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明荣的头像

朱明荣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11/01
分享

秦观《黄楼赋》赏析

元丰元年(1078 年),秦观赴徐州拜谒苏轼,恰逢一场 “德政与文学” 的相遇 —— 此前苏轼率军民击退黄河水患,筑 “黄楼” 以纪功镇水,那 “临危不退、以民为念” 的担当,深深触动了困于乡野、科举不顺却怀揣 “经世之志” 的秦观。他既敬苏轼 “纾民之厄” 的儒家情怀,更在这位前辈身上看到自己 “以文济世” 的理想,遂以赋为笔:记治水功绩,颂德政如禹,借黄楼土色喻 “民本” 初心,也让这份跨越文人知己的民生情怀,随文字流传后世 —— 这便是《黄楼赋》的诞生之由。

一、《黄楼赋》(秦观 著)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峨峨。据彭城之形胜兮,瞰泗水之滔滔。披霄汉而作镇兮,压后土之无波。方其洪流涌溢,漫汗荡潏,吞济岱之沃野,纳淮泗之狂波。肆冯夷之怒号,鼓阳侯之滂沱。城郭将没,人民震恐,于是太守苏公,慨然自任,临危不惧,亲率其徒,增卑培薄,疏川导滞,以纾民之厄。

既而水退土复,民以安堵,公乃筑楼于城之东门,名之曰 “黄”。盖取土德之色,以镇水患,且以纪其功也。楼成之日,公与宾客登而望之,其下则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其上则苍山叠翠,隐现云端。于是纵酒赋诗,以乐其成。

观曰:昔者大禹治水,疏河决江,以安天下;今我苏公,治此彭城,以除民殃。其德配于古人,其功及于后世。夫水,阴物也,而黄者,土之色也,土能克水,故以黄名楼,示永固也。楼之高,足以览天地之广大;楼之敞,足以容冠盖之追随。登斯楼也,览斯景也,使人忘其鄙近,感其雄奇。

若夫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春则花柳争妍,莺歌燕舞;夏则荷风送香,蝉鸣高树;秋则天高云淡,雁阵南飞;冬则积雪皑皑,松柏苍翠。四时之景,各有其妙,而公之德,如四时之运,周而复始,不可磨灭。

今公去此,而楼尚存,后人登斯楼者,无不思公之德,感公之功。呜呼!公之德,非独于此楼也,其泽被于四方,其名传于千古。观也不才,幸得侍公之侧,亲见公之行事,故敢述其大略,以赋斯楼,庶几后世之人,知公之德,如观斯楼云。

二,为了更好理解,我意译如下:

黄楼记

晨光漫过彭城的雉堞时,黄楼正立在东门,像一尊被岁月温养的玉。土黄色的墙垣不事张扬,却比周遭的城郭更显厚重,砖缝里似乎还藏着泗水的潮气,风一吹,便漫出多年前的故事。

脚下的泗水还在滔滔东流,浪花拍堤的声响,总让我想起那场洪水。那时浊浪如兽,吞了济岱的沃野,卷着淮泗的狂涛,把彭城裹进一片混沌。冯夷在浪中嘶吼,阳侯在波上翻涌,城要塌了,百姓的哭声混着雨,砸在泥泞里。就在所有人攥紧衣角时,苏轼披蓑戴笠站了出来 —— 那双手本该握笔写 “大江东去”,却在堤坝上磨出厚茧;那双眼睛本该映风月湖山,却只盯着百姓的屋檐。他把家安在城楼上,白天带人加高堤坝、疏导淤滞,夜里就着油灯画治水图,连妻儿的呼唤都顾不上应。直到洪水退去,泥土露出原色,彭城的炊烟重新绕着屋檐转,他才松了口气。

后来便有了这座楼。苏轼给它取名 “黄”,不是求华丽,是取土德克水之意 —— 五行里最朴素的道理,藏着最实在的牵挂:怕日后水患再来,这黄土色的楼,能替百姓挡一挡风浪。楼成那日,宾客登楼,凭栏望去:脚下清流绕郭,映得草木翠得发亮;抬头苍山卧云,风推云影在山间走。酒杯满了,诗词落了,笑声飘在春风里,那是劫后余生的暖,也是为民解忧的安。

