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钟李虹的头像

钟李虹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6/05
分享

“春羽”计划+《大山的声音》+钟李虹

几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泸沽湖自然的美和人情的美,依然让我贫瘠的内心为之震颤。

“这车坐得我肠子都快吐出来了。”

“别说了,别说了!我今天算是终于见识到为什么说山路十八弯,昨天吃了没消化完的西昌烤肉都差点出来见太阳,我可舍不得。”

此时,坐了近七个小时大巴,穿梭于蜿蜒的盘山公路所带来的不适感,一瞬间被我们的笑声淹没,沉于这七月的酷暑。

“还有多久走到呀?”汗水沿着沙沙脸庞的肌肤滴落下来。夏日叫个不停的蝉鸣声,仿佛催促着我们加快脚步。

泸沽湖,这颗大自然的蓝宝石,为川滇共辖。一半在四川,一半在云南。我们位于湖东,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这里四面环山,地势较高,海拔两千多米,属低纬高山气候,白天平均气温20-25度,是避暑乘凉的好地方。不过,因为海拔高,距离太阳近,阳光也自然要比平原地区强些,暴露在阳光之下,也躲不了汗流浃背。这时,太阳正毒辣地凝视着七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

行李箱轮子与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摩擦,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两旁的商店大多都紧闭着大门;一个不像旅游集散中心的集散中心,除了我们,再也找不出别的什么人。

“白天太阳这么毒,别老出来,就在家待着,等我回来。”

如果去过平坦广袤的大草原,听过河水潺潺亲吻泥土,突然传来的声音让人忍不住抬头。

循声望去,一瘸一拐的双腿,卡其色的九分束脚裤,黑白相间的条纹polo衫,高原色的皮肤,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出头的男士。旁边说话的,大概就是他的妈妈了。戴着一顶手工编织的草帽,手腕上捆着一大束彩绳,颈间挂着一张微信收款码,像街边卖东西的小贩。他们没有说话的时候,这条街又恢复了原有的寂静。男生拉着的黑色音箱,勾起了我的好奇。

那个跛脚的男生是做什么的?

他们拉着音箱去干嘛?

……

“到了!到了!大家快看,我们到学校了!”队长指着铁门上方的学校牌匾,一个字一个字正气凛然地念。

大家顿时卸下了赶路的疲惫,颇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滋味。

队长从她那快撑开肚皮的包里捣鼓着,翻出队旗,“来,大家在校门口一起合个影。”

“三、二、一!”

“规划携手行,共筑振兴梦。我们是盐源县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梦之队!”

关于我们,大二,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机缘巧合下,我们组成了一支七个人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我们的声音,有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壮丽史诗的气势,我们力量庞大,蓄势待发。

“喂,陈老师,我们到啦。对,就在校门口。哦哦,好的,直接从铁门进来。”来电的是这所中学派来与我们对接的老师。

微微泛着锈色的铁门没上锁,轻轻推开,安静的校园中回荡着金属的颤音。一股熟悉的铁锈味儿也在指尖荡漾开来。

校园很小,像四合院。北面和西面打通,是教学楼;东面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建筑,一楼食堂,二楼超市;南面则是教师、领导办公的场所。在教学楼连廊的地方,我们见到了陈老师。

“你们来啦。我们在开会,偷溜出来带你们逛逛。”

“来,我带你们去宿舍。”

穿过教学楼的连廊,背靠大山的操场和宿舍楼映入眼帘。

“因为我们学生都放假了,食堂不开放,所以你们得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可以自己买菜做,菜市场就在出学校右拐两百米,厨房在那边。”

话落,她顺手指着厨房的方向。

“当然,你们也可以去学校门口上馆子。”陈老师人很随和。

跟着陈老师,穿过四百米跑道的操场,一股阴暗潮湿的味道扑鼻而来。一楼走廊微弱的灯光忽明忽暗,不时还能听见穿堂风敲打铁门的哐啷声。

我们互相望了望,没有说话,一直走到廊的尽头。

“到了,这间就是你们住的宿舍。我们的宿舍条件不好,还希望大家坚持一下。一会儿会有个初二的男生来找你们,叫陈次,他会帮你们联系其他同学,带你们去家访。你们先收拾收拾,有事情随时打电话。”

“好的,谢谢老师!”

