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基云的头像

周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2
分享

七夕话节:节日里的文化根脉

日,词典里解释为纪念日,或是祭祀、宴乐的日子。如今的节日真不少,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法定的、民俗的,林林总总,蔚为壮观。除了春节稍带些综合性的总结意味,其他节日多各有主题。

岁月像流水般逝去,而节日就像航道上的航标,默默给我们作下标记;也像一盏盏昏黄的路灯,温暖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又像一个个驿站,让我们在旅途中稍作休整,看看路线,喝两口酒,再继续上路。

七夕是个民俗节日,讲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天上的仙女织女与人间的牛郎相爱,结为夫妻,生下一双儿女,在凡间过着幸福的日子。狠心的王母娘娘却硬生生将他们拆散,两人化作牛郎星、织女星,隔在天河两岸,只能在七夕这天通过鹊桥相会。于是,现在很多人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有民俗专家提出异议,认为牛郎织女是已婚夫妇,还有子女,若称为“情人”,未免牵强,叫“情人节”也不太相称。他们的情感,是已婚男女间的不离不弃、忠贞不渝。不管怎么说,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向往与维护、忠贞与执着,的确感人肺腑。古代诗词名家以此为题材,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吟咏铺排,缠绵动人,为这则故事平添了浓重的抒情色彩。听说,还有好几个地方政府为争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互相较劲,口诛笔伐,针锋相对,想给地方文化“镀金”。

中国的民俗节日,溯源起来动辄以千年计,七夕节据说要从西周寻根。时代太过久远,真让人看不真切。用节日抒发情感、铭记意愿、表达寄托,是一种思索,也是一种提醒,中西方节日无一例外。区别只是中方多含蓄内敛,西方多热烈外露。

这些年有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节日越过越冷,西方的节日却越过越热。许多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趋之若鹜,对传统民俗节日却少有问津。有人说是社交需要、时尚需要,或是商人炒作。可问题是,为什么偏要炒西方的节日呢?西方节日多源于宗教,而追捧这些节日的人里,有多少是真正的宗教信徒?难怪有人评价:“世界正在中国化,中国正在西洋化。”这到底是西方文化的融合渗透,还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贬低抛弃?是传统文化的衰落,还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个性彰显,自己选择过什么节日,理应受到尊重。其实中西方节日本无优劣之分,我们现在过的节日里,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也是舶来品,也没必要说过父亲节、母亲节就不行。只要在这个日子、这个节日里,我们能寄托某种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就是合理的。中华文化本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加以消化、融合,才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关键是我们对节日该有理智的认识,不该厚此薄彼。节日的冲撞,说到底是文化的冲撞。文化里有太多沉淀,太多智慧与情怀,包含着历史认知、精神感悟、情感记忆和思维习惯。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以挑战传统、诋毁大师、嘲弄崇高为能事,不过是哗众取宠、颓废无知的表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优秀的文化。如果我们贬低、抛弃传统节日,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怕有一天,我们的文化变得中不中、西不西,像邯郸学步般尴尬。

有人可能会说,节日或许仅仅就是个节日,给它安上文化的“面具”是否过于沉重,更不至于上升到亡族灭种的高度。但我要说,传统节日是我们文化的“生日”,是我们民族的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