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四月初我陪老婆去河南探亲,在泌阳小住了几日。准备去洛阳及开封,然后经徐州、淮安一路逛回高邮。
说走就走,6日大早,晨光熹微时,我们便驱车上路。车窗外,杨柳已抽出嫩芽,田野间油菜花开得正盛,金灿灿地铺展开去,与蓝天相映成趣。妻坐在副驾驶座上,不时指着窗外的景致,我则专心驾驶,偶尔应和几句。车内放着轻音乐,与引擎声混在一起,竟生出几分闲适。
行约两小时,已见洛阳城的轮廓。龙门石窟位于城南十二公里处,依山傍水,倒是好找。停好车,买票入园,便见伊水潺潺流过,两岸山势相对,确如天然门阙,难怪得名“龙门”。
入园处立着一块巨石,上书“龙门石窟”四个大字,游人多在此拍照留念。我与妻亦不能免俗,请路人帮忙拍了一张合影。背后是苍翠的山峦,倒也算得春游的一个见证。
循着步道前行,最先见到的是宾阳三洞。洞口颇大,佛像庄严,虽经千年风雨,眉目间仍透着慈悲。妻仰头细看,忽然道:“这些佛像的眼神,好像能看透人心似的。”我凑近观察,果然,不论站在哪个角度,佛像的目光似乎都追随着观者。古代匠人的技艺,实在令人叹服。
继续前行,便是万佛洞。洞内密密麻麻刻着小佛像,据说有万尊之多,果真名副其实。这些小佛排列整齐,每尊不过巴掌大小,却个个五官清晰,衣纹流畅。我暗自思忖,要完成如此工程,需要多少匠人的心血与时光?妻则忙着数佛像,数到三百多便乱了,自顾自笑起来,说:“这哪能数得清,古人取名倒是实在。”
穿过几个小洞窟,终于来到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造像。主尊卢舍那佛巍然端坐,高达十七米多,面容丰满圆润,双目微垂,嘴角含笑,既庄严又慈祥。我与妻站在佛脚下,仰头望去,只觉得人如蝼蚁,顿时生出敬畏之心。
佛像两侧各有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雕像,虽然有些已经损毁,但余下的部分仍可见其精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飞天浮雕,衣带飘举,姿态优美,仿佛随时会飞出石壁,翱翔于天际。
妻忽然扯了扯我的衣袖,指着力士雕像的脚部,道:“你看,这脚雕得真结实,连青筋都看得清楚。”我仔细看去,果然如此,不禁对古代工匠的写实功夫啧啧称奇。
在奉先寺前,我们遇到一位白发老者,自称是本地人,经常来此散步。他告诉我们,这些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持续营造达四百余年。“最盛时,这一带有窟龛两千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三千六百余块。”老者如数家珍,眼中闪着自豪的光。
辞别老者,我们沿着山径继续游览。路旁的樱花正开得烂漫,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撒在游人的发间肩上。妻孩子气地转了个圈,任由花瓣落在她的紫色丝巾上,笑道:“这也算是佛像赐予的祝福吧。”
走过一片竹林,见许多游人围在一处小窟前。挤进去一看,原来是著名的“莲花洞”。洞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浮雕,精美绝伦。莲花周围有六个飞天环绕,衣带飘扬,姿态各异。解说牌上写着,此莲花是佛教纯洁的象征,这些飞天则是极乐世界的使者。
妻抬头看得入神,不料撞了身后一位游客,连忙道歉。对方是位摄影爱好者,架着三脚架,正在等待最佳光线拍摄莲花。他告诉我们,不同时间,阳光照射角度不同,莲花呈现的视觉效果也大相径庭。“最好的是傍晚时分,夕阳斜照,那莲花就像活了一样。”摄影师说着,眼中满是向往。
时至中午,我们在景区内的茶座稍事休息。妻要了一壶菊花茶,我要了绿茶,又点了几样小吃。坐在竹椅上,远眺伊水和对岸的香山,倒也惬意。妻忽然问道:“你说,古人为什么要在山壁上开凿这么多佛像?”
