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邹天顺的头像

邹天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13
分享

石坝之光

石坝村的时光,总是格外漫长而寂静。这里群山环绕,距离市区八十多公里。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世界简单而单调,除了劳作便是等待。

自从被政府确定为“百千万工程”行政村之后,村头那棵老槐树下,老人们照常聚在一起围坐一圈,他们抽着旱烟,除了谈论着往昔的艰难之外,却增添了一份对未来的期盼

二零二三年春天的一个周二下午,阳光斑驳地洒在清和文化站这栋二层办公楼上中等身材,五十岁年纪而满头有些银发的陈站长站在一楼会议室主席台前,目光中既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又蕴含着对团队成员的深深期许。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激发了每一位突击队员内心深处的激情与使命感。动员会,大家明白了“百千万工程”就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简称,是推动城乡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头号工程。大家信心满满,誓要携手并肩,为石坝村的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和文化站这所清新区内孕育着无数文化项目与希望的乡村文化殿堂,在政府的指导下,悄然间孕育出了一支由十二人组成的特殊队伍——清和文化站“百千万工程”文化振兴突击队陈站长亲自担任队长,我和老马两个副站长担任副队长,其他九个队员都是来自文化站的骨干代表。这支队伍如同一股清泉,誓要滋润那被个边远贫困与文化荒漠笼罩的石坝村,让文化的花朵在这片土地上绚丽绽放。

动员大会结束后,作为副队长我和老马两人又特意留下了三个队员,我们再次交代他们说:“刚才,陈站长说了,精准施策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你们尽快利用百千万校地通这一创新平台,在天时间内,迅速收集并整理出石坝村的文化资源现状以及村民们的真实文化需求。周五上午,提交给我,我们再向陈站长汇报。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们发现,石坝村的村民们对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那些古老的习俗、传说和手工艺,是他们身份认同的根与魂。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村民们也渴望能够接触到更多元、更现代的文化知识,以此来拓宽视野,提升自我。

周五上午,我和老马把这些发现立即向陈站长作了汇报下午,陈站长迅速地拟出了一份“双轨并行”的文化振兴纲要一是深入挖掘并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节、传承人培训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积极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如开设数字技能培训、网络知识普及等课程,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站长把我们十二人的突击队伍分为四个小分队,每个分队三人。站长、我、老马和文化室罗主任分别担任四个小分队的队长。

我真为陈站长的智慧和办事风格点赞!我想,有了这份纲要,这场关于文化与梦想的远征,我们“百千万工程”文化突击队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们的辉煌篇章,几年之后,石坝村将不再是那个被贫困与文化荒漠笼罩的地方。 

作为一支充满热忱与使命感的文化突击队,我们的到来,仿佛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陈站长,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我们突击队的领航者,站在大巴车门口,望着这片即将被探索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转过身,对全体队员说:“今天,我们对这个外镇的村庄将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我们要让石坝的文化之光重新闪耀出光亮!

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石坝村中心,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石坝的清晨,被阳光轻柔地唤醒,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香的混合气息。我们一行人身着统一的队服,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背包,里面装满了调研工具和文化记录本,踏上了寻找石坝灵魂的旅程。

经过与石坝村李书记等村干部协商,我们理顺了两天的考察规划。我们先在村委会会议室听取了李书记的回报,然后在分头到村里考察调研。

在石坝村李书记介绍情况之后,我们陈站长简单地介绍了清和文化站以及“百千万工程”文化振兴突击队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为了方便大家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我再介绍一下我们突击队四位小分队的队长,让大家认识一下。”陈站长补充道,“我,姓陈,清和文化站站长,第一分队队长,在这里大家就叫我陈队长吧。第二分队队长,我们文化站的周副站长,精力旺盛的中年人,也是很有知名度的作家。第三分队队长,我们文化站的马副站长,年过半百,曲艺作家及研究专家。第四分队长,文化室罗主任,年轻力壮,是一位青年诗人。”

在陈站长铿锵有力的介绍中,四个分队的队长们逐一亮相,每位队长都如同利剑出鞘,散发着各自独特的锋芒与坚韧,他们的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对任务的坚定与对团队工作的无私奉献。

随着陈站长话语的落下,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轰然响起。这掌声,是对队长们过往成绩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带领队伍再创辉煌的期待。

我们的第一站是石坝村村口的老槐树,那是村里人公认的“守护神”。老槐树下的石凳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摇着蒲扇,他们家长里短般闲聊。我们走近,礼貌地与他们交谈起来。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从他们的口中,我们再次证实了石坝村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让我们感受到了石坝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接下来,四个小分队按照不同的分工,带着不同的考察任务,穿梭于石坝的每一个角落,从古朴的祠堂到幽深的古井,从热闹的市集到寂静的田野,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到一处,我们都认真记录、拍照,试图将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段故事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我们也积极与村民们互动,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状况,为针对性制定适合石坝的文化振兴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带领第二小分队走进了一个老人家,当我翻开那本尘封的族谱时,时间仿佛凝固了。族谱上的文字虽已泛黄,但依旧清晰可辨,它们讲述着石坝村先辈们在战争时期的英勇与智慧,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不朽功绩。那一刻,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气息在周围弥漫,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与传承。这一发现我们兴奋不已,们意识到,石坝村的文化底蕴远比想象中深厚。

经陈站长和李书记同意,我们第二小分队了更深入挖掘石坝的文化内涵,特地举办了一场“石坝文化故事会”。会上,村民们纷纷台,讲述自己与石坝的故事。有老人回忆起儿时与伙伴们在田间地头嬉戏的热闹场景;有中年人讲述自己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打拼的经历;还有年轻人分享着他们对石坝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这些故事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石坝的历史与现在,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与文化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石坝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让石坝的文化之树茁壮成长,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为此,我们制定详细的文化振兴计划,包括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等。

