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热烈而明亮,如同生命的火焰燃烧不息。十日下午白云飘荡,阳光变得柔和了许多,我在后里吴村,见到一位白发苍苍老人,面部模型与自己半个世纪前,一个高中同学高度相似,跨越世纪的视觉重合,触发笔者强烈的认知冲击。我忍了又忍好奇地问道:“老先生您的儿子是吴锦华对吗”?吴老先生说:“正是”,接着又问:“您七十年代在教育局工作过对吗”?吴老先生说:“正是”。
白云掩映下的官路镇后里吴村格外宁静,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百岁人瑞带着仙居口音“正是”,串联起一段贯穿共和国教育发展史的传奇人生。
吴老先生脸上洋溢着自信健康的笑容,看上去精神矍铄,充满生机,稳健的步伐,给我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力量。交流中得知,吴老先生的原配妻子已经98岁了,他自己102岁了,墙壁上悬挂着:浙江省民政厅颁发的《福寿康宁》甲辰重阳牌匾。
老先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已经共度80余载,两人携手经历风风雨雨,即便年岁已高,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日常生活细节传递关爰。
我和二个前辈,聊了二十多分钟,五十年前的高中同窗同学,正好来看父母亲了,半个世纪后的探访,既是同窗友谊的延续,也有对同学父母亲的致敬。此时此刻,这样的情谊比什么都珍贵,话语犹如涓涓细流,似情人私语,轻声细语间,流露出无尽的柔情与缠绵。
1924年出生的吴五钊老先生,建国初期,投身乡村建设,1949年担任后里吴村村长,带领村民开展土地改革,1952年被任命为城西镇民校校长,这个仅读过私塾的年轻人,同年8月赴台州专署速师资班充电。
他的足迹遍布仙居教育一线,田市区扫盲专职教师、横溪公社扫盲中心校长、团课总辅导。在那个艰苦年代,他带着油印教材走遍山乡,用煤油灯照亮一间间农舍课堂。七十年代,调到教育局工作,在教育局工作的岁月里,吴五钊见证了民办教师转正,义务教育普及等重大变革。1982年从官路小学退休时,他已是桃李满园。
吴老先生与妻子,生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大儿子已经79岁了。
我和吴老先生聊到养生秘诀时,老先辈逻辑思维清晰,表达连贯,语速稍慢,略微有短暂停顿。他说“良好的心态,万事如意,是人生快乐的源泉,人生活着要多做慈善,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他说:“五十年前,曾经收养下肚村一名出生未满月的女婴,因为其生母病故,抱来带养时,开始几个月,在幽深夜里,婴儿啼哭声如清泉般纯净,寂静的夜晚中格外响亮,划破了寂静的夜幕,夫妻如肠绞痛,视如己出,将这位女婴抚养成人,直至在后里吴家里出嫁,已经五十多岁了”。
吴老先生说:“无论在偏僻乡村搞扫盲,还是工作调整,坚持膳食以粗粮、蔬菜为主食,不吸烟,因工作需要,适量喝点小酒,退休之后,开始几十年,坚持适量散步。夏季坚持午睡几十分钟,小憩有助于精力恢复。保持乐观的心态,忘掉人生不愉快的事情。随着年纪增大,坐久了,门前屋后走走,感受生活的平静与美好。
通过半个小时左右的交流,我说:“感谢您俩今天的交流,我今天收获颇丰,期待下次有机会再聊,我要回城区了”,吴老先辈夫妇,走到家门口并肩而立,挥手道别时目光柔和,因年岁已高,稍微前倾的身体,带着慈祥的笑容目送笔者。
从后里吴村出来,夕阳余晖犹如美丽的画卷,天空云彩,薄纱般的卷云与北岙坑流域石井段湖面波纹结合在一起,水天一色,波光云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