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竹林的头像

董竹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婚事里的乡俗

想起来,这已经是十多年前了。

这天午后,我从城里踏着乡土的风尘赶回老家,只为见证大哥的女儿小梅的婚礼。这个在乡村长大的姑娘,明日就要披上嫁衣,开启人生的新篇。故乡的村庄里,婚事自有一套代代相传的规矩,而婚礼前一天的“送通道食路”,便是最牵动人心的环节。这名义上为婚礼“打通顺道”的仪式,实则是两亲家最后的“协商”,多少婚事的成败,都系于这一天的言谈之间。

按村里的老理儿,男方需由家族里的长辈带队,随行的都是族门亲近、能言善辩或有些声望的人。他们此行要敲定的事可不少:迎亲的路线怎么走,送亲的人去多少,婚礼当天认不认亲,新娘何时下轿……本来到了这份上,婚事该是板上钉钉,彩礼三金或五金房子车子都已兑现,可在我们那里“下轿礼”始终是最后的定夺却又绕不开的坎儿,再加上蒙头红的讲究、门帘钉的彩钱、车钥匙的利钱,桩桩件件的琐碎都得在这天说妥。

说起这“下轿礼”的数目,真是一年一个样。过去,下轿礼不过是个彩头儿,三五块钱或斗几句嘴闹个乐子。如今,却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礼数,几十、几百成千上万,真是芝麻开花不知要高到何处。那年已到了2680 元、5880 元,高的能到8880 元甚至上万。现在乡下男多女少,村里三十岁上的男光棍,闭着眼随便一数就是一大把。不少家庭娶媳妇也是老大难,城里的房全款的轿车属于标配,“三金五金”倒成了随身的点缀,而下轿礼自然水涨船高。话说回来,这下轿礼数目里头有学问:家境殷实的,新郎又是独子,女方家长往往不计较,多给些只为显示男家体面;可要是弟兄几个,女方就想多要些,一来觉得 “不拿白不拿”,二来也想给女儿攒点家底。反而越是家里日子紧巴,女方越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再榨上一榨。多数时候,这钱最终会交到女儿手上,可也有家境一般又贪心的父母,或是女儿长得出众,便借机多要些留作防老钱,或是贴补儿子成家,这在村里算不上秘密,却也常引发些微波澜。

蒙头红的讲究更有意思,双岁用双数,单岁用单数,全看新娘的年龄。蒙头红的四角要压钱,从前是几块,现在涨到了百元大票,一张、两张或更多张。双蒙头红便是八个角,算下来也不是小数。这两项礼金的多少,还藏着过往的情分,若是恋爱时感情和睦,家长间礼数周全,数目便好商量;可若是有过摩擦,女方往往会借此抬高价钱,一句“不答应就不下轿,”总能让男方犯难。毕竟彩礼已送,婚品备齐,亲戚也通知了,多半只能“割肉出血”认了,只求第二天能顺顺利利娶回媳妇。当然也有闹崩的,或是男方假意应承,转天却不接亲,邻村曾经发生过,如今短视频中常见。但现实里这样的事太少,十乡八里几年也遇不到一回。

结婚是喜事,街坊邻居都愿撮合,真有争执时总有长辈出来说和。倒是门帘钉的钱,从前常闹出不快。按规矩,娘家陪送的大红门帘要随彩礼给男方,可门帘钉却在女方小辈手里,男方要拿就得给礼钱。现在城里的单元房,没有了挂大红门帘的去处,但这个礼俗还保留着。这钱有时是孩子想自己留着,更多时候是大人在背后支招。尤其妯娌间本就不睦,要是小辈握着门帘钉,长辈又镇不住场,真可能为这钱撕破脸。村里就有过男方管事的气不过,自己找钉子把门帘钉上,结果两亲家吵到差点退婚的事,好在多数时候大人不会让孩子乱要,多给十块八块,男方也就图个喜庆忍了。

其他嫁妆的事倒简单,男方按送亲人数发红包,从前每人两块,现在涨到十块二十块,第二天席上人手一份,不还价。嫁妆礼早在“换大书”时就定了。所谓“换大书,是双方敲定婚期时交换的确认书。至于陪嫁的物件,说是陪嫁,对平常家庭而言,其实多是男方出钱,让女方“装装门面”。嫁妆也跟着时代变:从前是自行车、缝纫机,后来添了电视、录音机,如今空调、电脑、电动车是标配,条件好的还陪送小汽车和,全看两家的财力和村里的风气。