离开石坝村时,我们站在老槐树下回望这片土地。虽然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留恋,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关注石坝的发展变化,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而石坝的文化之树也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成为乡村文化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两天后,在拟出的“双轨并行”文化振兴纲要的基础上,我们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石坝村基层文化建设方案》。这个详细建设方案的纲要为四大部分:第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图书馆、文化广场、健身场等,为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空间;第二,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如整理和保护当地的历史文献、传统手工艺等,打造具有石坝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丰富村民们文化生活内涵;第四,加强文化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综合素养,精神面貌和创新能力。

陈站长指示说,四个小分队分别对应负责《石坝村基层文化建设方案》中的四大部分工作。 

清和文化站发动全站职工为“文化振兴工程”捐款,以此作为启动资金。

接着,文化站召开全站职工大会,隆重举行了“清和文化站百千万工程文化振兴”启动仪式。

石坝村,那个被岁月轻抚的古老村落,一场关于复兴与融合的文化变革,在那里悄然地拉开了序幕。

小型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等施工蓝图在村委会公开栏里公布。各种文化项目实施规划也对石坝村民公开亮相。 

陈站长的第一分队负责小型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等硬件设计建设。

我带领的第二小分队,重点工作是挖掘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我们与村民们一同深入挖掘村中的古建筑、民俗活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记忆被一一唤醒。邀请当地老艺人到村里传授传统技艺,如编织、剪纸、唱山歌等,这些古老的手艺在年轻一代手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珍贵的历史文献和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妥善的整理与保护,仿佛是在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

第二小分队成员还积极组织文艺团队,编排了一出出精彩的节目,为村民们送去了欢声笑语,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我们还邀请专家学者来到镇上,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知识的盛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

我们第二分队走村串户,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将它们整理成册,成为石坝村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深入田野山间,考察研究石坝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为石坝村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旅游文化项目。

一天傍晚,石坝村李书记打电话我:“周副站长,村子旁边的小河上那一座混泥土拱桥很快竣工了,听说您是名作家,您为我们的‘功德碑’题写碑文吧。”

接到李书记的请求,我当然毫不犹豫第答应了,我知道,即使我不一定写得很好,但作为文化振兴突击队的一个负责人,怎么能临阵逃脱呢?

李书记看了我的碑文之后,连连点头,赞不绝口。他说:“周副站长,碑文写得好,很能代表我们的心意,感谢您啊!现在,我们想给新建的图书馆,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也要立块碑做纪念,以志你们的慷慨之举。请您再给我们撰写碑文吧?”

“好啊,谢谢李书记和乡亲们的信任,我就再试试吧!”我依然满口答应了他们。

 

老马带领的第三小分队,负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乡村故事会”的举办,更是激发了村民们分享自己故事和经历的热情,大家围坐一起,分享着生活的点滴与感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示、民间戏曲表演等,更是让村民们重新找回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再次被激活。

罗主任的第四小分队,负责文化人才的培养。他们巧妙地引入了现代文化元素,为村民们开设了多样化的文化课程。文学课上,大家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遨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科学课上,老师们用生动的实例再次点燃了村民们对科学的热情;文史课上,则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村民们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和民族的辉煌成就。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开设,更是让村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半年后,一个秋末的清晨,我和陈站长、老马三人在登上石坝村后山上俯视石坝村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魔法,让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一片片空旷的土地上,小型图书馆拔地而起,宛如知识的灯塔,照亮了村民们求知若渴的心灵;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相继落成,它们不仅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展示乡村风采、传承文化精髓的舞台。

,石坝村的文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逢节假日,村民们不再是围坐在老槐树下闲聊,而是自发组织起文艺演出,歌声、笑声、掌声交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村里的老祠堂被修缮一新,成为传承家风、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场所。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们开始自发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他们创作诗歌、编排舞蹈、绘制壁画,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石坝村的动人故事。

石坝村,当然不再是昔日那个偏远而贫穷的文化沙漠,今天,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清新区的大地上,闪耀着文化的光芒。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自信、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石坝村李书记在村民大会上感激涕零:“我们石坝村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得益于清河文化站文化振兴突击队的无私奉献。

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们每个突击队员心中无不充满了感慨与自豪。我们清楚,石坝村的曙光已经升起,而们的使命,就是继续前行,为更多的乡村带去文化的光芒与希望。

在文化站的总结大会上,陈站长语重心长,掷地有声:“石坝”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故事,更是“百千万工程”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绽放的绚丽之花警示人们,只要心怀热爱与责任,用知识与智慧去浇灌,每一片贫瘠的土地都能绽放出文化的芬芳,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今年秋季的一个清晨,朝霞映红了石坝村的天空。我们全体突击队员再次回到石坝村,站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望着远处那连绵的山峦和近处欢笑的村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希望!

当我们齐步徐徐地走近文化广场那块“功德碑”前时,由我撰写的碑文赫然入目:

我石坝村僻壤荒寒,文化贫瘠,幸有清和文化站,高瞻远瞩,深明教化之重,遂捐资建馆,筑广场,搭舞台,以启民智,以娱乡民。

图书馆藏书万卷,启迪后学之心;文化广场宽阔明净,聚乡亲之乐;文化舞台流光溢彩,映山村之欢。此三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此,我村面貌焕然一新,学风日盛,民风淳朴,文化之花遍地开放。

饮水思源,我辈村民永志不忘清和文化站之恩德。愿此碑铭记千古,传颂后世,激励来者,继往开来,共谱乡村文化新篇章。

石坝村村民敬立!

甲辰龙年壬申七月

写于2024年9月22日

 

 

【作者简介】 邹天顺,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出版《普九》《情绪在夏天》等专著五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