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建焕的头像

朱建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1
分享

在时光的另一头

清楚记得过年吃团圆饭的时候,奶奶告诉过我1990年是农历庚午马年,这个马年,国际局势确实可以用“兵荒马乱”来形容,冲突事件打好招呼似得接连发生,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闪电入侵科威特还没有硝烟散去,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等国迫不及待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变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我在求学的小镇地处宁绍平原边缘,自古就是“山阴不管,会稽不收”,不过颇有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也无可避免被时局荡起的层层涟漪波及。

小镇上的居民,除了聚在一起叽叽呱呱议论天下大事,还会像我奶奶一样延续旧俗,把我当时在读的高中习惯性唤作继抗中学,这个校名其实是1968年到1978年时期的老校名,现在早已弃用,那时候的校训倡导学生“认字是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乍听起来很有勇武气息,但事实上我们学校体育成绩并不突出,每年招飞、选拔省体校运动员基本上榜上无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文科科目,如英语、历史、政治学科却是学校的拳头产品,为了继承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学校领导对我们这批文科尖子生重点关注,要求班主任邱老师督促我们心无旁骛刷题冲刺,争取考上重点大学为学校争光。作为历史爱好者,我还是抵抗不住内心的好奇心,一有机会去学校阅览室,如饥似渴阅读有关世界形势的报刊杂志,有时还会因为错过晚自习时间被班主任恨铁不成钢狠训一顿,奇怪的是,在他自己上政治课的时候,说起这些问题也是吐沫横飞,让我激起了类似小时候不停问我奶奶有关家族历史的热情。家族历史心酸居多,那些深处战争分端泥潭的小国民众的日子也不好过,幸好国内氛围喜庆热闹,那一年吉祥物熊猫盼盼的可爱形象每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也悬挂在小镇的电线杆上,仿佛时刻在提醒我们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

那时的我,从心境上来说,举国同庆的热烈氛围似乎跟我绝缘。高三毕业班的学习压力本来就大,再加上一届学生在7月份高考中剃了个“光头”,没有一个被高校录取,有些学兄学姐选择复读,坐进我们本来就很显拥挤的教室跟我们同场PK,这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冲击。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早早躺平,悠闲等待拿毕业证书时间的降临,忐忑不安的是我们这些平时模拟考试成绩总是在学校名列前茅的优秀生,最怕在紧要关头马失前蹄,一失足成千古恨,毕竟考上大学,迁出户口变成居民户是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唯一的阶层跨越通道,更致命的是,我奶奶一直对我心心念念的跳出农门的愿望就要落空,我再不愿看见饱受人世沧桑的她再满脸伤心失望。

12月中旬平平常常的一个下午,在静悄悄的自习课里背诵英语单词的我突然感到后背阵阵刺痛,想使劲用手弯曲着去抓挠后背,可不管我怎么努力,怎么也挠不到那个让我感到刺痛的第二象限区位。就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同桌王永海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头,还用嘴角努向教室门口方向,我抬头一看,发现我哥正站在门口,猛力朝我挥手,等我走近,这个虽然只大我两岁,平时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此时居然声音有些颤抖,告诉我说奶奶已经快不行了,让我赶快去见奶奶最后一面,我顿然明白,原来刚才的那阵刺痛是奶奶在冥冥之中传递给我的特别信息。

学校距我农村的家本来有20分钟开外的车程,今天用足了吃奶力气使力踩踏板的哥哥只用了10分钟便带我回家,我心里着急,不等气喘吁吁的我哥,径直跳下他的自行车冲进家门时,发现奶奶已经永久性闭上了她那还不算很苍老的眼睛,我心里悲伤自不必说,还有一些埋怨,埋怨她不等我来跟她告别,告诉她我一定会为她和我早就死去的爷爷增光添彩。虽然那时的奶奶还只有虚岁65,但多年的气管炎慢性病早已把本来体型就很瘦小的她折磨得不成人形。好几次的救治成功使她在鬼门关口溜达几下又折返原路,而这次躺在我家堂前门板上的冰冷尸体确切无误告诉我她这次总算成功死亡,她已经确凿无疑走在了时光的另一头。

