创作热情也感染了我。我在这位学兄的启发与县文联同志的指导下,2016年,也写作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人生》。后来几年,接着又写了《感悟人生》、《领悟人生》两本散文集。2023年3月,我被组织调入县人大工作后,除了正常工作,便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又萌发了我“著书立说”的想法,在文友的鼓励下,更加坚定了我著书立说的信念,并付之于行动,几年来,我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体悟人生》、《冷暖人生》等书籍。

我正是凭借着这“人生五部曲”,圆了我进入省作家协会的梦想。在这几年里,我又先后成为《首都文学》签约作家、《中国乡村》杂志被认定的“乡村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等。

尽管,文字“写作”的过程是作者个体劳动的体现,但一路走来,也离不开县文联、作协同志和文友们的支持。由于他们的信任与鼓励,如春雨般洒落心田,滋润着我这位草根文学爱好者。至今,让我心怀感激!我将永远铭记着在我文字“写作”之路上那些曾经激励和引导过我的人,谢谢您们!

我钟情文字,也为文字倾注了自己一定的热情,虽然说我在文字“写作”之路上没有多大建树,但却让我增长了学识,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激情和精彩——书香,犹如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文字,就像是心灵的一抹阳光,永远温暖着我。我深信,往后余生,这些文字也将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珍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