我总在登楼时想,这座楼到底有什么魔力?后来才懂,它早不是简单的建筑,是苏轼的德政刻在彭城的印。就像上古大禹疏河定天下,苏轼在这治水,也是为了把灾殃挡在百姓门外。水是软的,能漫过堤岸;黄土是硬的,像他的肩膀,稳稳扛着百姓的期盼。风从远方来,拂过衣襟时,连心底的狭隘都被吹走 —— 看天地铺展在眼前,山河绕楼流转,才明白 “达则兼济” 从不是一句空话,是太守踏过的泥泞,是楼里藏着的初心。

四季轮着换,黄楼的景也跟着变。春时花柳绕檐,莺歌落在杯盏里;夏时荷风穿楼,蝉鸣和着水流响;秋时云淡天高,雁阵掠过飞檐;冬时雪压松柏,倒衬得楼更显挺拔。可无论景怎么变,苏轼的德行总在 —— 藏在春天的花芯里,融在夏天的荷风里,飘在秋天的云絮里,落在冬天的雪粒里,轻轻沾在每个登楼人的衣角。

如今苏轼早不在彭城了,黄楼却还守着东门。后来人踩着石阶上来,摸着楼柱的纹路,总爱问当年的事:“听说夜里能听见笔墨声?”“下雨时是不是有个披蓑的身影?” 其实哪有什么灵异,是苏轼的德泽早融进了这座城 —— 他的名字和黄楼的土色一样,被百姓记在心里,一代传一代,像泗水的浪,从不停歇。

我没见过那时的洪水,却有幸陪苏轼登过一次楼。他指着远方的苍山说:“做太守,不就是替百姓挡挡风雨?” 这句话,我记了许多年。今天写下这篇文字,不是想炫耀文采,是怕后来人忘了:曾有个太守,用双手护了一座城;曾有座黄楼,用土黄色的身影,守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风又起了,拂过黄楼的檐角,带着泗水的潮气,也带着苏轼的词意。我望着远方的苍山忽然懂了:真正的不朽从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是百姓心里的惦念 —— 就像这黄楼,只要还有人记得苏轼的好,它就永远不会老。

三、《黄楼赋》赏析

(一)创作背景:知己相遇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黄楼赋》诞生于元丰元年(1078 年),是秦观 30 岁时赴徐州拜谒苏轼的 “投名之作”,其创作背后暗含三重时代与个人语境:

苏轼治徐的民生底色:彼时苏轼刚任徐州知州不久,前一年(1077 年)黄河决口,徐州城危在旦夕。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最终保住城池与百姓。事后建黄楼,取 “土克水” 之意,既是治水功绩的纪念,更是北宋文人 “以民为本” 思想的具象化。秦观作赋时,对这一背景的精准把握,让赋作跳出 “咏物” 的浅层框架,成为对 “为官担当” 的赞颂。

秦观的人生转折契机:此前秦观虽有文名,却困于乡野,科举不顺。此次拜谒苏轼,是他渴望跻身主流文坛、实现 “经世之志” 的关键一步。赋中既赞苏轼 “临危不惧,亲率其徒” 的魄力,也暗含 “观也不才,幸得侍公之侧” 的谦逊与期许 —— 他以赋为媒介,既展现文学才华,更传递与苏轼相通的民生情怀,最终赢得 “有屈、宋之才” 的盛赞,为加入 “苏门”、后续科举铺路。

北宋赋体的转型语境:不同于汉赋的铺张扬厉、唐赋的典重华丽,北宋赋作更重 “理趣与真情”。秦观此赋以 “记功” 为表,以 “抒怀” 为里,将叙事(抗洪)、写景(楼之形胜)、议论(土德克水)、抒情(敬慕与抱负)熔于一炉,正是北宋 “以文为赋”“以情统篇” 的典型体现。

(二)文本意象:黄楼作为 “精神符号” 的多层解读

赋中的 “黄楼” 绝非单纯的建筑意象,而是秦观精心构建的 “精神载体”,蕴含三重象征意义:

治水安邦的 “功绩符号”:开篇以 “洪流涌溢,漫汗荡潏” 的壮阔笔触,反衬苏轼 “增卑培薄,疏川导滞” 的治水壮举,再以 “黄楼” 的落成收束 —— 楼的 “瑰玮”“峨峨”,实则是苏轼功绩的物化。秦观特意强调 “名之曰‘黄’,盖取土德之色,以镇水患”,既符合古代五行学说,更让建筑成为 “为民除害” 的见证,赋予其厚重的民生意义。

