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蕴藏着无数的故事。我所讲述的,是我亲身经历的、亲眼见证的那些往事。托尔斯泰说得好:播种经历,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刚从繁华的省城毕业,我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归故乡,被分配至偏远的山区的基层供销社工作。在我报到的那一刻,恰逢金秋时令,赶上山核桃丰收的收购季节。
由于报到那个月,还是实习期,工资没有定级,区供销社杨清,刚刚从区民政干事岗位,调动工作到供销社任主任工作。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担负着农民的产、供、销任务,统购 统销,用老百姓的话说在供销社工作,是吃香的喝辣的,连一个营业员都是香饽饽。原因是当时的紧俏物资凭票供应,连平常吃的食盐,会有人找你开后门。不然,群众怎么后来写了讽刺对联:高价肥料买不起,平价粮食我不卖,政府莫怪。
杨主任不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文人雅士,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第一印象,就对他有好感,至少不是什么酒囊饭袋。而且,他的毛笔字写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大家,时常被拿到街上展示,每逢春节来临之际,许多人出钱购买。他说:“美琳同志,我在接到县供销社的电话,还以为你是girl,原来是boy 啊,我双手欢迎”,会议室哄堂大笑,他接着说:“你明天就不要休息了,准备一下子,带上换洗衣服,把你在学校里学得最拿手的家伙,五子算盘带上(当时,加减乘除都是用算盘计算),乘车去南极梅村帮忙收购山核桃,你负责开票,需要仔细认真,还有,小汪会计负责付款。小孙,宋站长,负责收购,把握质量关”,
我把在办公室开会的他们每个人熟悉了一下子:原来,杨主任慈眉善目,中等个,穿着的确良白衬衫,眼珠明亮,身材微微发福。小汪会计她比我早点来上班,长得很漂亮,扎着一双羊角辫子,大眼睛,双眼皮,身材好,穿着水红色衬衫,蓝色裤子,收购站的小孙是品茶员,安徽马鞍山市的,小伙子也很帅,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穿着喇叭裤,格子衬衫。茶农那时候销售给供销社的炒青茶叶等级,需要他说了算,还有一位中年的收购站长小宋,脸庞消瘦,个字高大,穿着一件蓝色的风衣,能说会道。杨主任最后说道:“你们几个人,再加上供销社在当地购销站的收购员,由宋站长带队,参加收购,过磅,有了这么多人,缺乏人员时候,我们会及时补充,这是收购大战,季节性收购,农民急于把手中的山核桃销售给我们,换取现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好当前收购任务。”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满口答应,二话没说,当天下午,骑着办公室的一架老式自行车回老家洗澡,拿衣服和其它行李,和父母打声招呼,父亲年轻时候当过大队干部 ,叮嘱我:搞帐不要急,一把算盘一支笔,1234567,认认真真加仔细,记忆犹新。
第二天早上就和他们一起兴高采烈乘坐去农村的公共汽车赶往目的地。(那时候,公共汽车还是国营的)。
车子沿着弯曲而崎岖的山路慢慢的行驶,尘土飞扬,行驶了80华里,到达目的地,当地供销社分社的负责人刘根发接待了我们,安排了住宿地方。只见,村子一幢幢老式的砖瓦房错落有致,浮现在眼前。
因为,时间还早,我们一行人在找到自己晚上住宿的床铺后,有人建议去皖浙交接的马头岭观赏风景。我们几个从院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很想趁机会去观光一下子,于是,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一路欢歌笑语,一个小时,不知不觉到了山之巅,被眼前的风景震撼,真是太美了:一株株高大的山核桃树、香榧树,红枫树,在峭壁上生长,环山公路在悬崖峭壁上盘旋,仰视蓝天白云,雄鹰空中盘旋,俯瞰“江南第一池”, 父亲小时候放牛的地方,一望无际的野草,金黄金黄,一阵风过去,如黄色的海洋,翩跹起舞。唐岭,天然形成的淡水湖,如一块绿色的宝石,湖水湛蓝,镶嵌山地,“