陈老师朝我们挥挥手,便走了。

沙沙循着墙壁,咔嗒,灯亮。

这是一间十二人间,仅有的空间内摆着六张上下铺,一个置物架,床上没有被褥。阳台上有一个洗手池,旁边是卫生间。

斯是陋室,这不就是吗!

“我天,这里学生的宿舍有点简陋啊。”

“一张桌子也没有。”

“嘶!这水龙头的水好凉,冰骨头,这应该是山上引下来的水吧。”

虽然我们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山里的物质条件肯定没有城市里的好,但现实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

“有住处就行,我们抓紧收拾收拾,先把床铺好,晚上好休息。”队长立即组织我们动起手来。

窗外,有一个推着自行车过来的小伙子,走得很急。在宿舍外面的跑道上停下,踌躇。

“你是陈次同学吗?”我在阳台处洗弄脏的衣服,正好看见他。

我见他好几次想张口,却不闻有声音传来。

我晾了衣服出去,又问了一遍,“你是陈次同学吗?”

霎时,红晕在他高原色的脸上渲染开来,他双手搓着衣角,眼神有些躲闪。

“是,是的。陈老师让我明天带你们去山南村……家访。”

原来他就是我们此次之行的小导游。我热情地冲他笑了笑。

“明天早上九点,我来这里找你们。”说罢,僵硬的嘴角一点点向上扬起,露出几颗明灿灿的皓齿。

早上湿润的晨气和凉意将我唤醒,身体不觉哆嗦。

整理好行装,一出门,就看见在教学楼下等候多时的陈同学,我们都称呼他为可爱的陈导游。他似乎喜欢这个称呼,一路上与我们交谈起来,昨日初见面的腼腆已全然不见,跟我们一一介绍自己的家庭、学校、同学,以及沿途的风景。他是这里的东道主。

我们走出镇上,沿着公路一直向前。不时有来往的三轮车和小汽车,达达的马蹄声,为我们的前行伴奏打鼓。

“大家快闻,什么吃的,好香啊!”我们的“美食家”春雨被这神秘诱人的香味攫取住了。

“是烤红薯和烤玉米!”我们的惊喜引来了老爷爷的招呼,“要来一个吗,姑娘,刚烤好的红薯和玉米,甜的嘞。”

刚吃过早饭,肚皮已经撑不下了,但又馋馋地贪恋烤红薯的味道。我们商量后:“我们要去山那边,晚上回来还在的话,麻烦爷爷帮我们留一个烤红薯。”爷爷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是喇嘛寺。”陈导游伸手指向道旁的右侧。

门口袅袅升起的香火,一大早便有了信仰的痕迹。一炷香,一盏灯,那是幸福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褪色的朱红院墙,伴着僧人平稳敲打木鱼的叩响。悠悠传经廊上,黄铜色铃铛闪耀着的,一时分不清,那是佛光还是阳光。风试探地拂过金属玲舌,小锤轻颤,发出一声清越的“铛——”,空气中的活跃分子将它缓缓送到我们耳畔。殿堂内,一个虔诚的阿玛,跪在佛前,磕头,许愿,三次礼毕。

左转,一块约有一层楼高的大石头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上面赫然写着三个红色大字,走婚桥。

来到这里之前,我们在网上搜查了一些资料。泸沽湖是少数民族摩梭族的聚居区,被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因为这里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前面经过一个凉亭,我们会穿过草海,那座桥就是走婚桥。不过是后来重新修建的,以前的走婚桥很多木头都腐烂损毁,被弃用了。”

关于走婚桥,我们想知道的更多。

“我们民族以前是走婚制度,这里是白天摩梭男女约会的地方,所以叫走婚桥。也是为了方便草海两岸的居民来往而修建。”陈导游似是看出我们渴望的眼神,随即补充道。

“走婚,就是男方来女方家里的意思吗?”