文人理想的 “精神地标”:赋中描绘登楼所见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苍山叠翠,隐现云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开阔景象隐喻文人 “达则兼济天下” 的理想。苏轼登楼 “纵酒赋诗”,秦观登楼 “忘其鄙近,感其雄奇”,黄楼在此成为文人 “寄情言志” 的载体 —— 它连接了苏轼的 “为官之德” 与秦观的 “入世之愿”,成为两人精神共鸣的见证。

永恒传承的 “德政象征”:结尾 “今公去此,而楼尚存,后人登斯楼者,无不思公之德”,将黄楼从 “一时之功” 的纪念,升华为 “千古之德” 的传承。秦观深知,黄楼的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载的 “以民为本” 的为官之道 —— 这既是对苏轼的赞颂,也是对后世文人官员的期许,让赋作超越了个人交游的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

(三)情感主旨:敬慕、自勉与民生情怀的三重交织

《黄楼赋》的情感并非单一的 “赞颂”,而是层层递进的三重表达:

对苏轼的由衷敬慕:赋中多次以 “太守苏公,慨然自任”“其德配于古人,其功及于后世” 直接赞颂,甚至将苏轼与 “大禹治水” 相提并论 —— 这种类比并非夸张,而是秦观对苏轼 “为官担当” 的真切认同。尤其 “观也不才,幸得侍公之侧” 一句,谦逊中带着对苏轼的崇敬,尽显 “门生对师长” 的真挚情感。

对自我的期许自勉:秦观作赋时,正值人生低谷,科举不顺、抱负未展。赋中 “感其雄奇”“知公之德,如观斯楼” 的表述,实则是将苏轼作为榜样,暗许自己未来也要如苏轼般 “以民为念,以功为志”。这种 “借他人之功绩,抒自我之抱负” 的写法,让赋作既有敬慕之情,又有自勉之意,情感更显深沉。

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贯穿全赋的核心,是 “以民为本” 的情怀。从开篇 “人民震恐” 的水患之危,到苏轼 “以纾民之厄” 的治水之举,再到黄楼 “以安天下” 的象征意义,秦观始终将 “百姓” 置于核心位置。他赞苏轼,本质是赞其 “为民除害”;他咏黄楼,本质是咏 “保民安邦” 的德政 —— 这种民生关怀,既是对苏轼精神的传承,也是秦观自身 “士当利民” 思想的体现(与前文《蚕书》的民生实践形成呼应)。

(四)文学价值:秦观赋作风格的奠基与北宋文人精神的缩影

《黄楼赋》作为秦观的成名之作,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文笔之精妙,更在于它对秦观创作风格的奠基,以及对北宋文人精神的折射:

秦观赋风的 “柔中带刚”:世人多知秦观词风婉约,却少知其赋作 “柔中藏刚”。此赋中,“洪流涌溢” 的壮阔、“土克水” 的刚健,与 “花柳争妍”“荷风送香” 的清丽并存,既有婉约派的细腻写景,又有儒家文人的刚健情怀。这种 “刚柔并济” 的风格,成为秦观此后赋作(如《浮山堰赋》)的基调,也打破了 “婉约派无刚气” 的刻板印象。

“苏门” 文人的精神共鸣:苏轼倡导 “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秦观此赋紧扣 “治水保民” 的现实题材,以赋为载体传递 “德政” 思想,正是对苏轼文学主张的践行。也正因如此,苏轼才会盛赞其 “有屈、宋之才”—— 这不仅是对秦观文笔的认可,更是对其精神契合的肯定,成为 “苏门四学士” 与苏轼精神共鸣的典型例证。

北宋文人的 “入世精神”:北宋文人不同于魏晋的 “放浪形骸”、盛唐的 “狂放不羁”,更重 “以儒为本,积极入世”。《黄楼赋》中,苏轼 “临危治水” 的担当、秦观 “以文颂德” 的期许,正是这种 “入世精神” 的体现 —— 文人不再仅为 “吟风弄月”,而是以笔为器、以官为责,将个人才华与国家民生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看,《黄楼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北宋文人 “达则兼济” 精神的生动缩影。