死亡,对于那时的我,无疑是可怕的,但对我病魔缠身多年的奶奶来说,却不啻是一种解脱。

奶奶1925年出生在余姚临山黄家埠镇一家名门望族,据说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部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蒋梦麟就是她们村庄的杰出代表,奶奶祖上何丹书在沪上经商成功,还出巨资力挺冯子材在镇南关抵御法国军队的入侵,虽然晚清政府在令国人失望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让人失过望,最后的结局自然也是不败而败,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但何丹书的民族气节和慷慨解囊,还是让临山何家在宁绍平原大地声名远播。得益于家族的显赫名声和成熟私塾,奶奶在幼年时便有幸接受正规教育,也能够在同龄人显现出难能可贵的识文断字,这些积淀潜移默化,让她在为人处世和格局见识上让一般乡下妇女只能望其项背。

至于奶奶为什么能够入嫁我们朱门,老一辈人口中有着不同的版本叙述,我觉得比较可信的是门当户对观念促成了她与我爷爷的婚事。曾祖父靠撑大船搞物流运输,把上虞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的湖田萝卜运到余姚、慈溪、宁波贩卖,然后再用贩卖萝卜的钱换成满带腥气的大小黄鱼、带鱼、枪蟹等各色海鲜,在返回的途中零售转卖于各个沿途市场,通过经年累月的双向贸易他捞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不断坚持之下我们朱家在倪梁村也渐渐崭露头角,成为能够排得上号的有钱人家。

我爷爷兄弟三人,他在家排行老三,因为当时执行的国民党“三抽其一”的抽壮丁制度,喜欢穿长衫拉二胡的“文场种”爷爷无奈赶鸭子上架,背井离乡拿起枪杆子跟着部队在乱世中东征西战,因为他身体实在单薄,难以胜任上阵拼杀的他只能被安排作为司号兵,可是司号兵需要早起,经年累月的朝霜晨寒在爷爷的身上留下了肺病的祸根,就像余华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从小不经人世苦难的爷爷由于战争和部队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狰狞一面。

逮着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爷爷和村庄中另外一个村民趁乱逃离了部队,九死一生回到家里。当看到脸庞消瘦、满面憔悴的小儿子出现在眼前,听到他的惊心陈述,家产越来越丰厚的曾祖父忍不住老泪纵横,心疼他遭受如此厄难并决定立即为他成婚,用以弥补他遭受的委屈。

经人介绍,奶奶便在一个横山脚下桃花盛开的春天,坐船从余姚嫁到了上虞,据说那时的嫁妆很是不菲,光用到的陪嫁船就达8只,这在我们村庄历史上世亘古未有的,虽然有些奢华铺张,但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奶奶是临山名门望族高阳何氏最小的女儿,她的两个姐姐远嫁上海和新疆,在财力上都可以给与足够资助,奶奶的父母内心希望近嫁临县的她能够风风光光常回家看看。婚后的头几年,爷爷奶奶的生活可称幸福,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出生也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阳光和希望。可惜美好时光就像与心仪人聊天,虽美好但短暂,在部队中染上肺病的爷爷在他32岁壮年时期竟撒手人寰,独自丢下孤独无助的奶奶和幼小的三个儿女。

即使在今天,单身妈妈要独自抚养最大12岁、最小6岁的三个孩子成长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说在当时全国刚刚解放,各种运动层出不穷的艰难日子,我很佩服果敢坚毅的奶奶当机立断,抵挡住各种压力,招进男人撑起家庭并且去上海做娘姨来养活这么大的一个家庭。

非常幸运,我父亲的继父虽然没有我爷爷能干聪明,但是他善良勤劳,能够跟奶奶一起抚养我父亲三姐弟和自己的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我能深刻体验个子矮小的奶奶在面临经济重担和身边邻居的指指点点,毕竟在那个风气还不是那么开化的时代,出身书香门第的她面临着多大的心理压力,要去面对朱谢两户不同家族的错综复杂和农村舆论的道德绑架。

小时候,我总难明白奶奶为什么对越剧电影《祥林嫂》情有独钟,每当电影放到祥林嫂想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她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她这一世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的场景时,我奶奶总是感慨万千。及到长大懂事,渐渐明白奶奶对祥林嫂兔死狐悲的心态,叹惜自己也为生活所迫,从知书达理的名门小姐沦为与祥林嫂同样的人生处境,更悲悯祥林嫂的作茧自缚,因为人生的不觉醒而被世人取笑。