“以前男女是不结婚的,男生晚上到女生的家里来过夜,第二天天亮前就得离开,生下的孩子随女方性,由妈妈家抚养长大。爸爸依然住在他自己的家,一起抚养自家姐姐妹妹的孩子。”

“哇,这里的女性是自由的。”我惊讶于这个只有几万人民族的婚姻制度,男子可以有多个妻子,女子也可以有多个丈夫。

害羞的神色又出现在男孩的脸上,他微微一笑,“现在我们大部分人也都实行一夫一妻制了。”

我突然为这样一种古老制度被现代文明同化陨落而感到惋惜。

我没有再接着说话,只是懒散地边走边听着他们的谈话。有时低头看看脚下的石子儿,有时仰头望望风吹过的形状。

果然,前面有一座凉亭。

那里围着好多阿妈。她们穿戴着色彩靓丽的民族服饰,衣衫上绣着各种彩线花边,还有长至脚踝的白色百褶裙。她们有说有笑,就像是某一个午后,树荫下,嬢孃婶婶们聚在小区的石头圆桌前,掐着嗓子,道家长理短。

坐在中间的那个阿妈,不是昨天刚到镇上时碰见的母亲吗!

我立即扫视了一圈四周,没有看见那跛脚的儿子。但看见了凉亭外靠着的一个黑色音箱,音箱上放着一个纸盒,里面孤零零地躺着几张一元钱和几个一块钱的钢板;音箱的拉杆上还用麻绳绑着一块纸板,上面写着什么文字,但好像背过去了。

那是昨天跛脚儿子拉的音箱吗?

难道他和城市里在街上乞讨的残疾人一样?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心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

初中有一年平安夜,放学后,我拿着同学送的苹果在公交站台等车。也是一位跛脚的,弯着腰,杵着拐杖的男子,头发长得看不清面容,有几缕白发点缀。他拿着一个银色不锈钢盆,向我乞讨。兜里没有零钱,我支着手里的苹果,“这可以吗?”他摇摇头,转身瞄向其他人。上车后,我看见他一改几分钟前弱不禁风的凄凉态,挺直着背,手里乐悠悠地玩转着那根霉掉的木头拐杖。

骗子!

从那时起,我对一些街上乞讨的人便充满了不屑。他们有手有脚,四肢健全,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谋生,总是想不劳而获,骗取大家的同情心。

“诶,快走啦!我们还有很远的路,不要被路上的风景迷惑住啦!”春雨朝我喊了一声。

我恍得回过神来,继续赶路。不时回头望望凉亭里那个健谈的阿妈。

……

“太阳晒着好热啊,我们走多久啦?”沙沙拿着在路上捡的大树叶扇风,汗水像施工队挖破了的泉眼,汩汩地向外流出。

“翻过那座山头,我们就到了。”

山南村。这一段路,我们走走停停,花了近两个小时。

“小龙,帮我看一下妹妹。”

“听到了吗?快来。”

“哦,来了。”

刚走到一位学生家门口,好似热闹,忙忙乎乎的。小龙的妈妈正要去鸡圈里喂粮食,交代学生李小龙帮忙照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妹妹。陈导游早已提前联系了他们,所以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往家里走去。

我们一行人围坐在桌边,妈妈把家里的果盘都端来,占满了整张桌子,一人还有一杯气泡欢腾的可乐。

李小龙和她的妈妈并排坐在我们对面。在一番闲聊后,我们开始了第一个学生的家访,这也是我们此次实践的主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学校在离家这么远的镇上,你每天都怎么去呢?”

“上学放学都是走路的,快的话单程只需要50分钟。”

李小龙对只需要50分钟的概念,好像空气和水一样,容易。

“每天走这么多,不会觉得很累吗?”