《黄楼赋》自问世便成北宋赋作经典:苏轼盛赞其 “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赞秦观以屈原、宋玉之才,写尽民生悲悯与德政之重,亲为作跋传扬;南宋楼钥在《攻媿集》中评 “以楼为骨,以民为心,以情为魂”,称其是 “赋以载道” 的典范;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则点出其价值 —— 不仅是秦观 “成名之作”,更奠定他 “柔中带刚” 的赋风,“婉约派而无柔靡气,盖因心怀民生”。时至今日,这篇赋仍是研究秦观文学思想与北宋文人 “入世精神” 的关键文献,其 “以文记功、以情为民” 的特质,早已超越时代,成后世文人 “关注现实、担当责任” 的精神坐标。

2025年10月31日

一、《黄楼赋》(秦观 著)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峨峨。据彭城之形胜兮,瞰泗水之滔滔。披霄汉而作镇兮,压后土之无波。方其洪流涌溢,漫汗荡潏,吞济岱之沃野,纳淮泗之狂波。肆冯夷之怒号,鼓阳侯之滂沱。城郭将没,人民震恐,于是太守苏公,慨然自任,临危不惧,亲率其徒,增卑培薄,疏川导滞,以纾民之厄。

既而水退土复,民以安堵,公乃筑楼于城之东门,名之曰 “黄”。盖取土德之色,以镇水患,且以纪其功也。楼成之日,公与宾客登而望之,其下则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其上则苍山叠翠,隐现云端。于是纵酒赋诗,以乐其成。

观曰:昔者大禹治水,疏河决江,以安天下;今我苏公,治此彭城,以除民殃。其德配于古人,其功及于后世。夫水,阴物也,而黄者,土之色也,土能克水,故以黄名楼,示永固也。楼之高,足以览天地之广大;楼之敞,足以容冠盖之追随。登斯楼也,览斯景也,使人忘其鄙近,感其雄奇。

若夫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春则花柳争妍,莺歌燕舞;夏则荷风送香,蝉鸣高树;秋则天高云淡,雁阵南飞;冬则积雪皑皑,松柏苍翠。四时之景,各有其妙,而公之德,如四时之运,周而复始,不可磨灭。

今公去此,而楼尚存,后人登斯楼者,无不思公之德,感公之功。呜呼!公之德,非独于此楼也,其泽被于四方,其名传于千古。观也不才,幸得侍公之侧,亲见公之行事,故敢述其大略,以赋斯楼,庶几后世之人,知公之德,如观斯楼云。

二,为了更好理解,我意译如下:

黄楼记

晨光漫过彭城的雉堞时,黄楼正立在东门,像一尊被岁月温养的玉。土黄色的墙垣不事张扬,却比周遭的城郭更显厚重,砖缝里似乎还藏着泗水的潮气,风一吹,便漫出多年前的故事。

脚下的泗水还在滔滔东流,浪花拍堤的声响,总让我想起那场洪水。那时浊浪如兽,吞了济岱的沃野,卷着淮泗的狂涛,把彭城裹进一片混沌。冯夷在浪中嘶吼,阳侯在波上翻涌,城要塌了,百姓的哭声混着雨,砸在泥泞里。就在所有人攥紧衣角时,苏轼披蓑戴笠站了出来 —— 那双手本该握笔写 “大江东去”,却在堤坝上磨出厚茧;那双眼睛本该映风月湖山,却只盯着百姓的屋檐。他把家安在城楼上,白天带人加高堤坝、疏导淤滞,夜里就着油灯画治水图,连妻儿的呼唤都顾不上应。直到洪水退去,泥土露出原色,彭城的炊烟重新绕着屋檐转,他才松了口气。

后来便有了这座楼。苏轼给它取名 “黄”,不是求华丽,是取土德克水之意 —— 五行里最朴素的道理,藏着最实在的牵挂:怕日后水患再来,这黄土色的楼,能替百姓挡一挡风浪。楼成那日,宾客登楼,凭栏望去:脚下清流绕郭,映得草木翠得发亮;抬头苍山卧云,风推云影在山间走。酒杯满了,诗词落了,笑声飘在春风里,那是劫后余生的暖,也是为民解忧的安。

我总在登楼时想,这座楼到底有什么魔力?后来才懂,它早不是简单的建筑,是苏轼的德政刻在彭城的印。就像上古大禹疏河定天下,苏轼在这治水,也是为了把灾殃挡在百姓门外。水是软的,能漫过堤岸;黄土是硬的,像他的肩膀,稳稳扛着百姓的期盼。风从远方来,拂过衣襟时,连心底的狭隘都被吹走 —— 看天地铺展在眼前,山河绕楼流转,才明白 “达则兼济” 从不是一句空话,是太守踏过的泥泞,是楼里藏着的初心。

