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基云的头像

周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1
分享

秋分的中庸之道

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天气不冷也不热,天地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站在秋分的门槛,看大雁以人字形切割湛蓝苍穹,恍若瞥见天地间悬着那杆无形秤:一侧是即将沉入大地的炽热,一侧是尚未破土的寒凉。此刻的蚯蚓在土壤深处翻耕出等量的气孔,蟋蟀的鸣叫与纺织娘的振翅构成声波的和弦。寒暑易节,平衡的规则,在不知不觉地梳理万物。

太阳在大地上画出了一条中轴线,一半给白天,一半给夜晚;一半用来收获,一半用来耕作;一半像散文那样实在,一半像诗歌那样灵动。秋分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礼赞农耕文明的现代注脚。此时,“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在南北大地同步上演,农人一边忙于收割,一边抢晴耕播,将希望埋入土地,静待来年。大自然的明与暗,实与虚、冷与热都在此边界沉思。

银杏叶在风中翻飞,正反两面镀着相同的金黄。这种近乎偏执的对称,恰似《中庸》所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具象化演绎。拾起一片落叶,能清晰看见叶柄处完美的分界——那是阳光与阴影的休战协定,是树木在光阴里写就的妥协宣言。自然从不用极端的方式叙事,它让枫树在青黄交织中完成谢幕,教蝉鸣在渐弱的音阶里收束余韵。荷塘里半枯黄的荷叶上,偶有水鸟驻留,时而梳理羽毛,时而准备对水中的游鱼出击。意外的是,还有一枝粉红的荷花,作最后的绽放。自然界的谢幕与登场,所有生长曲线都指向平衡点。

秋分三候"雷始收声",此刻的雷公电母正收起盛夏的暴烈,将能量转化为地窖里饱满的土豆与地瓜。这让人想起江南晒秋的竹匾,辣椒与玉米在阳光下达成色彩的和解。最饱满的稻穗往往垂得最低,如同智慧老人额头深刻的沟壑——那不是衰老的印记,而是岁月用刻刀雕琢的平衡公式。站在打谷场中央,能同时听到镰刀入鞘的脆响与种子落地的闷响,这是丰收最动人的二重奏。老农数着谷堆时眼角的皱纹,与稻秆的节数形成奇妙的同构,都是时光沉淀的计量单位。

沏一壶白露茶,看叶片在杯中舒展如初生的羽翼。茶汤由浓转淡的过程,恰似秋分昼夜的此消彼长。茶烟升腾时忽然懂得:所谓中庸,从不是温吞水的折中,而是像茶树那样,在云雾与山石间找到自己的生长斜率。老茶客总说茶要七分满,余下的三分是留给月光和心事的——这何尝不是东方智慧留白的艺术?当茶筅在碗中搅出漩涡,抹茶粉与热水的交融轨迹,正是宇宙微观尺度的平衡演示。

当暮色为群山勾上金边,秋分这天的落日会沿着赤道线缓缓沉入地平线。此刻站在田埂上,能同时感受到掌心里沉甸甸的稻谷与袖口中溜走的晚风。自然用亿万次轮回证明:真正的丰饶,永远诞生于两极之间的温柔地带。就像古人用圭表测量的日影长度,在夏至与冬至之间,唯有秋分这天,影子与实物的比例恰好构成1:1的完美矩形。

秋分的法则告诉我们,不急不躁、审时度势,掌握处置事物的度,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不偏不倚,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谨防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吗?秋分就像人到了中年,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靠努力奋斗走到现在,才迎来了人生的收获期。愿我们都能找到心里的宁静与平衡,从容面对以后的日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