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海波的头像

王海波

网站用户

其他
202508/04
分享

善恶与好坏——读尼采《道德的谱系》

“善与恶”、“好与坏”,对立、斗争了几千年,未来仍将延续。

   关于道德的起源,尼采在一开始就批判了“英国式”思维方式。

“人们最初是从无私行为的服务对象方面,也就是该行为对服务对象有用的角度来赞许这一无私行为的,并称其为‘好’;后来人们忘记了这样赞许的起源,同时由于无私的行为在习惯上总是被赞扬为好,因此它也就直接被认为是好的——就好像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好的一样。”

尼采认为,是习惯让人们忘记了“善”、“好”的真正起源,它不是来自善行的收益者,而是来自善行的发起者。发起者是高贵的、有权势的、上层的、高尚的。与之相对的,是懦弱的、下贱的、卑劣的人。

尼采这样描述:高贵的、有权势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他们自我肯定,按照自己的意愿称呼自己,或者选取自己典型的特征来称呼自己,比如,强有力者、主人、主宰、高尚、真诚……在他们那里,善=高贵的=强有力的=美丽的=幸福的=受神宠爱的。

他们有着丰富的塑造力、复制力、治愈力、还有忘却的力量。他们不会长时间地对敌人、对不幸、对不当行为耿耿于怀,因而,他们不会怨恨。他们先构想出“善”与“好”,再引申出“恶”与“坏”,至于后者,只是一种补充而已。

然而,懦弱的、下贱的、卑劣的人,他们被强者打压、蹂躏,他们从想反抗,到失去反抗的意愿与能力,通过幻想中的复仇获得补偿。他们怨恨,把造成自己不幸原因,归结为强者的强大。他们转换视角,否认外在、他者、非我。他们害怕强者内心深处的“金发野兽”,把强者称为“恶人”“坏人”,把强者的行为称为“恶”。而把自己“善人”,把不求报复的软弱无能解释为“善良”,把怯弱解释成“谦卑”,把向仇恨对象屈服解释为“顺从”。他们认为这种苦难是值得的,是考验、是准备,未来将有一种叫做永久的幸福,作为补偿。

在宗教上,犹太人将上帝的化身耶稣,这位为穷人、病人、罪人带来极乐与胜利的“救世主”,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道德上的奴隶起义,让那些强者、高贵者,屈服在十字架下。

同时,尼采也指出,那些强者、高贵者,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摆脱禁锢与约束,恢复野蛮与肆无忌惮。他们的本性无异于野兽,无异于非凡的、贪婪地渴求战利品与胜利的金发野兽。这隐藏的本性,需要时不时的发泄出来,野兽必须挣脱束缚,必须重归荒野。而这种野蛮,存在于每一个民族中。

当怨恨、压抑本能占据上风,成为文明工具时,人变得温顺,贵族没落,生命力减弱,生命体验匮乏,变得庸俗,只是活着。

狄兰·托马斯有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