四季轮着换,黄楼的景也跟着变。春时花柳绕檐,莺歌落在杯盏里;夏时荷风穿楼,蝉鸣和着水流响;秋时云淡天高,雁阵掠过飞檐;冬时雪压松柏,倒衬得楼更显挺拔。可无论景怎么变,苏轼的德行总在 —— 藏在春天的花芯里,融在夏天的荷风里,飘在秋天的云絮里,落在冬天的雪粒里,轻轻沾在每个登楼人的衣角。

如今苏轼早不在彭城了,黄楼却还守着东门。后来人踩着石阶上来,摸着楼柱的纹路,总爱问当年的事:“听说夜里能听见笔墨声?”“下雨时是不是有个披蓑的身影?” 其实哪有什么灵异,是苏轼的德泽早融进了这座城 —— 他的名字和黄楼的土色一样,被百姓记在心里,一代传一代,像泗水的浪,从不停歇。

我没见过那时的洪水,却有幸陪苏轼登过一次楼。他指着远方的苍山说:“做太守,不就是替百姓挡挡风雨?” 这句话,我记了许多年。今天写下这篇文字,不是想炫耀文采,是怕后来人忘了:曾有个太守,用双手护了一座城;曾有座黄楼,用土黄色的身影,守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风又起了,拂过黄楼的檐角,带着泗水的潮气,也带着苏轼的词意。我望着远方的苍山忽然懂了:真正的不朽从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是百姓心里的惦念 —— 就像这黄楼,只要还有人记得苏轼的好,它就永远不会老。

三、《黄楼赋》赏析

(一)创作背景:知己相遇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黄楼赋》诞生于元丰元年(1078 年),是秦观 30 岁时赴徐州拜谒苏轼的 “投名之作”,其创作背后暗含三重时代与个人语境:

苏轼治徐的民生底色:彼时苏轼刚任徐州知州不久,前一年(1077 年)黄河决口,徐州城危在旦夕。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最终保住城池与百姓。事后建黄楼,取 “土克水” 之意,既是治水功绩的纪念,更是北宋文人 “以民为本” 思想的具象化。秦观作赋时,对这一背景的精准把握,让赋作跳出 “咏物” 的浅层框架,成为对 “为官担当” 的赞颂。

秦观的人生转折契机:此前秦观虽有文名,却困于乡野,科举不顺。此次拜谒苏轼,是他渴望跻身主流文坛、实现 “经世之志” 的关键一步。赋中既赞苏轼 “临危不惧,亲率其徒” 的魄力,也暗含 “观也不才,幸得侍公之侧” 的谦逊与期许 —— 他以赋为媒介,既展现文学才华,更传递与苏轼相通的民生情怀,最终赢得 “有屈、宋之才” 的盛赞,为加入 “苏门”、后续科举铺路。

北宋赋体的转型语境:不同于汉赋的铺张扬厉、唐赋的典重华丽,北宋赋作更重 “理趣与真情”。秦观此赋以 “记功” 为表,以 “抒怀” 为里,将叙事(抗洪)、写景(楼之形胜)、议论(土德克水)、抒情(敬慕与抱负)熔于一炉,正是北宋 “以文为赋”“以情统篇” 的典型体现。

(二)文本意象:黄楼作为 “精神符号” 的多层解读

赋中的 “黄楼” 绝非单纯的建筑意象,而是秦观精心构建的 “精神载体”,蕴含三重象征意义:

治水安邦的 “功绩符号”:开篇以 “洪流涌溢,漫汗荡潏” 的壮阔笔触,反衬苏轼 “增卑培薄,疏川导滞” 的治水壮举,再以 “黄楼” 的落成收束 —— 楼的 “瑰玮”“峨峨”,实则是苏轼功绩的物化。秦观特意强调 “名之曰‘黄’,盖取土德之色,以镇水患”,既符合古代五行学说,更让建筑成为 “为民除害” 的见证,赋予其厚重的民生意义。

文人理想的 “精神地标”:赋中描绘登楼所见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苍山叠翠,隐现云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开阔景象隐喻文人 “达则兼济天下” 的理想。苏轼登楼 “纵酒赋诗”,秦观登楼 “忘其鄙近,感其雄奇”,黄楼在此成为文人 “寄情言志” 的载体 —— 它连接了苏轼的 “为官之德” 与秦观的 “入世之愿”,成为两人精神共鸣的见证。