话说回来,小梅的婚事,就在这 “送通道食路” 上卡了壳。男方在村里是大户,那天来了不少有头脸的人物:原支书、老队长、帮过村里不少人的原农机厂副厂长,可他们都做不了主。男方家有三个儿子,这是老大结婚,怕明面上钱给多了,后面两个儿子结婚时不好办,只说可以私下补钱,面上绝不能松口。可大嫂不依,数落亲家“不懂礼数”“许愿不兑现”,坚持要2680 元上轿礼,另外,亲家之前承诺过的、还有平时因为礼数不周该补的 1000 元,也得一并给了。双方僵了两个钟头,大嫂听说对方总共连2000元都不肯给,当场就急了,说要去亲家理论“宁愿闺女不嫁也要争理”,闹着往院里躺,众人好说歹说才劝回屋。侄子建军急得直劝:“妈,小梅在隔壁听着呢,她该多难受!”大嫂却红着眼说“她哭好几回了,不管!”最后,男方大管的看着实在难收场,自个掏包垫上那1000元,硬是把钱塞到大嫂手里才作罢。

头天的风波没影响第二天的喜庆。两家离得只有二三十步远,婚车排着队就把路连了起来。说好十点下轿,九点男方的人就到了,屋里屋外挤满了接亲的人,个个脸上带笑,再没了昨天的紧绷。我们村的婚礼没城里那么多花样,不用司仪,不拜天地,只让儿女双全的嫂子用红布裹着的手电筒照照婚车,说是“照妖扫秽”,实则图个吉利。新娘上轿时,属相相克的人得避开,小梅属兔,龙虎鼠都得躲远,我琢磨着这相克的讲究,龙是后隔一位,虎是前隔一位,鼠却不知怎么算,问了几人都没说清,看来还得慢慢考究。

拍全家福是近年才兴的规矩,一大家子挤在一起,镜头里有娘家的牵挂,也有新女婿融入的开始。合完影,鞭炮一响,新娘上轿,婚车在村里绕了个大圈。明明两家门挨门,为啥要绕远?老辈人说这是“不走回头路,迎亲车得顺时针走,寓意新人能一条道走到头,白头偕老。平原村路宽好绕,山区路窄绕不开,就说“一条路走到底,一生不分心”,怎么说都是对新人的祝福。

绕完圈子,鞭炮礼花再响一阵,小梅和新郎牵手进了新房。我们送亲的被领到男方院里的大屋,桌上早摆好了瓜子糖果。管事的点完人数,按人头发了嫁妆礼红包,随后凉菜热菜陆续上桌。男方找了几个陪酒的,轮流敬酒,还玩“闯圈”的游戏,每人最少喝三杯,多则五杯七杯,都得是单数。老辈说双数敬鬼神,单数才敬人,连走亲戚送的馒头鸡蛋都得是单数,我娘给我捎东西时,连包东西的纸都得数着单数,生怕不吉利。

陪酒是苦差事,得让送亲的人人满意,还得为主家争光。从前外村送亲来,男方会找酒量好、口才棒的人当“精兵”,非要灌醉对方几个才显气势,村里的“酒场老将”,喜宴上常听见他们猜拳的声儿。现在结亲多是本村,门挨门的多了,有人说这是图方便,从前还有着“距离优生”找外村结亲的讲究,这种现实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

婚礼当天就要认亲,新郎得改口叫岳父母“爹、娘”,男方长辈也得同来。宴席后有“偷富贵”的习俗,新郎要“偷” 走酒壶筷子,其实都是女方备好的,用红线绑着放在明处,忘了 “偷”可是大疏漏。从前认亲多在正月初二到初八,和拜年一块儿办,现在图省事,都赶在婚礼当天。我们家亲戚少,送亲的人得两头忙活,上午在男方家没多喝,下午男方认亲的人来,竟喝掉了八瓶酒,比上午送亲时喝的还多。临了“偷富贵” 时,酒壶筷子竟找不到了,原来上午送嫁妆时带过去了,好在两家近,赶紧取回来让新郎“偷”走,认亲才算圆满。

过去,村里还有“叫闺女、送闺女”的讲究,几叫几送我没太弄清,小梅这桩婚事认亲一结束,大哥大嫂的心事就算了了。往后的日子,就看小两口自己了,过好过赖全凭本事。大人们盼着的,不过是他们日子红火,早生贵子,能抱上胖嘟嘟的孙子外孙罢了。小梅婚事里的乡俗、争执与温情,就像村南奶奶庙里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故土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合悲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