“习惯了。没办法,我们这里只有这一个中学。我有好多小学同学去县里读书了,从这里到县里坐车也要两三个小时。”

“那你想去县里读书吗?”

“不想。”李小龙看着我们,摇摇头。

“为什么?县里,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应该都比这里好很多。”

“我以前去县里读过小学,读了一学期就回来了。我不喜欢那儿的生活学习环境。”

听到这儿,我很好奇,一般山里的小孩儿不都向往外面城市的生活吗。没等我问出口,李小龙立即回答到,“我喜欢这儿,我喜欢我的家,我舍不得离开。”

说完,李小龙低下了头。我们的询问似乎勾起了他对儿时的回忆。

“我们家小龙学习还蛮好的,从来不让我操心!”李小龙的妈妈拍着他的肩,笑语盈盈。

我们翻看了他的教科书和作业,并且在聊天中发现李小龙的学习习惯很好,上课会认真工整地在书上记笔记,作业的完成率也很高。

“你有想过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吗?”我们开始聊起他的梦想。

李小龙没有任何的犹豫,脱口而出,“我想当职业电竞选手!”

他说时眼神很坚定。

“很勇敢的梦想,你知道当职业电竞选手很难对吗?”

“知道,我会努力的,我在好好学习文化课。而且妈妈很支持我。”

“我没想到老师也很支持我!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问过我,当她知道我想打电竞后,并没有否定我,还叫我好好学习,实现梦想!”李小龙说时,整个人都挺直了身,眼睛像刚刚灌满油的灯,双手放在膝上。

屋内泛黄的灯光下,我发现他妈妈的眼眶闪着小星星,在她翕动的嘴里,我们听到了一位母亲的故事。

她叫卓文,从小生活在山南村,成长,恋爱,结婚,生子。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被迫在二年级就辍学务农……她说,因为自己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一辈子只能待在这里,这里有人读书走了出去。她每天除了做农活,靠自学汉字,现在阅读写字完全没有问题。她告诉我们,希望她的孩子以后每一天都能过得有意义。

大家都聊得太投入,太阳已经不知不觉爬下了山头,和月亮换班。

“到吃晚饭了,你们留在这里一起吃饭吧,没什么吃的,你们别嫌弃。”我们担心回学校太晚,表达了感谢。

在起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屋内立柜的一角,摆放着一个相框,那是李小龙和一个男人的合照,笑得灿烂。

我走进一看,上面的男人不就是那跛脚的儿子吗!他们认识?

我立马小声叫住了李小龙,想问问这个男人是谁。

“他啊,我们喊他杨哥,也是我们这儿的人。”

“你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吗?昨天我看到他了,应该还有他的妈妈,拉着一个音箱。今天在走婚桥的凉亭前又看到了那个大音箱。”

“黑色音箱是他谋生的伙计!除了下雨天,杨哥都会带着它到凉亭前唱歌。你们有机会可以去听听,那就是上帝给他打开的一扇窗,活生生的百灵鸟!”

可以看出,李小龙很喜欢口中的这位杨哥。

走出李小龙家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里不是县里,村民们的出行需求不高,出行方式也比较单一,走路,骑自行车,坐三轮。根据一路的观察,几乎每家的院子里都停着一辆三轮。不能随时打车,我们只能先走路看看。

幸运的是,我们真这样拦截了一辆正好要回镇上的面包车,司机师傅很乐意把我们捎回去,不收取任何费用。我们让走累了的同学先上,剩下四个人走路回去。

我和其他三个伙伴踏着月光,原路返回。夜晚的泸沽湖,又回到了神话中沉睡的模样。格姆女神山,一座圆锥形的山峰,直直矗立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月光照耀下,黑色的岩体,庄重,肃穆,每一层褶皱都经过了时间的上百次锤炼。相传,这里有一位叫格姆的女神,她的“阿夏”(情侣)骑马外出后一直没有归来,格姆沿路在山脚下发现了马蹄印,跪倒在马蹄印前大哭起来,一滴眼泪滴落在马蹄印里,天空遂下起瓢盆大雨,马蹄印积水越来越大,形成了现在马蹄状的一汪泸沽湖,高原上的蓝眼泪。从此以后,格姆女神为了不让情人迷路,于是献上自己的双眼,那里便有了太阳和月亮,散下自己的珍珠项链,化成满天璀璨的繁星。

多么纯洁美好的故事啊!

