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一直惦记着温州五福源公园,总想找个机会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有这个想法是从2020年11月22日开始的。当天文友丁宁女士“叮”的一声给我发来微信,我当即点开一看,内容是一张《温州日报》的展览照片,我仔细端详照片,发现上面刊有南怀瑾先生撰写的《望重艺林 丰泽厚谊——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先生作品》一文,而紧挨南先生序言下方的却是鄙人拙作——散文诗《“丑小鸭”之歌》。
对于这个版面,我是非常熟悉的,但我觉得奇怪,丁宁女士从哪里拍得这一照片?我随即在微信里询问,岂料,如少女般调皮可爱的丁宁却卖了一个关子,叫我猜猜。
我左思右想,猜了老半天,实在想不起来,索性回复:“猜不着。”
她问我:“你去过三垟湿地的五福源公园吗?”
“没去过。”我的回答很干脆。
“三垟湿地的五福源公园有个南怀瑾书院,我去参观时发现你发表在《温州日报》上的散文诗和南师的大作一起展出了,你和南师太有缘了,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看看南师哦。”丁宁似乎比我还兴奋,一口一个“南师、南师”的,可见她对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多么仰慕和敬佩。
我闻讯,亦颇为惊诧,喃喃地说:“哦,真是荣幸,我沾了南师的光了,我一定前往拜谒南师。”此后,我因杂事缠身把这件事丢在脑后了,一直没机会去“南怀瑾书院”一睹为快。
这次恰逢假期,总算有了三垟湿地之行,遂了我的心愿。我们在游客的指点下,找到了坐落在五福源公园的“南怀瑾书院”。这是一座被周围绿树掩映的典型的江南四合院,从门头经过时,查验了温州防疫码,测了体温,做了来访登记,我便径自进入书院天井,直奔对面中堂展览区。这里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展示了南怀瑾先生不平凡的文化人生。我边看边走,在展区转了两圈,始终没有发现丁宁女士所说的那个《温州日报》展板。
“会不会在别的地方?”陪我一起探访的文友周永温提醒我到别处看看。于是我们离开中堂展览区,往右侧的厢房走去。踏进这个厢房,呈现眼前的是“故园西望泪潸然•桑梓情深”展区,这里集中展出了南怀瑾先生与故土故人的相依相伴,脉脉思念;展示他对亲朋好友的真情关怀,表达他“游子衷肠、大爱无疆”的情愫。
在这里,我找到了这个魂牵梦绕的《温州日报》瓯潮文艺副刊誊影展板,这是1992年5月13日的版面,南先生的《望重艺林 丰泽厚谊——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先生作品》和我的散文诗《“丑小鸭”之歌》等作品赫然入目,也领略了南师为之做序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先生(1917-1996)的艺术风采。南师称赞自己乐清老家这位擅长黄杨木雕的少年同学是“刀下功夫天下名”,“望重艺林、丰泽厚谊”的序言写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同窗情谊,溢于言表。
当时的《温州日报》瓯潮文艺副刊责任编辑是宋文光老师。我的这首散文诗《“丑小鸭”之歌》发表以后,还入选《青春散文诗》一书(刘阳主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这是我创作的第一首散文诗,激励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身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好梦成真的机会还很多很多。”这次在南师面前重读旧作,感慨良多。
30年前,我在温州瓯江北岸的永嘉县瓯北镇第二中学任教,走过了一段苦涩的青葱岁月。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我时常写点稿子投给《温州日报》的“年轻人”、“教育园地”、“瓯潮”等专栏,没想到一篇小小的《“丑小鸭”之歌》竟然与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出现在同一个版面上,而且宋文光老师居然把我的散文诗与南先生的大作序言编排在一起,这种机缘巧合给了我莫大的荣耀。
我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一位独具家国情怀、造福桑梓的国学大师,倡导并参与投资建设金温铁路,为温州父老乡亲实现铁路梦想做出重要贡献。“金温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地方政府、铁道部和香港合资建设的股份制铁路,不但带动了温州和浙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开创了中国政府与境外资金合作建设铁路的先例,为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这个展厅里,一列火车头的模型傲然挺立,非常抢眼,我对展板上的这几句话默念了好几遍。一个热爱故乡、造福桑梓的人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
我站在“南怀瑾书院”,感叹不已。南师学识渊博,精通古今,阅历丰富,著述等身,襟怀坦白,爱国爱乡。南师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一生为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不遗余力,致力于“为中国文化之续绝,为祈求国家天下的太平”(南怀瑾语),鞠躬尽瘁,高风亮节,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着实令人钦佩和赞叹。
我沾了南师一回光,在他面前更是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