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基云的头像

周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粽香里的温暖记忆

在记忆的长河中,端午的印记总是与粽香交织。但在我童年时偏僻的乡下,端午的清晨飘着的不是粽叶香,而是 “油象” 与馓子的油炸香气。那时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一个特别的端午,与粽子结下一段难忘的情缘。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端午节,我和母亲踏上了前往县城姑奶奶家的路。姑奶奶虽是母亲的小姑,年龄却比母亲小五岁。姑爷爷在邮电局工作,姑奶奶则在土产公司上班。关于为何选在端午节下午出发,记忆早已模糊,但那天的新奇与兴奋,却深深烙在心底。坐在前往县城的车上,我的眼睛一刻也舍不得闭上,满心都是对未知的期待。下了公共汽车,我们还需步行许久,一路上,街边的新奇事物让我应接不暇。

当我们走进姑奶奶居住的大杂院,两棵石榴树映入眼帘。枝头上,火红的石榴花在绿叶间绽放,似燃烧的火焰,为小院增添了一抹热烈的色彩。几户人家的屋檐下、门口边,艾草静静伫立,散发着缕缕清香,仿佛在诉说着端午的故事。空气中,还时不时飘来炖肉的香味,引得我肚子咕咕直叫。姑奶奶的女儿正和隔壁孩子欢快地跳着橡皮筋,看到我们,她像只欢快的小鸟般跑过来,热情地和母亲打招呼,随后又急忙喊来她奶奶,将我们迎进家中。姑奶奶的婆婆,那位和蔼可亲的 “老太”,拉着母亲就唠起了家常。而我,则被小桌边的报纸和几本《人民画报》吸引,这些在家中从未见过的读物,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凑近身子,入迷地翻阅起来。

没过多久,姑爷爷回来了。母亲连忙起身打招呼,姑爷爷一边念叨着姑奶奶怎么还没回来,一边给母亲续上热茶,转身就扎进厨房忙活起来。不多时,姑奶奶那爽朗的大嗓门远远传来。原来是男同志被抽去参加龙舟赛,她临时顶班,所以回家晚了些。她一进屋,先和母亲寒暄,我也赶紧凑过去问好。姑奶奶轻轻摸了摸我的头,笑着问:“饿了吧,姑奶奶马上煮晚饭。”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不饿,姑奶奶。” 话音刚落,姑爷爷就端着一盘粽子走了出来,说道:“先吃粽子,等下再吃晚饭。” 他朝我招招手,叮嘱道:“一个人只能吃一个,吃多了可就吃不下晚饭啦。”

我走到桌前,望着那用粽叶包裹成三角形的粽子,一时竟不知如何下手。母亲见状,温柔地说:“在家里没吃过粽子吧,我剥给你。” 她小心翼翼地解开外面的线,又一层一层打开粽叶,瞬间,一个白白圆润的粽子展露出来,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馋得我直咽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将粽子抓在手里,却被烫得一哆嗦,赶忙对着粽子吹了几口气,随后狠狠咬下一口。或许是真的饿了,那软糯香甜的滋味在口中四溢开来,瞬间将我征服。姑爷爷在一旁介绍:“粽子有两种馅,一种是红糖的,一种是大枣的。” 我吃得正香,糯米饭粘在了手上,不自觉地用嘴吮吸。母亲关切地问:“吃到大枣了吗?” 我摇摇头,母亲便把自己大枣馅粽子里的大枣递给我,我满心欢喜地接过,一口吞下,那香甜的味道,至今仍萦绕在舌尖。

后来,姑奶奶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让我大饱口福。然而,几十年过去,岁月沧桑巨变,母亲也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如今,我早已记不清那天晚餐的具体菜肴,可首次吃粽子的记忆,却依旧鲜活如昨。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姑奶奶一家给予了我们家莫大的帮助。父母亲常找姑奶奶买紧俏物品,大哥结婚时,还向她家借了 200 元钱。这份恩情,我始终铭记于心。只是不知为何,姑奶奶突然选择出家,听说如今在一座寺庙里做住持。今年,我盼望着能抽出时间,去拜访这位许久未见的老人家,再与她聊聊往昔,重温那段温暖的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