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年啄木鸟的头像

壮年啄木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6
分享

不一样的教育

世事变迁,身边好多事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孩时的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一块宝,家里的大人对其是爱之有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仅绝无动手之事,就是说教也是面带微笑、和颜悦色,总怕惹得孩子不高兴,在学校里即就是犯了错误老师也只是对其讲道理,孩子听不听就另当别论。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小的时候挨打受教育那可是家常便饭。不要说是男孩子,就是女孩子没挨过打的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父母们总会在打完之后觉得还不解恨,往往会说句,“这些娃们是不打不长记性!”作为每次动手活动的结束语。

可以这么说,我也有一个挨打受教育的童年。我的家庭和其它家庭不太一样,别的家庭实施教育孩子的事情都是由父亲进行的,而我的父亲脾气很好,心地善良,对我们兄弟姐妹从没有动过手,最多就是说说而已。就因为感觉父亲不能对孩子有效管教,母亲也就自然不能再做和事佬。母亲相对来说性格比较强势,她对我们几个的体罚教育不亚于别人家的父亲。我在家里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小,因此母亲还是比较偏袒于我,但并不代表我没有挨过打。记得那年老屋门楣处有一个燕子新筑的窝,筑窝用的小树枝和泥看着都是挺新鲜的,那都是小燕子一点一点的叼来的。在二哥的怂恿下我也是出于好奇手拿一根竹竿将燕子的窝戳烂。母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第一次动手打了我,那次打得挺狠,还好有父亲在旁,他抱着我不停地躲闪母亲手中的扫帚把,可屁股还是挨了好几下,疼得我哇哇大哭。那天晚上睡觉迷糊中听到父母的对话,父亲责怪母亲下手太重,说娃身上还青一块紫一块的,母亲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听着他们小声的对话,我一下子感到自己的委屈,泪水也不听话似得哗哗直流。

还有一次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家里没有闹钟,早上去学校时间晚了,自己心里很不乐意嘴里嘟囔着,“早读时间已经过去了,才叫醒人家。”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见老师,突然就有了不想去学校的想法,然后一不做二不休就跑去了自家的庄稼地,心想那里早上肯定没有人。庄稼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一片,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好像并不欢迎小主人的到来。地里麦苗的个头并不高,仅有一尺来高,根本藏不住人,只能坐在距离路口地的另一端。我以为这样就能平稳度过半天,可还是碰到了来地里干活的两个村里熟人,他走到跟前问我怎么在这里没有去学校,我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人家也没有再理会。终于熬到了差不多放学的时间,隐约听到学校放学的铃声,我也背起书包往家里走。回到家我装作无事,其实心里可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父母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是到了晚上放学回来,母亲不知道怎么知道了内情,又对我进行了一次惩罚,严重程度跟上次的没有多大区别,还是一样的疼。

那时候在农村让父母打是个普遍现象,如同生活中的吃饭和喝水,没有什么丢人现眼。可以这么说没有挨过打的男孩,他的童年生活一定是单薄且不丰满的。就家长而言,“棒头出孝子”的古训为家长打孩子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个时候打孩子那是很经常的事情,就跟喝凉水一样。往往你正在家里端着碗吃饭的时候,突然就会听到隔壁家里孩子被揍得嗷嗷哭叫,然后就看见一个男孩子拿衣服袖子抹着眼泪鼻涕,撒腿从门前刮风一样地跑过。父亲或者母亲提着笤帚疙瘩或者棍子眼里冒火嘴里大声叫骂着在屁股后面紧紧地追赶。那个时候的打,那是结结实实货真价实的打,真的。

其实,每次挨打的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挨打的事已经过去了多年可还是记忆犹新。如今再想起父母对自己的不一样的“教育”,当时疼痛的感觉早已模糊忘记反而很感激,因为那是父母对自己孩子教导和爱的一种方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