此时此刻,格姆女神山的眼睛照亮着我们回去的路,而她的身体也远远屹立在山头,指引着我们,守护着这座高原上的女儿国。

折返经过喇嘛寺时,白天在路边卖烤红薯的爷爷竟然还在那儿,他远远就看到了我,“你们终于来了,给你们留了一根红薯和一根玉米,还要吗,小姑娘。”

任何语言在这一刻都显得黯然失色。一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因为我们随口的一句“回来买”,他竟真的记在了心上。

爷爷和老伴收摊后,开着三轮车,回去的路上再次碰到了我们。“姑娘们,去哪儿呀,我载你们一程,不要钱。”

我们欣喜若狂,脚底板痛得快有点招架不住了。四人坐在敞篷的三轮车后面,呼啦呼啦的晚风打在我们脸上,是那么的愉悦,那么的怡人。我想,风一定是这里的信使,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声音写下。

第三天、第四天,陈导游带着我们又去了几个学生的家中采访。从泸沽湖镇去往山南村的路,走了一遍又一遍,路上的每一处景致,每一条岔路,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我想当导游!我们这儿是旅游风景区,有许多外地人来到这里游玩,可是这些导游大都不是本地人,他们不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每次听到他们乱说,我就生气。我想当导游,把我们民族的故事讲给游客听!”

“我想当老师!我们这儿学校少,条件差,来教书的老师自然也少,好多人都考出去学习,或者打工了,很少人回来。可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没有人愿意留在这里教书,那我们怎么办?我的老师就是一名从城里来的,我要成为她,做一名老师,传播知识!”

……

几天来,他们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教育的形态。在这个被群山包围的古老村落中,与现代文明城市相比,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人性中最纯真的模样,摩梭族人的热情、真挚、朴实,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诚实,共同构成了蓝色高原上最靓丽的底色,最耀眼的名片。

除了家访,我们当然还想亲身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于是,在第五天的午饭后,我们准备去走婚桥的街上采购,置办一身民族特色的行头。当悠悠的铃铛声传来时,我知道又走到了那个凉亭。

连续两天都没再遇见黑色音箱,今天它会在那儿吗?

“听!是《不要怕》!”沙沙激动地推搡着我。

我喜欢这首歌,但不会唱。这是一首由彝族姑娘创作的彝语民谣,名字叫做《不要怕》,歌颂彝族人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沙沙是我们团队里唯一的少数民族——彝族,我们是同学,所以经常听她给我讲民族的文化,对这首歌印象很深。

悠扬的旋律乘着清风,和着蝉鸣,我被动人的歌声封固住了。走到凉亭前,我再次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我为自己前几天无理由的主观意图的盲目猜测道歉。那是一个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享受清风和掌声,沉浸在辗转起合音符中的歌手。

那个跛脚的儿子,杨哥。

“ꀋꏦꇊ ꀋꏦꇊ。”(歌词译:不要怕,不要怕)

他应该是一个卖场艺人,唱歌是他的谋生手段,音箱是他的谋生设备。

七个人的庞大队伍,很难不惹得大家注意。很快,驻足在凉亭前的我们被杨哥的妈妈发现了。

“诶,小姑娘们,编头发吗?彩绳编在头发上,可好看啦!”她伸长着手臂,给我们展示那一手腕子的彩绳。

因为我们计划在旅程最后一天去环游泸沽湖,便很愉快地答应了。阿妈先给沙沙编着彩绳,我们一起坐在旁边,听歌聊天。

“姑娘,你们从哪儿来啊,来玩儿吗?”