我道:“大约是为了表达信仰吧。或许也希望通过造佛像的功德,获得神灵庇佑,超度亡灵。”妻点点头,又摇摇头:“我觉得不止如此。你看那些佛像的表情,那么安详慈悲,工匠们在雕刻时,一定也是怀着对和平与美好的向往。”
休息过后,我们参观了古阳洞、药方洞等几个著名洞窟。古阳洞内的造像秀骨清俊,衣纹稠密,是北魏后期的典型风格;药方洞则因洞内刻有唐代药方而得名,可惜大多字迹已经模糊难辨。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看经寺。此洞空旷高敞,据说曾是僧人诵经修行之所。站在洞中,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诵经声在石壁间回荡。妻轻轻哼起一段佛曲,声音在洞中产生轻微回响,竟有几分超然物外之感。
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了东山石窟。这里的洞窟规模不如西山,游人也少了许多,反倒更显清幽。在一处僻静的小窟前,我们意外发现了一尊保存完好的观音像。菩萨面容慈祥,体态优雅,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托净瓶,衣纹流畅自然,仿佛随时会走下石壁。
妻在这尊观音像前驻足良久,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我站在她身后,看着她虔诚的侧脸,忽然觉得此情此景,竟与千年前来此朝拜的信徒无甚区别。人类对美好与永恒的追求,原来从未改变。
西斜夕阳为石窟披上了一层金装,佛像们的面容在斜光中显得更加柔和慈悲。我们沿着伊水漫步返回,对岸的西山石窟全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微微晃动,宛如仙境。
离园前,妻在纪念品店请了一尊小石佛,说是要放在书房。“每次看到,就能想起今天的感受。”她说。我笑她迷信,心里却明白,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一份对千年文化的敬畏和对平静智慧的向往。
回宾馆的路上,妻靠在车椅上小憩,手中还握着那尊小石佛。我开着车,回想这一日的所见所感。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佛像,默默注视着人世变迁,它们的宁静与慈悲,似乎也悄悄渗入了观者的心灵。
为了晚上看洛阳夜市方便,就在洛邑古城附近找了个旅馆住下。妻将小石佛安置在桌上,退后两步端详,满意地点点头。我站在窗前,望着不远处的古街,忽然觉得,龙门石窟的佛像
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的震撼,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人类对美、对善、对永恒的追求,从未停止。而这一切,都凝固在龙门山的石壁之中,等待着每一个前来寻找的人。
洛邑古城夜游记
游罢龙门石窟,回到宾馆稍作歇息,已是傍晚时分。我与妻便步行去洛邑古城。早就听说洛邑古城。晚间别有风味。
春日的傍晚,天色尚未全黑,西天边尚余一抹橘红。行约十分钟,便见一座巍峨城门耸立眼前,上书“洛邑古城”四个大字。城门两侧灯笼高挂,已然点亮,在暮色中泛着暖光。
入得城内,景象却教我二人吃了一惊。但见满街行人,十之七八竟着汉服唐装,长裙广袖,云髻高耸,行走间衣带当风,俨然古人再世。我与妻面面相觑,疑是走错了时光,穿越到大周(唐)盛世。
街道两旁汉服租赁店铺林立,各家皆挂满各色古装,从秦汉至明清,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店中伙计站在门口招揽生意,见我们这般“现代人”打扮,便热情相邀:“客官可要试穿汉服?穿上逛古城,方得其中真味哩!”
妻被一套淡青色的齐胸襦裙吸引,眼中闪着跃跃欲试的光。我笑道:“既然来了,何不也做一回古人?”于是二人各选了一套汉服换上。我穿了一件深蓝色直裾,妻则选了那套淡青襦裙,又请店中侍女为她梳了个惊鸿髻。对镜自照,竟真有几分穿越时空的错觉。
装扮停当,我们复入街中。这回走在青石板路上,感觉竟大不相同。身着古装,步履自然放缓,言谈也不自觉地文雅了几分。街两旁皆是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暮色与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古意盎然。
行不多时,忽闻得阵阵香气袭来,原是到了小吃街。各色小吃摊贩沿街排开,叫卖声此起彼伏。有刚出炉的胡饼,热气腾腾;有现做的牡丹饼,形色俱佳;还有洛阳水席、不翻汤等本地特色。我们择一摊位,要了两碗不翻汤。那汤是用绿豆面制成薄饼,佐以高汤、粉丝、黄花菜等,鲜美非常。坐在古式的长凳上,捧着粗瓷大碗喝汤,恍惚间真似回到了千年前的洛阳城。
食毕,我们信步闲逛。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卖古玩字画的,有卖剪纸皮影的,还有现场制作唐三彩的匠人。妻在一个卖发簪的摊前驻足,挑选了一支银簪,簪头是一朵精致的牡丹。摊主是位白发老妪,手法熟练地为妻簪上,口中还念叨着:“姑娘簪上这牡丹,恰似当年武则天最爱的那个样式哩!”
