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零七的头像

零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1
分享

第一次巡河

平日常常看到文友蔡老师朋友圈发一些巡河的照片。“巡河”简而言之是定期沿韩江汕头段部分巡视,清理沿岸垃圾,并走访附近古村落。如果发现河流方面的问题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知道这是一个名为保源志愿者协会的日常活动。保护水源,这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我自然心向往之。

不久在蔡老师的帮助下我加入了协会群。老师说巡河活动一般在周末。具体要求和活动时间会发在群里。周五下午,群里发了一条巡河的消息。周末无事,便报了名。其实上一次活动本来我也有报名的。但因搞错时间没能前往,心里一直遗憾。活动地点定位是龙湖区,手机导航路线一查,路途遥远,公交车程三四个小时。但转念一想,就当出去走走吧。由于第一次参加,加上担心迟到影响大家,我特地提前出门。等到了集合的地点才发觉自己早了四五十分钟。集合地点空无一人。

下午三点半左右,协会的人员开始陆陆续续到了。协会秘书长伟峰兄问我是不是新进的会员。我是蔡老师拉进群的,虽然群上偶有发言,但除蔡老师之外其他人我都还没见过面。确认了我的身份后,伟峰兄拉着我到河边的围栏上介绍眼前的河流相关情况。眼前的新津河的河水经过治理已经达到饮用级别的一二类。本来水源是供附近的居民饮用,但由于揭阳榕江等附近河流的污染严重,如今这里的水源还需要通过供水网络输送到周边有需要的城市和地区。据伟峰兄说,这里以前是渡口。我随即想到我们集合的大树下一块写着“凤窖渡口”的牌子。平时有船只到对面的小岛。伟峰兄指着对面一片葱茏的树林对我说道。后来因为河流治理便封闭了起来。

说完水情,他跟我介绍起今天活动的内容。基本和我先前了解到的无异。事实上,群里活动接龙也有介绍,我也有所了解。我们今天是到大衙渡口清理垃圾,然后走访东溪村。

人员差不多到齐。群里接龙大约十人。但因为有些人还带了家人,这其中还有几个小朋友,算下来有十五人。于是我们一起前往大衙渡口。我坐的是伟峰兄的车。在车上我获得了更多关于这一项公益活动相关的内容。他本是河流边上凤窖村村民。妻子是临近村的。他的女儿今年七岁,很活泼,坐在车后有一句没一句地插着话。听他后来说,他的女儿跟着他已经做了三年的巡河。

在大衙渡口清理垃圾时,我得知这个协会成立至今已有三年。每次巡河活动频率为半个月,称为“半月巡河”。伟峰兄说,他原来是另一个志愿者协会的。但他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平时沿河健身散步结交了谢会长等朋友。几个人志同道合,便萌生了成立协会的想法。我心中不禁对眼前这位四十多岁的男子那颗守护家乡河流的诚挚之心肃然起敬。

清理垃圾前,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套天蓝色马甲。衣服左胸前是协会的标志。清理垃圾的时候,我说,“保源”这个名字取得好,保护源头。旁边的伟峰兄又介绍开了,他指着标志的图案部分解释道,这双手捧着的水滴里呈现人形的两条曲线,实际上是韩江的走向脉络图。

大衙渡口在抗战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被开辟成一个红色景点。平时附近村民会在晚上过来这里纳凉散步。这里平日有环卫工清扫。我们的工作量其实也不大。基本是把地上少数可见的垃圾清理集合到袋子里。工作开始前每个人会分配到一个捡垃圾的夹子。大衙渡口和河流之间出于安全需要围了铁栏杆。清理的时候,我好几次看到有会员越过栏杆到临近岸边的区域清理垃圾。那块区域是环卫工没有清扫到的。不一会儿,我们装垃圾的袋子都装满了。也许是出于对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关心和鼓励,伟峰兄一直带着歉意说今天垃圾怎么这么多。我却感到大家做志愿的热情。

清理告一段落,我们随即前往下一站----东溪村。东溪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寨子。听里面的村民介绍,有些房子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来到寨门前,先是看到长着青苔的寨墙上挂着的两块木牌。上面写的是东溪村出过的名人和诗书传家的风气。我转头看到附近有几棵高大茂盛的榕树。只见它们歪着头,把清凉洒在乡间小路和老墙上。我们凑到榕树树干的说明文字一看,上面写着“树龄:50年以上”。我粗略看了一眼村口的村庄平面图和介绍,得知这个村子的大概规模:一千多户,八千多人。