“成都,我们过来做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给镇上中学的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镇上中学?我女儿也是那个学校的呀。”

“是吗?那真巧呀!”

“妹妹读几年级啦?”

“初三毕业了……姑娘,能帮阿姨一个忙不,帮我说说我女儿,她现在大了,我的话不听,有自己的想法。”阿妈说话时,脸上的神情发生了变化,淡淡的担心浮在脸上。

连续几天对他们的好奇和猜测,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队友们也都很愿意。

阿妈和杨哥带着我们来到了家里。

“卓玛——卓玛——”

卓玛应该是阿妈女儿的名字。没人应。

“姑娘们,你们坐会儿啊。卓玛可能去后院做农活了,我去瞧瞧。”

杨哥给我们搬来几个凳子,特意切了一个大西瓜,滑过的汁水顺着水果刀滴落下来。紧接着又从柜子里也拿出一个大果盘,上面放着瓜子、花生各种干货。这好像是这个民族约定俗成的待客之道。

一阵“忙”后,杨哥也陪我们坐下。他很健谈,这个民族好像都健谈,随便一个人都能聊上一二。

原来,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是小时候生病造成的,高烧不退,阿妈带着年幼的儿子找到当地的神医,错误的偏方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落下双腿残疾,走路一瘸一拐。

“你一直都在这儿生活吗?”

“前几年出去过,去过好几个城市,我这条件工作不好找。”他低头指着自己的腿,“我去餐厅当服务员,老板担心我走路不利索会影响他们,都不愿意久留我。”

此刻,我有一些动容,顽强的生命就在我眼前,问到“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呢?”

“我们家,以及这儿好多家庭过去都在草海那片划船为生,因为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好多游客来,这让我们的生活、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随着旅游的发展,也导致这一片湖水资源受到了污染,为了保护环境,草海那片就不允许再划船,我们的经济来源也就断了。”

“所以我们得想办法赚钱呀,自己在家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想着不如出去赚赚钱,兴许是一个机会呢。”

所以回到泸沽湖后,杨哥用出去打工赚到的钱购置一个音响、话筒,作为新的职业方向。

一年365天,除了下雨天,他是凉亭前的全职员工。大自然里,一个音箱,一支话筒,来来往往的人群,这就是他的工作环境。

“我就在那儿唱歌,天天唱。觉得我唱得好,认可我,也愿意给我点钱那就给,不愿意你就光听也行,只要没离开,都是对我的肯定。”

“那你们呢,以后想做什么?听说你们是来给小孩儿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

是啊,我们未来想做什么呢?

我起身要去上厕所,在院子门口看到一个扛着锄头的女孩儿,满脸晒得通红。初次见面,她的眼睛像森林里突然见到人类的小鹿。我知道,她应该就是卓玛。

我向她打了招呼,并说明我们来此处的意图,编头发。

“听你妈妈讲,你很会编彩绳,可以帮我编吗?”

“还可以。”

她从屋里搬来一把凳子。洗净了手,在身上揩掉残留的水,再从屋里拿了一袋子彩绳出来,站在我身后让我挑选。

“我头发很蓬松,你可以帮我编紧一点。”

“嗯。”

“你叫什么名字呀?”

“卓玛。”

“读几年级啦?”

“初三,毕业了。”

“开学就要读高中,是吗?”

“我不知道……”

她话不多,只是简单地回答些我的问题。

“好了,姐姐你看看。”卓玛把镜子递给我。看得出来,她很熟练。

“你手真巧!”

