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有人戏谑地称之为“386199部队”。不知不觉间,农村留守老人吃饭就成了问题,如何解决颇费脑筋。老年餐桌(注:民政部门对老年餐厅、食堂、助餐点等统一称谓,下同)悄然兴起,冷锅冷灶的农村转而有了烟火气。
农村老人,即便有些许退休金,身体硬朗点的,60岁甚至70岁还乐意下地干活,干了一辈子习惯使然,也是为了多些收益补贴家用,竭尽所能替子女分担。子女们外出务工,生活上也照顾不到留在家的老老小小,微信转一些钱,基本够吃够喝够花。但老人节俭惯了,舍不得,觉得自己能吃能动,自己做饭填饱肚子没啥问题。可对那些身体孱弱,有个三病两痛的,亦或80岁往上的高龄老人,吃饭就是最大的愁心事。若家里有一个或两个老人,本就吃不了多少,人少做饭就难,不知道吃什么好,量大吃不完浪费,量少做起来也费事。需求催生供给,在政府、村委、村民、企业、志愿者以及其他各类组织的探索下,老年餐桌应运而生。
张嫂的自发自助。张家大嫂在自家照顾公婆一日三餐,饮食起居,行有余力,看邻家李叔王婶孩子不在家,吃饭犯愁怪难为,自告奋勇,做饭多添一瓢水,多馏一个馍,多炒一个菜,叫上李叔王婶到自家和公婆一起吃,两家老人乐不可支。张嫂也不多费事,帮了李叔王婶的大忙。李叔王婶主动给个五七块的成本钱,双方谁也不计较吃亏占便宜。时间久了,李叔王婶已然习惯张嫂厨艺的油盐厚薄和酸甜辣咸。逢年过节孩子们回家,李叔王婶吃子女们做的饭菜反倒不对胃口。开春一上班,子女们主动多给些钱,特意交待张嫂,“我家老人已经习惯吃你做的饭,这些钱只管花,把老人交给你照顾,我放心,在外打工也安心,多加几个班这钱就挣回来了,省了我们好多心,千万别外气”。张嫂是个操心体贴人,全村几家人都询到她家,搭伙吃起来。在张嫂的张罗下,邻里之间热络亲近了,屋子里也洋溢着欢声笑语,相互之间心底都离不开彼此,一扫农村人少的冷清,有了不是亲更似亲的和睦,张嫂家老年餐桌三乡五里闻名。
村委的公益敬老。如今,一些地方的村集体经济家底厚实了,钱款有富余,支部书记也愿意为老人伸头,在村委或者大一点的自然村建个助餐点。依自个经济状况,有的是80岁以上老人早午餐全免费,实力更强一点的,75岁以上免费,60岁以上的愿意来助餐点吃,价钱也就是回个本,省时省力划算,吸引了很多老人来就餐。自小在同一个村庄长大,脾气性格又互相了解,互相能说个体己话。吃不是目的,大家伙儿在一块吃着,交流着,照应着,都不感到孤单。老人最怕孤独,在助餐点看似吃个饭,主要的还是说说话,唠唠嗑,消解孤闷。不是贪图助餐点便宜,而是大家在一起快活热闹。身心都得到颐养,吃反倒成次要的。村子里走出去的企业家,退休人员,以及其他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看到这个场景,也乐意捐助一部分钱款,众人拾柴火焰高。村级助餐点就这么延续着,红火着。
乡镇中心食堂配送。在很多地方,政府及民政部门组织相关单位规划布局建设老年食堂和老年助餐点,有的地方将老年助餐工作列入当地政府民生实事之一。相比较而言,村级助餐点分散,耗时费力也不是十分经济。乡镇中心食堂成了重要补充,在交通便利、配送条件好的乡镇,建一个乡镇级中心食堂,公布每周食谱,按照每天或每周各个助餐点报餐人数加工。民政部门配发有电动餐车,保温箱等配餐工具,就餐时间到了,由配餐车送到各个助餐点,资源集中,效率增强,服务更优,社会效果显现。在此氛围烘托下,乡镇或大的村庄有饭店利用自己厨师、房间和交通便利优势,也开展多渠道经营,在自己饭店申请办理老年配餐点,薄利多销或保本经营,这样做,饭店增加了收入,办老年助餐点也是给自己的饭店打广告,吸引人气。店老板也乐此不疲。
自己工作缘故,对农村老年餐桌情况有一定了解,费用大多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个人出一点”,很好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问题。谁承想,前几日在附近社区转悠,猛然发现“通信花园社区长者同乐食屋”“黄河路社区长者餐厅”等多个门面,一下子来了兴致,每逢路过这里都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想看看城市老年餐桌怎么搞。令人欣慰的是,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打心底祝福店老板,愿他生意兴隆。看门前招牌,他们也对外向社会公众销售。农村老年餐桌的烟火气居然“蔓延”到城市。
老年餐桌的兴起也是有缘由的,人口老龄化是大趋势,国家重视,有补贴政策引导,独生子女的一代成家立业,养老也有压力,老人日常起居令人发愁,照顾老人吃饭更是个难事,政府引导、社会化市场化解决是个可行办法。
基层就是这么鲜活,全社会组织动员起来,创造力就强。看似是老人吃饭的小事情,其实是社会民生领域的大问题。老年餐桌建设小切口,成就民生领域解决问题大出口,这是我的观察。愿我们的城市乡村多一些这样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