永恒传承的 “德政象征”:结尾 “今公去此,而楼尚存,后人登斯楼者,无不思公之德”,将黄楼从 “一时之功” 的纪念,升华为 “千古之德” 的传承。秦观深知,黄楼的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载的 “以民为本” 的为官之道 —— 这既是对苏轼的赞颂,也是对后世文人官员的期许,让赋作超越了个人交游的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

(三)情感主旨:敬慕、自勉与民生情怀的三重交织

《黄楼赋》的情感并非单一的 “赞颂”,而是层层递进的三重表达:

对苏轼的由衷敬慕:赋中多次以 “太守苏公,慨然自任”“其德配于古人,其功及于后世” 直接赞颂,甚至将苏轼与 “大禹治水” 相提并论 —— 这种类比并非夸张,而是秦观对苏轼 “为官担当” 的真切认同。尤其 “观也不才,幸得侍公之侧” 一句,谦逊中带着对苏轼的崇敬,尽显 “门生对师长” 的真挚情感。

对自我的期许自勉:秦观作赋时,正值人生低谷,科举不顺、抱负未展。赋中 “感其雄奇”“知公之德,如观斯楼” 的表述,实则是将苏轼作为榜样,暗许自己未来也要如苏轼般 “以民为念,以功为志”。这种 “借他人之功绩,抒自我之抱负” 的写法,让赋作既有敬慕之情,又有自勉之意,情感更显深沉。

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贯穿全赋的核心,是 “以民为本” 的情怀。从开篇 “人民震恐” 的水患之危,到苏轼 “以纾民之厄” 的治水之举,再到黄楼 “以安天下” 的象征意义,秦观始终将 “百姓” 置于核心位置。他赞苏轼,本质是赞其 “为民除害”;他咏黄楼,本质是咏 “保民安邦” 的德政 —— 这种民生关怀,既是对苏轼精神的传承,也是秦观自身 “士当利民” 思想的体现(与前文《蚕书》的民生实践形成呼应)。

(四)文学价值:秦观赋作风格的奠基与北宋文人精神的缩影

《黄楼赋》作为秦观的成名之作,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文笔之精妙,更在于它对秦观创作风格的奠基,以及对北宋文人精神的折射:

秦观赋风的 “柔中带刚”:世人多知秦观词风婉约,却少知其赋作 “柔中藏刚”。此赋中,“洪流涌溢” 的壮阔、“土克水” 的刚健,与 “花柳争妍”“荷风送香” 的清丽并存,既有婉约派的细腻写景,又有儒家文人的刚健情怀。这种 “刚柔并济” 的风格,成为秦观此后赋作(如《浮山堰赋》)的基调,也打破了 “婉约派无刚气” 的刻板印象。

“苏门” 文人的精神共鸣:苏轼倡导 “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秦观此赋紧扣 “治水保民” 的现实题材,以赋为载体传递 “德政” 思想,正是对苏轼文学主张的践行。也正因如此,苏轼才会盛赞其 “有屈、宋之才”—— 这不仅是对秦观文笔的认可,更是对其精神契合的肯定,成为 “苏门四学士” 与苏轼精神共鸣的典型例证。

北宋文人的 “入世精神”:北宋文人不同于魏晋的 “放浪形骸”、盛唐的 “狂放不羁”,更重 “以儒为本,积极入世”。《黄楼赋》中,苏轼 “临危治水” 的担当、秦观 “以文颂德” 的期许,正是这种 “入世精神” 的体现 —— 文人不再仅为 “吟风弄月”,而是以笔为器、以官为责,将个人才华与国家民生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看,《黄楼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北宋文人 “达则兼济” 精神的生动缩影。

《黄楼赋》自问世便成北宋赋作经典:苏轼盛赞其 “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赞秦观以屈原、宋玉之才,写尽民生悲悯与德政之重,亲为作跋传扬;南宋楼钥在《攻媿集》中评 “以楼为骨,以民为心,以情为魂”,称其是 “赋以载道” 的典范;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则点出其价值 —— 不仅是秦观 “成名之作”,更奠定他 “柔中带刚” 的赋风,“婉约派而无柔靡气,盖因心怀民生”。时至今日,这篇赋仍是研究秦观文学思想与北宋文人 “入世精神” 的关键文献,其 “以文记功、以情为民” 的特质,早已超越时代,成后世文人 “关注现实、担当责任” 的精神坐标。

2025年10月3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