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基云的头像

周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4
分享

书中乾坤大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论述浩如烟海。曾有一则趣话:西方人好奇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学者打趣道,中国人读书时总在点头,像在说“对”;西方人读书时常摇头,像在说 “不对”。此说虽不严谨,却也点明:无论偏向继承感悟还是侧重批判反思,读书对社会发展、文化演进的作用都无可置疑。

要把书读好,我以为有四个方面须留心。

首先,读书的念头要摆正。这关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头的方向便是读书的战略方向。遥想当年,十月革命的炮声送来马列思想,多少仁人志士如饥似渴地探寻真理,为的是救国救民;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格局,至今震撼人心。古人读书,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执着于对“道”的追求,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或许正是这种崇高追求,滋养了古人思想的璀璨光芒。端正读书的念头,是读好书的根基。

其次,书是精神的食粮,要选精。高尔基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书如同饮食,选择不当便易致“营养不良”。常言“下棋找高手”,正是此理,若总与庸手对弈,棋力必受拖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将时间耗费在贫瘠的文字上,实在得不偿失。经典作品底蕴深厚,潜心思索其中一二分,便可能获益良多;劣书即便读上千页,所得也寥寥无几。亲近优秀,才有望企及乃至超越优秀。攀书山而读经典,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当然,“精粮”也要讲究搭配。培根有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所以,读书不可“偏食”,须博采众长,根据工作需要或个人志趣,有选择地广泛涉猎,这样,不仅能丰富识见、提升素养,更能增强处事能力。所谓“功夫在诗外”,这样读书能开阔人的胸襟与眼界,让人在为处理具体事务蓄积深厚底气。

再者,读书的方法要得当。读书可以开启心智、去除陋见、增长学问、滋养性情,但若漫无目的、杂乱无序地读,便难逃“消化不良”的困局。余秋雨先生曾将读书比作交友,如果四处点头、泛泛而交,便难得知己。没有深度的读书,最是无趣也无效。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是自谦,却足见其读书钻研之透彻。当下一些“快餐式”读书,内容单一、过程随意、目的浅薄,“快读、快感、快扔、快忘”,浮光掠影,读后所得寥寥。

最后,读书的习惯要持久。明代胡居仁有联写道:“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读书贵在持之以恒,使之成为生活常态。心态影响思想,思想引导行动,行动塑造习惯,习惯左右命运。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社会日新月异,若想与时俱进、有所建树,“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便必不可少。春秋时期师旷论学说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中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古代知识更新缓慢,古人尚且提倡终身学习;如今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易流逝,尤其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始终不懈。人这一生,多有所失,唯真才实学可以相伴,是抗衡命运最有力的武器。清代有学者书楼毁于大火,他仰天长啸说:“天能烧我室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其腹笥充实的自信可见一斑。当下读书条件远胜往昔,掌中一部手机便坐拥书城,百般便利,更无理由拒绝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

读书一事,关乎人的境界与生命轨迹。以正确之心品优质之书,循有效之法养持久之习,读书便能深刻拓展生命的维度:它虽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能拓宽其疆域,让有限的时光容纳更丰饶的壮阔风景;它虽无法改变生命的起点,却能助力抵达新的远方,让人摆脱桎梏、追逐理想的境界。无论人生境遇如何,读书终能校准人生航向、重塑生命轨迹,勾勒出更为圆融的图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