华灯初上时,古城更添韵味。一串串灯笼点亮,投下暖黄的光晕;楼阁上的灯带也依次亮起,勾勒出古建筑的轮廓。游客愈发多了起来,穿行在灯影之中,衣袂飘飘,笑语盈盈,真个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正观赏间,忽听钟鼓楼上钟声响起,随即一阵悠扬乐声自城中广场传来。我们循声而去,但见湖中央有一平台,四周早已围满了观众。原来每晚此时,皆有“天女散花”表演。
灯光渐暗,一束追光打在平台上,但见数名身着彩衣的舞女翩然而至,长袖翻飞,步履轻盈,恍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再现。乐声渐高,舞至酣处,忽从空中一仙女飞来,散下无数花瓣,纷纷扬扬,落在观众发间衣上。妻仰头望去,花瓣落在她的脸上,她笑得如孩童般灿烂。
我环顾四周,见众人皆仰面承接花瓣,脸上莫不带着惊喜之色。那一刻,古今界限似乎真的模糊了,我们不再是旁观历史的现代游客,而是真正融入了这座古城的血脉之中。
表演结束后,我们登上了城墙。从城墙上俯瞰,整个古城尽收眼底。灯火辉煌的街道如金龙蜿蜒,远处现代都市的霓虹隐约可见,古今交汇于此,别有一番韵味。
妻靠着城墙,轻声道:“穿着这身衣服,站在这里,好像真的能感受到古人的心情。”我点头称是,想起白日里在龙门石窟看到的那些古代匠人的作品,与眼前这座复活的古城,其实都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不舍的情怀。
下得城墙,我们寻了一家茶楼歇脚。茶楼中布置得古雅非常,屏风、案几、挂画,无一不古。我们要了一壶信阳毛尖,几样茶点。邻座几位同样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正在玩飞花令,笑声不断。
茶香氤氲中,妻忽然道:“今天像是过了两天似的。上午看千年古迹,晚上却走进了活着的古城。”我抿一口茶,道:“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这古城却是历史的活态呈现。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将近宵禁时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古城。归还汉服时,妻小心地将那支牡丹发簪包好,说要留作纪念。走出城门,回望那座灯火阑珊的古城,恍如大梦初醒。
归途中,妻忽道:“你说,千年后的人会如何回忆我们这个时代?”我默然片刻,答:“或许也会建一座城,模仿我们现在的样子吧。”
是夜入梦,竟见自己广袖长袍,行走在洛阳古城中,空中花瓣纷飞如雨。醒来时,天已微明,而梦中景象,犹在眼前。
此次游历,白日观佛,夜晚入城,古今交错,真叫人感慨万千。历史并非死物,而是活在每个时代人的心中,不断被重新诠释、体验和传承。洛邑古城之夜,或许正是一种对历史的温情致敬吧。
汴京梦华录
七日清晨,我与妻在洛阳城中寻得一家老字号早餐铺子,要了两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那汤色棕红,香气扑鼻,内有面筋、木耳、花生等物,佐以胡椒、八角等香料熬制,入口先是微辣,继而满口生香,暖意自胃中升起,通达四肢百骸。妻初尝时被辣得轻咳,继而却一口接一口,不多时竟将一大碗饮尽,额角渗出细密汗珠,连声道:“好吃!就是这个味道!”