山风掠过沉甸甸的稻穗,惊起几只白鹭,湖面的碎银光便跟着鸟翅的节奏忽明忽暗,农夫割稻,樵夫打柴,百鸟欢歌,原野一片片金黄色,瓦房参差,丹桂飘香,眼下 ,正是秋收的黄金季节。我当时诗兴大发,即兴作诗一首:《秋登高山感怀》
绝顶扪云瞰大荒,雄鹰背上认家乡。
风吹草海千重浪,日照湖天一颗珰。
樵径犹存牛迹浅,稻香频送马蹄忙。
瓦檐参差丹桂里,父亲故事正金黄。
有关山核桃,我们读高中时候尝过同学带到宿舍品尝的,据说,山核桃是明代皇帝朱元璋攻打浙江,途经塘岭安营扎寨,士兵见到树上的果子,还不知道这种果子怎么吃法,军师刘伯温让人把外壳除掉,放在水里漂洗,在锅里蒸煮熟透,尔后再晒干,把壳拨开,里面的肉,香气扑鼻,与其它地方的大核桃相比,油而不腻。当时,人们只知道用嘴巴咬,或者用锤子磕破,取里面的果仁,原汁原味。春节时候,来了上宾,才有此待遇。后来,用机器碾压一下子,用手可以直接拨开食用,山核桃还被制作饮料,加工成多味果仁。
一方土养一方人,皖浙交接的天目山,一年四季,弥漫着山雾,土壤气候,适合这种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人们把这种树移栽,或者经过风吹种子,松鼠携带,现在,这片沿着天目山余脉的大山里面,基本上家家户户有这种果树,成了当地农民主要的林作物收入,有的专门依靠其养家糊口。每年,采摘山核桃的时候,当地政府,组织举办农民喜庆丰收的自己的节日。
我刚到此地,当地人说话叽里呱啦,我听不懂。分社的刘经理说:他们可是正儿八经的宁国人哟,比喻说某某人是“好人”,叫做“好林”
不管老人还是年轻小伙,抽旱烟,腰间别着一杆烟管,也许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不抽纸烟,喂养的鸡仔,自己舍不得吃的,老母鸡用作下蛋,公鸡报晨,还有,就是来了客人宰杀。
抵达目的地的次日,我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山核桃的收购工作。收购价格大约为一元钱左右,针对的是统货,即那些未经反复筛选、含有瘪壳的籽粒。每百斤山核桃,我们都会根据除水率来折算其净重。
那时候,当地还没有通电,夜晚,一轮月亮从山中缓缓升起,月光如水,山村显得格外幽静。我们几个没有成家立业的小伙子,小姑娘,就点起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下,打扑克,现在叫做三叉子,说说笑笑的。谁打牌输了,请客,吃糖水罐头。
一天,一位当地工作的信用社的主任,和宋站长是老朋友,人们叫他高主任,绰号:“高癞痢”。
我认出他了,就是我在读初中上学的时候,一次我父亲生病手术,在信用社贷款50元,他说,你们拿什么归还?也许,时间长了,他不一定认出是我,我也装作不认识他,他说:“明天晚上,你们一班人和宋站长一块去我家吃饭。”
恭敬不如从命。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令人难以忘怀,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其中许多都是野生的珍馐,如鲜嫩的野水竹笋、肥美的野兔和野鸡。还有那腌制的红彤彤的辣椒,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最好吃的美食是当地人用玉米磨粉,烤的很薄的玉米面饼,上面糊点辣椒酱,腊猪油,你可以和主人一样,吃得打一个饱嗝为止。当然,还有河沟里面的野鱼,柴火煮的白米饭,锅巴汤。。冬天,山里人闲着,就是打麻将,烤火,有句俗话:脚烤木炭火,手捧玉米粿,除了皇帝还有我,就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原来,高主任家里,今年山核桃大丰收,三万斤籽粒,在当时,就是好几万元钱,哇塞,是我们多少年的工资收入啊!
我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借口去了他的旁边的几间矮屋,只见几十麻袋装满山核桃籽粒,我尝了一颗山核桃,发现籽粒没有完全晒透。酒过数巡,菜过五味。我打着手电筒回到事先安排的地方,洗漱完,上床睡觉了。
早上,我就告诉收购站宋站长,这家山核桃还没有完全小燥(方言,晒透的意思),他眨眨眼,说:“嗯,你蛮精明的,不然,我们可是吃亏了,收购潮的籽粒,再经过风干,数量到时候不够秤,不仅会影响年底奖金,而且影响我们向外地销售的质量”
他竖起大拇指,点赞!
