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基云的头像

周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4
分享

跨越时空的军魂 ——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有感

泛黄的书页从旧籍堆悄然滑落,一封来自岁月的信笺轻触指尖。《谁是最可爱的人》——铅字排得密密匝匝,如列队的士兵。少年时的课本,中年的翻阅,直到这临近退休的暮春重读,墨香里升腾的已不仅是文字的暖流,更是关乎国防长城、关乎和平根脉的沉甸甸思索。

指尖滑过铅字,薄脆的纸张摩挲出声响。青白色战士的面容,皱纹里嵌着深浅的伤痕,却在眉宇间执拗地挺立着精神。他们一列,从泛黄的纸页深处走出来,厚胶底鞋在记忆的地板上踏出沙沙的低语。

这篇文章的不朽,深植于它的真实。魏巍先生笔下没有帅帐的帷幄千里,没有战役的宏大叙事,只凝眸于战场上几个普通士兵的生活碎片——那些吞雪的战士,凝固在烈火中的身影,防空洞里的絮语。故事里没有完人,他们会思念家乡灶台的热气,会对着祖国的苹果咽口水,却在危难时刻毫无迟疑地用血肉筑起堤坝。这般笔法在当年想必是大胆的破格,穿越六十余载光阴,反而焕发出令人心颤的朴素质感。

年少时初读此文,胸腔被灼热的激流涨满,投笔从戎的冲动在血脉里奔突。后来年岁日增,倒衍生出不少困惑:这些战士为何战?他们是否有过刹那的悔意?今日掩卷沉思,这些疑问竟如晨雾般散去。生命不过草木一秋,能在特定的时刻,为认定的信念挺身而出,那姿态本身或许就已映照了存在的意义。

防空洞里那个细节令人沉吟至今:战士们就着积雪吞咽炒面,却带着满足的笑意说:“我们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今日听来是极朴素的道理,内里却蕴藏着穿透时空的真实。人,总需要一个支点,才能支撑着穿透无边的硝烟与极寒。这理由不必渲染得崇高入云,却必须坚固如磐,足以钉住信仰的桅杆。

常有人说,时下的年轻人咀嚼此文,怕是觉得陌生遥远。他们浸润在精致的个人世界,奉行者趋利避害的圭臬,为抽象概念献身被视作迂阔。然而,目光掠过街头——当国歌骤响,那些顶着各异潮流发色、身着破洞牛仔的身影瞬时肃立如松;光标游走网络——边境一点风吹草动,激荡起的海量声音汇成滚烫的岩浆;灾区奔涌而去的无数年轻背影……都在无声宣告,“最可爱的人”的精神火炬未曾熄灭,它只是在新的时代里披上了五彩的衣裳。

文末,魏巍先生直问读者:“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少年时我在心里用力点头。今日重临这字句,问号却悄然调转了方向——我们这些坐享和平的人,是否配得上这样的战士?是否珍惜着他们以青春赎回的每一个白昼黑夜?是否让这片浸透他们理想与热血的国土,朝着他们离去时凝望的方向踏实前行?

是的,我们富足,我们强盛。可世界的暗角,弱肉强食的丛林并未退场,强敌的阴影仍旧环伺。金瓯一角尚未圆满……我们珍视和平,如珍视生命。然和平的根脉,需扎根于敢战、能战的钢铁山岩。“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国无精神不立。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铁血信念早已熔铸成民族血脉的一部分,那万众一心的同仇敌忾,是护佑家国永不沉没的方舟。

窗外,暮春的雨毫无征兆地落下,水线在窗玻璃上疾走,划出细密的轨迹。我轻轻合上书本,战士的身影便依次退回铅字的方阵。他们的名字已沉入历史河床,容颜也已朦胧,但这薄纸上的墨痕,却是永不熄灭的薪火,在每一个读懂守护含义的目光深处,稳稳扎下了根,悄然抽出新生的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