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舟韵的头像

舟韵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6/29
分享

对联写春秋

天目山的晨雾总是裹着柴火味,混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在青瓦屋檐下缠绵不去。方明德正弓腰在祠堂改为学校的书桌上,写对联,地上那块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板映着他清瘦的身影,他左手按着红纸,右手握着狼毫笔,手腕悬空时露出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袖口。一滴露水顺着瓦缝滴进砚台,在松烟墨上溅起细小的涟漪。这时候,他准备给生产队赵木匠家里写一副对联,明天是这位和他关系不错的发小结婚。

他虽然是老三届高中毕业,读书时候半工半读,在小山村里面算得上是文化人,加上自己的父亲,又是大队会计,因此,毕业后,安排在学校当起老师。村庄每逢婚丧嫁娶,还是学校遇到什么活动,毛笔字,自然非他莫属。此时,几个四年级调皮的学生在观看他写毛笔字,有一节语文课,方明德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让学生尝试断句。见学生们困惑,他娓娓道来:"明代解缙给地主写春联,地主故意刁难,要求写'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解缙提笔不加标点,地主当众念出'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气得发抖。而百姓们笑着读出'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粉笔灰簌簌落下,他轻叩黑板:"看见了吗?同样的文字,断句不同,意思截然相反。"教室里能听见铅笔滚落的声音,"解缙用标点作武器,我们民办教师,也要用知识当火把。”他的幽默风趣,课堂哄堂大笑,自己也笑出声来。。

此时,一副对联写着:

刨花喜卷同心结,墨线巧牵连理枝

横批:匠心良缘。

   一气呵成。"祠堂改建的小学里,40多个参差不齐的童声正在诵读《草原英雄小姐妹》,声音在小村空中回荡。。。

"方老师!"大队支书老周跺着脚底的黄泥,气喘吁吁闯进来,解放鞋上还沾着新鲜的猪粪,"方老师,你好,我上午去了公社开会,县里说民办教师有转正的消息,你们再好好干,说不定哪天吃公家饭......"

  妻子胡秀兰在灶屋里忙碌着,柴火的烟雾在她的脸庞上勾勒出一幅朦胧的画卷。她不时望向窗外,看着那个专注写字的男人,心中满是柔情。她和方明德的爱情故事,就像这山里的雾气一样,缠绵而悠长。

这个学校方明德夫妻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每月的工资实行工分制,薪水微薄,却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的热爱。胡秀兰虽然成分高,嫁给他以后变成勤劳的农家女,两人青梅竹马,一起在山里长大,结婚生子,日子虽然清苦,但充满了爱与希望。她的褪色粗蓝布围裙洗得发白,手指关节如元竹节,那是劈柴禾和干农活留下的痕迹,自己兼职当全年级音乐课老师,还要任学校食堂炊事员,负责蒸饭。

学校人数不过百余人,但是,年级一共是五个年级,唯一的公办教师,王老师,被打成右派分子,腿子留下残疾,暂时还不能来教学,夫妻二人教学任务重。。

胡秀兰说道:"周书记,感谢您的好意,我们这点工资,大队还不能每年按时支付,实在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最近爷爷、奶奶老是生病,两个娃娃一天天长大。。。“说这话时候,脸色通红,像是实话实说,又像在撒谎。没有泡茶,语气不冷不热。因为老书记说这话,不止一次。

方明德的手抖了一下,他望着妻子被灶火熏黑的脸颊,想起十年前的她,还是扎着两条油亮辫子的姑娘。周书记语重心长的说:暂时咱们大队富裕社员不多,克服克服,这个消息,我给你们说了,你们走了,但是,肯定会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的,毕竟,你们在这儿教书多年了啊,现在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社员群众对方老师这种根正苗红的子弟,是很重视的,转正或者推荐的事情,我们一定给你们留着。。那个年代,上海大前门的香烟,算是很好的了,但是夫妻两个人就是没有走后门,给公社干部,大队书记送礼,名额总是轮不到他们二人。。

新生入学日,方明德用红纸写:"识字方能知天地,读书贤达为民众"(横批:边学边用)

每天,他回到家里,看着胡秀兰日渐憔悴的脸庞,心中满是愧疚。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然而,目前,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个家。

胡秀兰看着丈夫眼中的痛苦,她明白他的无奈。她决定去上海打工,为家里分担一些压力。两人默默地告别,彼此的心中都充满了不舍。

在上海,她找到老三线工作的姑姑,寻找一份伺候老人的家政,小心翼翼的尽职尽责,只为能够多赚一些钱。这样,三五年,春节有时候就不能回家。

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却逐渐侵蚀了她的内心,她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开始怀疑这段爱情是否值得。

方明德在村里继续教书,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胡秀兰的思念。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也会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他是否应放弃这份清贫的教育事业,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终于,两人的矛盾爆发了。胡秀兰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向他提出了离婚。她无法再忍受这种清贫的生活,她想要追求更好的未来。

