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每年的梅雨季节,不出意外,总会和高考中考撞个满怀。今年浙江的入梅时间是6月8日,也就是全国高考的第二天,我居住的小区距离我要去监考的学校很近,步行也只需10分钟,于是午歇之后我悠然从家出发,没曾料到中途被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打乱节奏,没带伞的我淋得浑似落汤之鸡。
浑身湿透的我猛然记起唐代白居易在《浪淘沙》中描写黄梅时节暴雨的著名诗句: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确实,在这大约一个月的江南梅子黄时雨的恶劣天气,连舟船都难逃狂风暴雨的考验,更不用提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来,我被淋成落汤鸡纯属咎由自取,谁让我对这梅雨不持半点敬畏之心呢?
不过对于梅雨,光持敬畏之心有时也于事无补。文友沈锡盛在他的回忆性散文《雨中赶考》中惟妙描写了梅雨的捉摸难定。1991年担任乡村初中班主任的他,带着学生乘船去镇上学校参加中考,不巧碰上顶头暴雨,他们的船因此迷失了方向,当时也没有手机等便捷通讯工具可供联系,他们差一点就因此错过这场关乎学生前途的重要考试。在阅读沈老师这篇发表在《绍兴日报》迪荡湖文学专刊的文章时,我的心一直悬着不能落地,既因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更主要的是震惊于梅雨的无常可怕。
雨的声音和形态构成了它的自然属性,这种声音和形态可激越,也可舒缓,让人浮想联翩,但从文学角度来看,雨的情感指向似乎更让我们痴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惆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离情,以及《老人与海》中象征死亡的暴雨,无一例外把雨和各种情愫紧密描述在了一起,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心境下,同样的雨对大家的情感意味就有些不同。
我也概莫能外惊诧于雨的变化多端,记得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雨下在记忆深处,下在我读高三文科班那一年的春暖花开,各科成绩都很优异的我被老师们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在高考中为校争光,考进浙江大学这样的名校,平时模拟考试在全县的高排位更加坚定了他们对我的信心,然而家有三兄弟、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的现实让我对前途深感迷茫,尤其是绍兴师专提前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更是打乱我内心的平静。一方面我渴望通过高考进入名校找到更广阔的施展平台,另一方面我又怕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更何况免费就读绍兴师专同样可以迁户口,而且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被包分配到中学任教,这样的条件对于出生农村家庭的我,不能不说相当诱人。
正当我举棋不定骑着自行车从学校赶到家里想告诉父母情况的时候,路上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来,豆大的雨点砸在没有带伞的我身上,先是打湿我的头发,很快,我的衬衫就像被扔进水里拧过一样,紧贴着后背,让原本瘦弱的我更显瘦弱。说来也奇怪,暴雨来也匆匆,去也很匆匆,雨停了之后,一道亮丽的彩虹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云层中调皮地探出头来,照亮了地上的万物,就连路边的野花野草都不顾身上沾着的水珠,疯狂仰起脸来,拼命抢夺这短暂的绚烂。不知怎么的,雨水和彩虹让原本迷茫的我瞬间清醒,让我突然明白人生风雨无可避免,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勇敢面对,只是为了不错过生命中的每一道雨后彩虹。
回到家的我没有告诉父母亲我的大学选择,因为那时的我已经不需要他们的建议,那场淋湿我身子的雨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清晰的答案。
如果说我对自己的选择一点从没后悔,那也不符事实,毕竟选择了放弃高考,对于当时的我,也就意味着固守家乡安贫乐教,放弃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只是没曾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在国外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同于34年前的是,不仅我自己已为人父,更主要的是心境上的天差地别。
今年暑假去新加坡参加女儿新国立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全家都沉浸在喜悦情中,祝贺女儿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从这所世界级名校毕业,并且运用自己在这所名校里面所学的知识,顺利在当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当我们迈出报告大厅的时候,一场没有经历过的东南亚岛国暴雨如注落下,这场带着清新海风的暴雨虽然出乎意料,但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烦恼,相反,我们从这场大雨中更多感受到的是释放和发泄,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女儿更是开心地奔进雨中疯狂打圈。
这场和我们共同见证女儿毕业的瓢泼大雨,无疑是女儿公开的狂欢宣泄的最好背景,饱受异国他乡无边压力感的她终于在此时此刻体会到了坚持的成果。而1991年那场默默淋在我身上的那场雨,很少人知,同样也给我带来更多的是裨益,假如没有当年那场雨,让我坚定选择从教的信心,借助在师专所学的知识精心培养包括我女儿在内的众多年轻人,我也许不能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改变命运,更加无法目睹女儿在国外雨中欢肆奔逐。这场雨不迟不早,在最恰当的时间到来,让我清楚明白拥抱彩虹的兴奋之情只有发生在撑过风雨残酷之后。
多年以后成为教师的我,每每回顾34年前那场下在我人生十字路口的大雨,脑海油然浮起杜甫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须知假如没有那场对我醍醐灌顶的春雨,迷茫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将通向何方,更难以洞悉人生如雨的道理,毕竟它们都时而绵绵如丝,时而狂暴如注,交织平静与波折于其中。
站在新国立大学报告大厅外面,我的思绪如同雨点,倾情狂飞,我深深感觉我们应该像感受雨一样适应人生,从经受痛苦洗礼中不忘时时升华自身,学会既能享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儿女情长,更不丢弃“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国情怀,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力争达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快意境界。
那场下在我人生十字路口的雨,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息。
(222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