用罢早餐,我们便驱车前往开封。高速公路两旁,田野平畴,麦苗青青,偶见几处桃林,花开正艳,如粉红色的云霞落于地面。行车约两小时,开封城的轮廓便渐渐清晰起来。
入得城中,但见街道宽阔,绿树成荫,虽是现代都市,却仍保留着几分古都气韵。我们寻了家宾馆安置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赶往清明上河园。
这清明上河园乃是依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大型宋代文化主题公园。至园门外,已见人头攒动,旌旗招展。我们买了全天套票,内含晚间大型表演《大宋·东京梦华》,价格虽不菲,但后来证明物超所值。
进得园内,恍如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汴京。但见汴河蜿蜒,两岸店铺林立,酒旗招展。桥上行人如织,有挑担的小贩,有骑马的官员,有嬉戏的孩童,皆着宋时服饰。妻惊喜地指着一位提着鸟笼的老者:“你看,那不就是《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吗?”
我们沿着汴河漫步,忽听前方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赶过去一看,原来是“劫囚车”表演正在上演。但见一队官兵押解囚车行进,忽然从两侧冲出几位绿林好汉,与官兵战在一处。刀光剑影,呐喊声声,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最后好汉们救出囚犯,扬长而去,留下官兵倒卧一地。表演虽只十余分钟,却情节紧凑,打斗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正午时分,我们择一临河酒家用饭。店小二身着宋装,肩搭白巾,引我们至二楼雅座。推开雕花木窗,汴河风光尽收眼底。我们要了开封灌汤包、鲤鱼焙面、炒凉粉几样特色菜,又要了一壶菊花酒。灌汤包皮薄馅大,汤汁鲜美;鲤鱼焙面酥脆可口;炒凉粉香辣开胃。就着窗外古色古香的景致用餐,别有一番风味。
饭后,我们信步至瓦栏勾肆区域。这里再现了宋代市井文化的繁华景象。有杂耍艺人表演吞剑、吐火;有说书人讲述杨家将故事;有傀儡戏艺人操纵木偶演绎悲欢离合。最吸引人的是一位表演“蹴鞠”的艺人,那皮球在他脚上、肩上、头上颠来倒去,如粘在身上一般,良久不落地面,围观者无不喝彩。
妻在一个刺绣摊前驻足,看一位绣娘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朵牡丹便在绢面上绽放。绣娘见妻感兴趣,便教她基本针法。妻笨拙地试了几针,虽不成形,却乐在其中,最后买下了一方绣着鸳鸯的手帕,说是要留作纪念。
下午时分,我们在园中茶楼小憩。茶楼中有琴师抚琴,音韵清越,如流水潺潺。我们要了一壶信阳毛尖,几样茶点。邻座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时而沉思,时而拍子叫好,全然不觉时光流逝。
黄昏将至,园中灯光渐次亮起,与夕阳余晖交相辉映。我们按照票上指示,前往大型实景演出的场地。场地依汴河而建,观众席呈半圆形环绕水面,可容纳数千人。
七点半,演出正式开始。但见水面上升起薄雾,灯光变幻中,一艘艘画舫自远处缓缓驶来,船上笙歌阵阵,舞姿翩翩。整个演出以《清明上河图》为脉络,分为六幕四场,通过音乐、舞蹈、灯光、特效等手段,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
最令人震撼的是“漕运”一幕。但见水面上百舸争流,号子声声,展现了宋代漕运的繁忙景象。忽然灯光转暗,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而下(实为特效),船工们与风浪搏斗,场面惊心动魄。妻紧张地抓住我的手臂,直到风平浪静才松开。
“盛世”一幕则极尽奢华。金殿巍峨,百官朝贺,宫娥起舞,乐声震天。数百名演员同时登场,服饰华丽,仪仗壮观,再现了北宋鼎盛时期的皇家气派。灯光与水影交织,真幻难辨,令人目眩神迷。
演出至“元宵”一幕,但见满天花灯升起,水面倒影如星河流转。演员们手持各式花灯,翩翩起舞。最后,一轮明月(特效)升上天空,全场灯光大亮,演员集体谢幕,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整场演出约七十分钟,却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亲身经历了北宋的兴衰荣辱。离场时,妻仍沉浸在震撼中,连声道:“这表演真是太值了!不虚此行!”