奶奶遭受的人生打击远非只有青年丧夫,她第二个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姑,在即将与一名海军战士成婚之前,不幸染上“痨病”不治离世,这样的打击无异在奶奶的人生严冬厚雪上面再撒上一层浓霜,在姑姑弥留之际,紧紧握住她手的奶奶答应她自己百年以后让奶奶要长陪可怜的姑姑于地下,她确实说到了也做到了,尽管我有时也不免私下怀疑她这样做是不是不得已而只能为之。

为了少让外人说闲话,奶奶对两家尽力一碗水端平,也乐于见到他们和睦相处,在我小爹去上海做泥工活的时候,她出于思念小儿子的思念之情,每隔半个月总让我给他写信,我奶奶口述她想要写的内容,刚读初中的我则负责“添油加醋”,把这些再也简单不过的家长里短组装成感情丰沛的应用文,临了我奶奶还要我把我写在信纸上的内容大声读一遍,她不住的点头微笑似乎表明她很满意,一点也不责怪我增添一些煽情的形容词和煽情的细节。

可是在上海做工的小爹不乐意了,他抱怨说他在收到这些家信的时候,读者可不仅只有他自己,还有他的那些来自五湖四海闲的无聊的工友兄弟,对于他们来说,那时的娱乐活动相对稀少,能够读到一封有些文学色彩的书信,进而作为日常开玩笑的素材也是难得的调节,再加上耳闻我们家的特殊情况,工友们的好奇心也属人之常情,最终,我可怜的小爹在经历了不少次被取笑之后终于忍无可忍在回信中向奶奶提出了抗议,嘱咐我下次写信只需要有事说事。

白发早早窜到饱受世事沧桑的奶奶的两鬓,进而从地方包围中央,慢慢她的整一个头上都布满了青丝,配上脸上的皱纹,60还不到的她就让我感觉她活像典型的农村小老太,但外表的老相并没有妨碍她内心乐观的滋养生长,她与人为善,总是尽己所能帮助周围的村民,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也许是对她最好的回报,毕竟嫁过两个男人总让她感觉矮人一等,在外人面前直不起腰。每当村庄里面有人出嫁,总会向她来借镶着金边的眼镜,这是她从娘家陪嫁来的物件之一,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宝贝是一支梅花鹿鹿角,每当那些刚生下小孩的做产妇女苦于没有奶水的时候,总会从我奶奶的鹿角上小心翼翼刮下一些鹿粉,然后熬成汤喝,效果真是不错。这支鹿角据说是我奶奶远嫁新疆的二姐送给她的新婚礼物,在当时弥足珍贵。当然,出身名门的奶奶的陪嫁品远不止这些,只是因为家道变故和政治运动,许多贵重物件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会消失的自然是奶奶的知书达理、坚毅识见和在村民中的好口碑。

要想获得别人的肯定不能只靠物质方面的帮助,当她看到三个渐渐成长起来的孙子各有专长,从心底发芽的笑容绽开到了脸上,见到我小小年纪读书成绩一向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还没有整天混迹于他们之中嬉笑游戏,却因为喜欢读连环画而拥有超过同龄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安静独处能力,她仿佛从我身上看到了她祖上那些知书达理的前辈的影子,莫名欣慰,欢喜都来不及,哪会舍得因我写书信具有抒情意味而对我有责怪怨言。读书一般但喜欢体育的哥哥是我父亲的复制品,他一心想跟着小爹拿起泥刀,在上海大都市实现自己的建筑梦。弟弟生下来的时候,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一心想要有个女儿的父母深感失望,恰巧同产房有一个孕妇生了第三个女儿,经不起哀求,父母亲竟然动起了把弟弟与他们女儿交换的念头,个子不高,但说话分量很重的奶奶站出来坚决制止了这件事情,她说我弟弟的来临是祖宗给我们朱家送来的“三角棚”,缺一不可。弟弟稍长后自然面临兄弟多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时也抱怨奶奶阻碍他享受唾手可得的幸福,有了怨言后在学习上也不甚上心,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后来竟然在小学三年级被严格的苗老师要求留级。自觉出生书香门第的奶奶自然而然把继承家族文脉的重任放在了我一个人的肩上。看到我喜欢连环画,每年都能拿回三好学生奖状让她日显皱纹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当我中考成功,成为她口中所说“继抗中学”高中生,也是家里第一个高中生的时候,她更是逢人宣告,喜悦样子让人错觉我丝毫不亚于那些在亚运会中夺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们。

