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明荣的头像

朱明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8
分享

古刹寻幽

暮春时节的扬州,烟雨初歇,空气里凝着二分水汽、三分诗意。站在大明寺山门前,望着"栖灵遗址"四字匾额上的斑驳苔痕,仿佛看见时光在这里沉淀成青黛色。这座千年古刹,将盛唐的梵音、宋元的风雅,都悄悄藏进了飞檐斗拱的曲线里。

一、银杏荫下,遥想东坡墨迹

拾级而上时,青石板路还沾着晨露,指尖拂过两侧的汉白玉栏杆,凉意顺着经络缓缓漫入心房。山门内的两株古银杏已逾千年,枝桠如虬龙般探向天空,新抽的嫩叶在疏影间泛着浅绿的光晕。恍惚间,时光在此折叠,仿佛能看见昔日的香客提着竹篮走过,篮里盛着供佛的素斋,衣襟上还沾着瘦西湖的柳絮。

在这古木荫蔽处,最令人神往的是与这座古刹结缘的文人墨客。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移任汝州,途经扬州时曾专程到访大明寺。彼时的栖灵塔虽已在会昌年间毁于战火,但寺内的梵音与江南的春色,仍让他留下隽永的诗篇。

如今在大雄宝殿外的回廊上,仍嵌着苏轼的手迹碑刻。那字迹洒脱不羁,笔锋里藏着他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站在碑前,仿佛能看见苏轼与僧人对坐烹茶,谈诗论道间,将扬州的风物与人生的感悟,都化作了笔下的墨痕。这碑刻不仅是苏轼与大明寺的羁绊,更成了后世文人追寻宋风雅韵的精神坐标 —— 少游或许正是循着老师的足迹而来,在同一片银杏荫下,汲取着江南的灵气,最终写出了《望海潮》里的淮海风华。

二、鉴真堂前,静听东渡梵音

沿着西侧的石阶走向栖灵塔,途中经过鉴真纪念堂。这座由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建筑,以唐代风格为蓝本,白墙黛瓦间透着古朴庄严。堂前的莲池里,几片新荷刚刚舒展,清水映着素净的墙面,静谧得让人不忍出声。

纪念堂内的鉴真坐像眉目慈悲,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他东渡日本时携带的经卷残页,泛黄的纸页上,仍能看见当年的墨痕如新。鉴真大师与大明寺的缘分,始于唐武则天时期——他年轻时曾在大明寺出家,师从高僧道岸,在这里研习佛法、讲授戒律,最终成为江淮一带的佛教领袖。

从天宝二年到天宝十二年,鉴真六次东渡,历经沉船、病患、失明等磨难,始终未曾放弃。第四次东渡时,他在舟山群岛遭遇风暴,漂流至海南岛,历经艰辛才重回扬州。彼时的大明寺,成了他疗伤、重整行囊的港湾。寺内的僧人曾劝他放弃东渡,他却坚定地说:"若不至日本,誓不回头。"

风从堂前的银杏树叶间穿过,似乎飘来千年以前的梵音与海浪声。站在这里,忽然明白这座古刹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藏着诗词里的意境,更因为它见证过像鉴真这样的先辈,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传奇。

三、栖灵塔上,俯瞰江山胜景

栖灵塔的飞檐在蓝天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塔身的砖雕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这座塔最初建于隋仁寿元年,由隋文帝杨坚为纪念其父杨忠而建,意为"栖息圣灵之地"。唐代时,栖灵塔高达九层,是当时扬州的标志性建筑,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赋诗。

登塔时,木质楼梯发出轻微的声响,每上一层,窗外的风景便开阔一分。到第七层时,推开雕花窗扇,整个扬州城忽然展现在眼前:瘦西湖的碧波如一条绿带缠绕着城区,远处的文峰塔与近处的民居错落相映,秦淮河的支流在阳光下泛着碎金般的光泽。风从窗外吹来,带着淡淡的花香与水汽,让人顿觉天地开阔,烟树渺茫。

而在唐代,李白登上栖灵塔时,看见的或许是更壮阔的景象。他在《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中写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字句间满是对塔高景阔的赞叹。或许正是这样的江山胜景,让历代文人墨客对大明寺情有独钟。

低头望去,大明寺的红墙与银杏在绿树间若隐若现,香火缭绕中,隐约能听见大雄宝殿传来的钟声。那一刻,仿佛千年前的月光与此刻的阳光在此刻重叠:鉴真的梵音、苏轼的墨迹、李白的诗句,都化作了塔上的风、堂前的荷、碑上的字,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温暖。

四、茶亭静坐,续写古今对话

下山时,路过山门前的茶亭,点了一杯当地的绿杨春。茶盏里的茶叶在热水中徐徐舒展,清香袅袅间,忽然看见茶亭的楹联:"淮海奇观归一览,江山秀气入重楼"。

坐在这里品茶时,邻桌的老人正给身边的孩子讲述鉴真东渡、苏轼题诗的故事。孩子听得入神,不时指着远处的栖灵塔问:"爷爷,李白真的登上过那座塔吗?"老人笑着点头:"不仅李白,还有很多很多了不起的人,都曾在这里看过和我们一样的风景。"

忽然觉得,这次大明寺之行,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以现代人的脚步,走过前人凝望过的土地,触摸着鉴真曾驻足过的石阶,在苏轼的碑刻前感受宋风,在李白的诗句里想象盛唐。而这座古刹,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一代代人的故事与情感,都藏进了飞檐斗拱、古木碑刻之间。

离开大明寺时,夕阳正斜照在山门上,"栖灵遗址"的匾额在暮色中泛着柔和的光。回望这座古刹,但见飞花似梦,丝雨如愁,整个寺院笼罩在春日特有的朦胧诗意里。

如今,我站在无数前人凝望过的土地上,将这座古刹的风景与故事,化作心里的一瓣心香——这心香里,有鉴真的坚守,有苏轼的豁达,有李白的豪迈,更有千年以来,扬州城从未改变的温润与深情。或许,这就是大明寺真正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古刹,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历史的痕迹里,找到与过往对话的方式,在千年梵音中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响。

2024年5月6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