进寨的门称为“东门”,左右两边是一副对联。内容没细看,单就上下两联开头第一个字刚好合成“乾坤”,便足见此中人的文化涵养。一只毛色灰白相间的猫坐在门口清理着毛发,见我们一大帮人来了也不急着走开。

这时伟峰兄活泼的孩子凑过去喵喵地和它打招呼,我笑着说要不要我给你们俩拍个照。这个小朋友从大衙渡口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先是到渡口下车便用防晒衣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想到前几天刷视频看到的现在许多女生防晒衣包裹过度导致身体缺维D,我在一旁劝说道,晒晒才健康。等打扫完,她还在那里对着树木有模有样地拍照。我凑过去看她拍的照,画面凌乱。我说你拍照要有主体呀。同行的小孩有四个。这些小孩也给这次活动带来不少欢乐。而这个小女孩给我们的快乐还延续到穿过东溪村一条称为时光隧道的小巷子。这明显是个打卡点。看着这条只能容一人侧身过的小路,我笑着对小朋友们说,走过去就可以变年轻了,重返十八岁了。伟峰兄的孩子说她还小不用走。这让我这个想变年轻的“老人”突然一愣,却又觉得说得有理。

我们走进寨子,穿行过其间的小路,不久来到一处宽敞的院子前。走过院子可以看到一处老屋,门前挂着英歌基地之类的字眼。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花凉粉的大叔。会长和伟峰兄便让大家在旁边的亭子里歇一歇,买豆花凉粉招呼大家。伟峰兄负责买东西,各人拿到自己的那一份便到附近的亭子找座位坐。这时院子里传来了英歌声。我转头一看,只见两个小孩模样的男孩从老屋里走出来。一个走在前头敲着英歌,一个戴着英歌出巡的头饰跟在后面。东溪村位置偏僻,也许这里平时少有外人来。我们在买豆花,屋里几个小孩也出来买。场面一时热闹起来。

吃完豆花,我和蔡老师站在院子里谈起了这样一个村子如何维续和走得长远的问题。诚然,看这里崭新的墙面和随处可见的墙上介绍用的木牌和一路走来看到的各种装饰,这里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但日常的维护,这里的创收以及这里如何被更多人关注到,又是一个问题。把它开发成一个景点让区域外面更多人进来是不太现实的。毕竟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了这种可能性。加大宣传,让附近村庄和民众注意到这里,发挥这里已经开发出的旅游资源和众多打卡点的优势,让他成为一个茶余饭后休闲放松的去处,倒是一个可行的想法。

我们随后去了“中宪第”。这里原来该是富裕人家。进门走过天井,前面是待客的厅堂,后面开了个学堂供本家孩子读书。伟峰兄看着后屋的课桌板凳和正面墙上孔子的画像,对我说这是私塾,我随即想到现在的家教。后屋的大门门楣上着“明新读处”,左右边大红灯笼之下的对联是“读书写字种花草”和“听雨观云品酒茶”。走进屋内,正面和侧面三面墙上又另外有字画和对联,内容也基本和读书有关,足见主人对读书的重视。逛了一会,经同行人提醒,才知道这里还有人住。我出于担心打扰他们日常生活正打算离开,主人却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得平静,甚至介绍起今晚的伙食有款待我们的意思。

我们下一站是瓦片艺术馆。可惜今日闭门没有办法参观。之后又陆续参观了这里的祠堂。王姓在这里是大姓。这里至少有四个王氏祠堂,有些是是祭祀先祖的。有些该是后来新建的。外面看着崭新,估计是在外发展顺利的子孙回来建设的,这在潮汕地区很常见。逛祠堂的时候,也常常可以碰到村民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其间的景致和相关的历史。

时间飞逝。天色逐渐暗下来,我们的活动也走向尾声。伟峰兄考虑到我路远,让一位来自韩江流域管理局的志愿者载我一程。我从龙湖打车回到家里也花了两个半小时。大概九点半到家,一身疲惫。吃完饭洗完澡已是十点多。躺在床上不免感叹,可惜太远了,不然这种活动得多参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