对于奶奶来说,一生的命运跌宕起伏,17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余姚临山乘船嫁到上虞横山是她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前,她享受到了父母的宠爱和两个姐姐的迁就,家境优渥给她提供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既能够在家乡就读私塾,接受正规教育,还能够每年随亲戚去上海见识大城市的繁华,嫁在沪上的大奶奶也竭尽全力做东让她这个小妹妹感受到被宠的滋味。

嫁给我爷爷的前几年还是高位延续,但惜乎幸福的日子终归太短暂,奶奶常对我们三个孙子说起爷爷肺部状况不好带来的哮喘导致他心情郁闷,又因为习惯性咳嗽让他无力起床管教三个孩子,所以他别出心裁,在临睡之前让她们每天总结一天的得失,如果犯了错误就让他们相互打手底板作为惩戒,站在今天的视角,他的这种做法也堪称智慧,因为这不仅避免了他消耗难得的精力亲自动手,同时也起到了让孩子们认识错误避免重蹈覆辙,只是我纳闷一向严肃的父亲在被他姐姐妹妹打的时候会表现出怎么样的神情,自己一想到这层就哑然失笑。

智慧终究不能替换健康,爷爷的过早去世标志着奶奶人生高位跳水,悲催时刻正式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在接下去的漫长岁月中,奶奶只能收起她作为大小姐的娇贵和内敛,把生活中的苦难拌着泪水暗暗吞进肚子里,艰难地与向她张开狰狞利牙的生活艰难抗争,尽力平衡两户不同姓氏人家和睦相处,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能够记得小时候的盛夏去粮站交任务粮,讲尽好话还是难以打动工作人员的铁石心肠,还是固执要我们把稻谷从蛇皮袋里面倒出来再晒一晒,察觉到我有些不耐烦时她走到一边给我买了一支赤豆棒冰,自己却再也舍不得多买一支犒劳自己。电影《少林寺》在大陆热播的时候,她特意带我去电影院观赏,运用自己有限的文化知识结合电影内容给我讲解家国大义和忠君报国,李连杰、丁岚、于海和于承惠等武林高手的打斗场面在我脑海中的记忆差不多流失殆尽,但奶奶对我俯身教育的场景却像刀刻一样深藏我心。

我父亲和小爹早就在分家时候约定,奶奶的治病和身后事情都由我父亲承担,所以,等我乘着哥哥自行车回到家的时候奶奶的尸体躺在我们家堂前,虽然我家与小爹家连在一起,但平时的她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不太到我家来,所以每次我返校住宿之前,我都会特意跟她道别,她也反反复复跟我鼓励我在继抗中学要认真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为我们老朱家争光,这一次返校之前我已经察觉到她的气色不太好,但是没有想到只过了三天就阴阳相隔,她竟然不等我周末放假,独自走向了时光的另一头。

在时光的另一头行走,我不知道奶奶有没有与把她视为掌上明珠的父母亲和对她照顾有加的两个姐姐汇合,她们一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新疆,团聚之时是不是除了激动之外,她们也会像我曾祖父看见当兵回来的爷爷满怀愧疚,为奶奶在人世间受到的苦倍感心疼。

在时光的另一头行走,我不知道奶奶有没有找到英年早逝的姑姑,告诉她从此以后不用再畏惧世道的残酷和惊悚病魔的无情,她们将长相厮守,不离不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硬生生把她夺走,让她饱受孤独和阴冷。

在时光的另一头行走,我不知道奶奶有没有像生前一样,会对我们家的点滴发展由衷高兴到奔走相告,因为现在她逢人诉说的素材更新不少,而且品质也更加高档,我们两家后代基本上都考进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工作是最基础的,大城市落户,甚至在海外找到高薪工作也成为了现实。

现在的我已经傻乎乎地在人间待了53个年头,按照正常情况早也应该成为了爷爷外公,每当看到跟我年纪相仿的妇女耐心教育孙子外甥的时候,我的脑海总是情不自禁浮现出我奶奶跟我们在一起的场景,虽然保养得体的她们远远比我记忆河流中的奶奶年轻有活力,她殷切期待的眼神和自然流露的亲情却同样存在。

愿我那在时光的另一头行走的奶奶永远善良和纯真,也保佑我们两家在这边越来越好,让在人间尝尽世事百味的她有更多的素材可以奔走相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