方明德看着胡秀兰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知道,这段爱情已经无法挽回。两人默默地签下了离婚协议书,从此分道扬镳。这年春节,他在自己家的老屋写上一副对联:

柴米夫妻百事哀

诗书门第千年旺

横批:美好前程

 每年在爷爷奶奶喂养鸡鸭的鸡笼写上:

  公鸡喔喔财路开,

  母鸡咯咯元宝来,横批:六畜兴旺,作为来年祝福的献礼,再就是给他们买一条廉价的纸烟。

还有一件事,他至今难以忘记,生产队一位特别困难户老江,老伴年轻难产,走得早,子女多,每年欠款,眼看分到手的猪头肉被杀猪匠收回,杀猪匠气势汹汹的吼道:你们欠生产队的钱太多了,还想吃猪肉。。快过年的时候,他写了一副对联给老江:

  肉到嘴边靠不住

新旧社会须富有,

横眉:回味无穷。

这幅对联,对于当时来说,给他的推荐、转正,成了众矢之的,说他思想有问题。大队书记找到他,让他写一份检讨,开社员大会念给社员听,每次,村里推荐工农兵学校,永远轮不到他了。何况,秀兰的家庭成分复杂,还有一位台湾的舅舅,解放初是国军团长。

。。。离婚后的方明德由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变得沉默寡言。他继续教书,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每当看到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时,他都会想起胡秀兰曾经的笑脸和温柔的目光。

  恢复高考后,他写了一副对联:

    横眉冷对阴霾散

   喜鹊高歌旭日升

   横批:春回大地

    自己也多次参加高考,除了语文成绩及格,其它功课不会超过40分。。。

一个星期后,他没有和大队书记打招呼,决定离开学校,去找一位老三线上海的朋友,介绍到一个建筑工地上班,工资当时非常可观,足以养家糊口,绰绰有余。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腊月,包工头马老板递来红纸:“老方,给写个春联。”他也许有些激动,或者是低血糖反应,手抖得握不住笔,

“春夏秋冬春为首,

梅桃李杏梅占先”

把“先”字歪成了感叹号。为此,马老板非常不高兴,压了一个月工资没有发,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此时,他想起了文革期间,写的对联:家父强迫他给写一副对联,挂在生产队文化室大门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成年后他悄悄改成:父辈功过留青史,儿孙道路在脚下

人生如梦,要是自己再坚持下去,说不定转为正式老师了。世事无常,现在,方明德用拐杖拨开疯长的野蒿,老屋门楣上的对联暗红残影。

尽管爱情已经逝去,方明德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继续用毛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用文字记录下那些斑驳的记忆。他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伤痛,而他也将在新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岁月如梭,转眼间方明德已步入晚年,政策给予他一定的补偿,他婉拒了女儿接他去上海居住,毕竟自己土生土长,看惯了山野间的鸟语花香,瀑布的潺潺流水,夏日里金黄色的稻谷香气扑鼻,蝉鸣声声回荡在枝头,秋高气爽,火红的枫叶映衬着天际,桂花香气扑鼻,以及竹乡冬日里皑皑的白雪。

 学生刘华开办的养老院,免费让他住进这里养老,日子平静有条不紊,他时常会想起那段与胡秀兰共同走过的日子。那些在天目山下的欢声笑语,那些在祠堂小学里的教书育人,都如同昨日重现。后来,胡秀兰带儿子去了台湾,继承舅舅的遗产,隔海相望。

某个春日,女儿方红带着外孙女回到了老家。看着熟悉的山川河流,感慨万千。她决定带着父亲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老宅看一看,让他再次感受那份久违的亲情和乡土气息。

当他踏进那扇久违的大门时,他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与胡秀兰共同生活的年代。他抚摸着墙上的斑驳对联,那些曾经笔走龙蛇的誓言,如今已与瓦片上的青苔融为一体,成为了岁月的见证。

在养老院的最后日子里,方明德决定用自己的笔,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最后的笔触。他颤抖着手,写下了一幅幅对联和诗词,记录下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喜怒哀乐。如:蚕老丝尽育新茧,烛短光长照后人。

当他离世后,女儿殷红将这些对联和诗词整理成册,命名为《对联写春秋》。这本书成为了天目山下村庄的一部乡土史诗,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悲欢离合,而那些斑驳的对联和诗词,也将永远回荡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岁月的永恒回响。

 疫情过后,她放弃外资企业上班,决定回到老家,做起农家乐生意,饭店开业时写上父亲写下的对联:

 居茂林,览春秋,仰古观今;

 钓碧溪,品廉泉,修身养性,横眉:明志德馨。

农家乐开在老家的土屋,饭店取名:德馨园,她想把家乡的原汁原味的菜,野竹笋,蕨菜等等,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给大都市人品尝。

                舟韵   2025年6月28日定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