“谢谢,多编编就很好了。”

我知道,对于卓玛来说,我是一个陌生人。一个陌生人怎么会和另一个陌生人吐露心声呢。可是,我想帮助她。后来和阿妈了解到,他们明天要去地里除杂草、挖土豆,并邀请我们可以一同。

干农活的体验,对于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鲜有的。我们个个都很兴奋。来到卓玛家后,一人背着一个箩筐和镰刀,争当今天最辛勤的务农人。卓玛就蹲在我旁边,和我一起割草。不时会搭上几句话,也让我们彼此多了一些了解。她并不是一个让人操心的孩子,懂事得让我心底发酸。

阿妈告诉我说,卓玛不想上学了。为什么不想上学呢,阿妈不知道。她猜测可能是觉得上学没意思,想玩。事实却相反。

“我很想读书,我想当老师!我们这里教育真的太差了,好多孩子也不怎么学习……”面对我的疑问,她很急迫地向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为什么她会跟阿妈说不想上学了呢。

“我只是觉得读书时间还要太久太久。我有个朋友去城里打工,回来带自己的妈妈也去城里玩了一趟,我也想赚钱,我也想带妈妈、爸爸和哥哥一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张口。像大人一样讲大道理吗,说你现在还小,就是读书的年纪,别整天想赚钱赚钱,以后有你赚的。我说不出口。

盯着卓玛那双望向我的眼睛,小鹿不就该在森林里无忧无虑地奔跑吗?

“我为什么不能快点长大呢?这样就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爸爸不用每天都去给别人拉马,妈妈不用走好远的路去编彩绳,哥哥也不用每天都顶着太阳站着唱歌。”听着卓玛自责的声音,她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是想通过努力让大家过得更轻松罢了。

割完草,我和卓玛一起把箩筐背回去。路上,我跟她讲了我的故事。

我是一个五线小城市长大的孩子,什么地方都没去过,小时候觉得世界就这么大点。从小,爸爸妈妈告诉我,我只需要好好读书,我的任务就是读书、考个好大学。因为不能耽误读书,最喜欢的跳舞也被放弃了,好像除了读书,我什么也不会;因为不能耽误读书,我很少回老家看外公外婆,以至于在外婆去世前疾病缠身,最痛苦的一年我也不能常伴左右;因为不能耽误读书,我好像每天都在假装学习,步履不停。但我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连大学专业也是爸爸妈妈选的。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何处。

可是,当我进入大学后,发现生活原来这么精彩。我第一次住校集体生活,第一次和室友彻夜长谈,第一次逃课去追日落……在这里,我可以组织活动,参加活动,可以坐在教室里听喜欢的老师讲热爱的文学,可以在某个树荫下的长椅上看书,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太美好了,我像脱缰的野马不舍得再回到约束的马圈。但生活不是永远都快乐。在大学,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后,大雾却袭来。我愈加迷茫,和无措。

直到来到这儿,我好像知道我能做什么了。

泸沽湖的故事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每个人都是晚上夜空中的繁星,照亮这片群山里安静睡眠的村落。

“可是,如果我不读书,我没考上大学,我就不会遇见大家,不会感受到世界的辽阔,不会知道人生的美好意义。因为这些联结,构建了现在更完整的我。”

讲完我的故事,不知道卓玛是否会改变主意,继续读书。

明天就是待在这里的最后一天,我们结束了所有安排的家访,叫上陈导游、李小龙和卓玛,和我们一起环游这迷人的泸沽湖。

这颗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果然名不虚传。

早晨,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仿佛一轴淡雅的山水画卷。正午,云雾散开,纯净透明的水性杨花在澄澈见底的水面上漂浮,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坐在猪槽船里,吹着山间清凉的风,到达王妃岛,翻看这座神秘岛屿的传奇。

傍晚,大雨悄然而至。陈导游和李小龙不肯和我们一起打伞,尽情地在雨里嬉戏打闹,跑在我们前面,追赶乌云。很快,雨过初晴,我们在走婚桥的草海前欣赏到了黄昏最美的日落。赤金色铺满每个人的脸,灿烂浮现。

我想,在泸沽湖听到的故事,每个主人公,他们坚强、乐观,有梦想。

“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严寒或酷暑。”

“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伤痛或苦难。”

不要怕,不要怕,因为高原的土地会滋养每一份质朴,明澈的海子会托举每一个梦想。

放声歌唱吧,这里的声音,自令众山皆响。

个人信息

真实姓名:钟李虹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

就读高校:中央民族大学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