后来,轮到那个高主任家里来销售山核桃的时候,宋站长从麻袋里面抓了几颗,叩开,尝一尝说道“高主任,你最好还需要把它们晒一个太阳。。”
高主任一脸不高兴,说:“你们可以适当扣除一点水分比例,人家出水率3%,我的山核桃可以出水率按照4%嘛”
后来,经过协商,生意谈妥了,我们把收购他家的山核桃单独放,重新晒了一个太阳,居然与事先净重量相差无几。
也许,是收购站的宋站长业务精益求精,多年积累的经验,让我们这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心底佩服。他说:“小周,好好干,我在这里给你介绍一个好姑娘作媳妇”。
实话实说,我当时脸羞得通红。大山里的姑娘许许多多的确漂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是,就是户口农村的,我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吃了商品粮,况且,父母亲肯定会反对。
这不,一次,我带上这个村里的“一枝花”吴晓华,去见我的父母,老妈妈不冷不热,说:“孩子长得不丑,可惜农村户口,你还有两个弟弟读书啊,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只好作罢, 据说,这位初恋,现在是富婆,后来嫁到浙江绍兴,是一家丝绸厂老板娘,哪像我,工薪阶层,还在为什么房贷、车贷发愁。我突然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蜷缩在建筑工地的场景。这个和我一样从黄土地走出来的青年,即便在县城中学读书时,也只能躲在角落啃他的黑面馍——那是农村户口最直白的印记。
转眼到了新世纪初,一位高中要好的邵斌同学接媳妇,邀请我去吃酒,我这次是自己驾车去的,大以为自己可以在这些山里人面前显摆一下子,没有想到是东施效颦,自惭形秽,人家老同学早就是某某山核桃有限公司经理,开宝马,昔日的旱烟换成了软中华。当年尘土飞扬的泥巴路,是柏油马路,一幢幢乡村别墅,鳞次栉比,人们已经过上现代化生活。
吃酒时候,又恰恰遇见当年的初恋吴晓华,她落落大方,询问了我的情况,惺惺相惜。当时,她家的彩礼高,我嫌弃她是农村户口,这件事情,黄了。我感慨万千,当时受到传统思想束缚,后来,有几年卖城市户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说来说去,我这个人心地善良,当时也是照顾两个弟弟读书,父母砍的毛竹,有时候不值钱,有时候,被收购的货主压着款子不给,现在,父母亲他们有了我的工资以后,就不必为此再操心。
另外,我除了业余喜欢文学作品之外,兴趣广泛,看当地老百姓挖了许多石头,蛮有诗情画意的,自己也来了兴趣。在这个大山里,蕴藏许许多多的宣石,通过当地奇石协会的参展,参加全国比赛,透明度越来越高,销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可以与安徽灵璧石媲美,叫做“北灵南宣”,有位师兄,通过市文化局搭台,建成宣石博物馆,里面收藏了琳琅满目的石头,吸引中外来客参观。
又一次,我开车去了当地,只见,一个我好多年在供销社工作熟悉的农民朋友老江,当兵出身,脸上泥巴糊糊的,他身材高大,目光比在年轻时候,显得浑浊,穿着一套旧军装,在挑土,因为一场泥石流,滚滚而来,楼房幸亏没有倒塌,儿子江小山开车从杭州回来,气呼呼放下手中的铁锹,“这,这,从何开始挖起?”,看着家里几间房子,堆积一米厚的发臭的泥沙,头皮发麻,气呼呼的开车,带妻子去杭州上班了。临走时,丢下一句话:“老爸,你和老妈妈在家里慢慢挖,用蚂蚁搬家的精神,把它们运走。现在,反正生产不忙”。老江只好摇摇头,望着远方的天空叹息。
后来,我们一批志愿者,参加抗洪抢险,把堆积的几十方 沙土运走了,家电修理好,他们夫妻感激涕零。
老江现在年逾古稀,我现在找不到他当年穿着军装挑山核桃的身影,肩膀佝偻,他激动地说:“关键时刻还是解放军好,党和政府可靠”。
接着他介绍了受“利骑马”台风影响,造成的泥石流灾害情况:当时山洪暴发,四处洪水淹没村庄的房屋,一片汪洋,解放军的直升飞机及时升降,解救了围困在水中的许多老人,安全转移灾民到安全地带。再就是我们这些来抗洪救灾的一批批志愿者,默默奉献,捐款捐物。桥梁在修复,倒塌的房屋在重建,受灾的老百姓得到国家妥善安置,安居乐业。
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时候起,许多人下海经商,我就是愣头青,一根筋,不想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后来,基层供销社承包到个人,家里拿不出钱来做生意垫底,只好硬着头皮,刻苦钻研,考取林业站的招干,当了一名林业技术员,拜老同志为师,实践中学习理论,针对山核桃树腐烂病毒、虫害防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农民实行科技管理。
后来,我告诉他们,你们现在的劳动强度和以前大不一样,无人机拍摄病虫害,无人机喷雾打药,打除草剂,水管接到山坡,干旱喷水抗旱,简化了劳动强度。
再就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树底下的灌木丛全部砍掉,保持水土啊,要不然,可以在山核桃林下种植宁前胡药材,一举两得,这样既可以保持水土,又可以获得中药材收益,这叫“林下经济”,他们十分赞许。
说干就干,第二年春天,老江带领许多农民就开始在林地下面,播种,拔草。那几年,宁前胡价格好,除了山核桃比原来的价格增加几十倍,中药材受益匪浅。他们纷纷送锦旗给我们林业站,“科技兴林,农民帮手”
一次,我在周末,遇到老江,他感慨地说道:“现在,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真是国家安定,政策扶持的结果”
“这是百姓的福祉啊”,我说:“老江,灾害是自然的,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平安、健康才好。他说:“是啊,想当年,许多地方的人在采摘山核桃的时候,发生事故,家破人亡。还有人,因为赌博,把山核桃树抵押了,一无所有。平安二字值千金”
再就是,要保护资源,生态平衡,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惩罚。他后来告诉我,那个信用社的高主任,退休了,以前的贷款几百万元,收不回来,被双开,儿子是孬子,在厕所淹死了。
我们不禁长吁短叹,感慨万千,深知这份来之不易的福祉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和维护。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叫:惜福,这时候,远处传来二胡的悠悠琴声,《在希望的田野上》,娓娓动听。
2025年7月1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