走出园门,回首望去,清明上河园在夜色中更显神秘瑰丽。回到宾馆,妻仍兴奋不已,翻看日间所拍照片,与我说着日间所见所闻。
我站在窗前,望着开封城的夜景,思绪万千。一日之间,我们不仅品尝了地道美食,更体验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清明上河园不仅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更让冰冷的古画活了起来,让现代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宋代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
特别是那场《大宋·东京梦华》的演出,800多人的演出阵容,以最现代的技术手段,最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了最古老的文化记忆,这种古今融合的方式,或许正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范例。
次日醒来,妻第一句话便是:“昨晚我梦见自己穿着宋装,在汴河畔放花灯呢!”我笑答:“那你我可是做了一场千年的梦了。”
此次清明上河园之游,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复活并打动人心的重要记
忆。
少林寻禅记
四月八日晨,自开封宾馆出发,驾车往登封少林寺去。天色澄明,远山如黛,本应是极好的一日。
车行两小时有余,渐见嵩山轮廓,心中不免升起几分期待。自少年时看《少林寺》电影,于那“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地方,早已存了许多想象。塔林、钟楼、武僧练功的身影,在脑中盘旋多年,今日终得亲见,妻亦显得兴奋。
将至景区,道路两旁武校林立,皆以“少林”为名,规模之大,竟似一座小城。穿校服的学生成群结队,有的在晨跑,有的在练基本功,倒也为这少林之旅添了序幕。
停好车,购票入门。入口处已见人潮涌动,旅游团队旗幡招展,导游喇叭声此起彼伏,商业气息扑面而来。
沿着中轴线前行,先是少林寺常住院。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七进院落,层层递进。建筑虽有些近年重修的味道,但格局犹存,古意尚在。可惜处处围栏阻隔,大多殿宇只能门外窥探,不得入内细观。香火倒是极盛,游客焚香礼拜,烟雾缭绕,却少了几分佛门清净,多了几许市井喧闹。
妻指着一处偏殿道:“你看那屋檐下的燕子窝。”果然,旧梁上有燕巢累累,燕子穿梭往来,与檐角风铃相映成趣。想来这些生灵倒是不问人间烟火,自在地在这千年古刹中生息繁衍。
转至碑廊,见有“太宗文皇帝御书碑”一座,记载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抚碑细读,遥想当年武僧风采,不禁神往。可惜四周游客推搡,难以静心观摩,不一会儿便被后来者挤开了。
至塔林,方觉此行不虚。二百四十余座古塔,巍然耸立,造型各异,高低错落,堪称一座露天的古建博物馆。自唐至清,历代高僧埋骨于此,每座塔都诉说着一段历史。穿行塔间,清风拂面,倒是寻得片刻宁静。妻轻声道:“这里倒还有些禅意。”我点头称是。
然而好景不长,不远处传来喧哗声。循声望去,竟是一处武术表演场地,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武僧们表演传统功夫,拳脚生风,棍棒飞舞,确实精彩。但表演结束,武僧即刻变作商贩,向来客推销武术光盘、纪念品,令人愕然。
中午在景区用餐,素斋价格昂贵,味道却平常。邻桌一家老小,老母亲不断念叨:“这青菜豆腐,竟要这许多钱,不如回家吃去。”儿子面露窘色,儿媳低头不语。想来少林千年盛名,今日竟使寻常百姓为一顿素斋踌躇,不禁唏嘘。
饭后欲至少林药局访医,却见门庭改造,已成卖场,各种“少林秘方”标价出售,包装精美,价格不菲。妻本欲买些膏药,见这光景,也失了兴致。
下山时,见一老僧独坐僻静处,闭目诵经,与周遭喧闹仿佛两个世界。我放轻脚步,恐扰了他的清修。忽然觉得,少林之魂,或许不在那些围起来的殿宇,不在喧闹的表演,而在这等僻静处的坚持中。
归途上,妻忽道:“虽不如预期,但能来看看,也是好的。”我点头不语。想起那句“天下名山僧占多”,如今恐怕要改成“天下名山商占多”了。商业化大潮下,千年古刹也难以独善其身,或许是时代使然。
车窗外的嵩山渐渐远去,山色依然苍翠,只是心中的少林,已不再是想象中的模样。或许禅意本不在寺,而在人心;武功亦不在形,而在精神。如此想来,倒也不必遗憾了。
2025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