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瑞芳的头像

张瑞芳

网站用户

其他
202510/13
分享

戈壁茶情,驼乡情韵 ——读小说集《三七荷叶茶》有感

塞上明珠,盐湖耀眼,三千弱水,三千情深。浩渺的阿拉善戈壁,有多少烈阳就有多少故事,有多深远的星空就有多深情的过往。一茶一韵香,一草一世界,用三七荷叶茶打开戈壁情长缘浅。

————题记

作为从小生长在阿拉善吉兰泰的人,我对家乡的湖、沙与风土再熟悉不过。欣喜于2025年初秋,收到同样是吉兰泰水土养育的黄聪先生的小说集《三七荷叶茶》,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纯粹的地域特色,深深感染并打动了我。

《月香》以在梦境中跌入大渠为引,讲述了北疆戈壁大漠一个普通家庭的辛酸生活。主人公月香在丈夫与儿子遭遇车祸、儿子入狱、媳妇离去、丈夫卧床的多重打击下,以女性坚韧撑起家庭,依靠采摘沙葱渡过难关。小孙女小羲成为他们全部的希望。在雨水丰沛时节,阿拉善几乎家家都有采摘沙葱的经历,也有人以此为生。这篇小说将地域特色融入日常叙事,直击心灵深处。作为阿拉善作家,黄聪将戈壁文化融入文字,那涓涓细流与绵延情愫,正是戈壁文化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猎狐》以戈壁草原为背景,通过人与狐狸的生存冲突,展现了戈壁文化的独特内涵。作品生动地描绘了生存斗争,同时揭示了牧民的精神世界。在严酷环境中,牧民与自然既对立又依存。满达呼对枪支的珍藏体现了游牧狩猎传统的延续,而最终缴枪则象征着传统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这种转变是戈壁文化在新时代的自我调适。小说中,沙漠生态恶化、干旱、草场退化、野生动物濒危等情况,折射出戈壁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狐狸为哺育幼崽袭击羊群,既是对生态失衡的警示,也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哲思——在生存与守护之间,生命的意义何在?

戈壁文化中的坚韧与适应在人物身上充分体现。满达呼从执着猎杀到主动保护小狐狸的转变,体现了牧民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生态平衡的新认知。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戈壁文化在新时代的升华。枪支上缴与小狐狸救助,标志着戈壁文化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转型。小说充满张力,让读者看到戈壁文化不是静止的化石,而是在与现代社会对话中不断再创造的活态文化。

《三七荷叶茶》讲述了主人公与歆玉之间的微妙情感。小说中的地域风土,恰是我曾生活的吉兰泰盐湖。多次出现的盐湖情景,对家乡人而言是刻入骨血的温柔,是梦中千回百转的所在。小说中多个场景设置在这里,故事流淌着湖水的柔润与咸涩。小说以盐湖小镇为背景,通过一包意外的茶礼牵出往事,在清雅茶香与粗粝盐场交织的叙事中,谱写了一曲深沉厚重的“湖盐情韵”。这片镶嵌在沙漠边缘的盐湖,不仅是主人公家族的根脉所系,更承载着两代挖盐工的生命记忆。老倔头徒手捞盐时爆起的青筋,铁漏勺划出的白色弧线,这些劳动场景构成了湖盐文化最动人的肌理。

“三七荷叶茶”与“湖盐”形成精妙意象对位。歆玉茶道中的精行俭德,与盐工们“一勺一勺”的坚守精神同源共振。邱三与徐总用机械取代传统采盐方式时,摧毁的不仅是手工劳作,更是一种存在方式——人在劳动中与自然达成的默契与平衡。如今的吉兰泰盐湖回归人工滩晒的原始状态,或许正是对这种平衡的重新找寻。小说中歆玉那把未详述的刀,成为维护精神纯净性的决绝姿态的象征。昆仑玉杯中的茶汤映照的,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破碎,更是一个时代文化根脉的震颤。当三七的微苦与荷叶的清洌在唇齿间交融,我们品出的正是湖盐情韵在现代化洪流中最后的甘涩——那些被风干的记忆,终将在每一个寻找精神原乡的读者心中重新结晶。

《苁蓉花》以沙漠肉苁蓉为线索,通过黄懋重返大漠的寻访之旅,在个人情感叙事中巧妙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主题。娜仁高娃一家从传统游牧转向人工种植苁蓉的实践,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从索取到共生的关系转变——他们不再过度依赖天然资源,而是通过“在梭梭根下播种”的智慧,实现了沙漠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种“种苁蓉而不伤梭梭”的可持续模式,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微观写照。更值得深思的是,娜仁高娃历经七八年摸索出规模化种植技术,并将经验无偿分享,形成了“一人富带动共同富”的良好局面。这不仅体现草根阶层的生态智慧,更是构建基于资源共享的乡村生态文明范式。黄懋研发的苁蓉探测器在成规模种植前“失效”的情节,暗示了系统化生态治理对零散技术创新的超越——真正的生态智慧从来不是征服,而是融入。

小说通过“苁蓉航天育种”“机械化打坑”等细节,传递了科技赋能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作品超越个人怀旧叙事,成为一曲动人的生态文明建设赞歌。当然,故事主角黄懋青春时期来到戈壁,种下爱情与理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构思,让读者在戈壁情长的故事中领略到贫瘠土地上爱情的深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虽然他在戈壁仅停留三天就产生如此深的情结略显仓促,但这或许正是作者对“瞬间即永恒”的哲思体现——有些地方,一旦踏入,便是一生。

在戈壁大漠,随处可见的骆驼构成最美的风景。古老的驼铃古道,曾为戈壁大漠的丝绸之路打通了经济文化命脉。骆驼始终是农牧文化的主要象征。

《班驼》用温情笔触描摹牧人学童放假归家的历程、危难与情痛。《骆驼泪》讲述女孩与幼驼结缘而产生的爱和情思。在北疆热土,骆驼作为戈壁大漠的亮丽风景,从古至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力量。从驼商过客到驼铃摇落,骆驼一直是沙漠的英雄。作者以骆驼为主角,抒写北疆牧人家园朴实跌宕的生活细节,反映广袤戈壁大漠的民族团结,体现新时代女性的柔润与坚挺,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故事。读者跟随文字里的画面,领略驼铃串起的生活细碎。

这部小说集收录了8部小说,主题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展现出戈壁气势磅礴的景象。浓厚的地域风土、深情的戈壁文化、朴实的湖盐情韵、大漠生态文明建设、驼铃串起的牧人情怀,每一部小说都有各自的精彩。开放式结尾与留白让人遐想万千。《苁蓉花》中,黄懋离开时,何彩红贴近他耳边小声说的话,不仅让黄懋泪目,也让桌案前的我为他深感遗憾。指尖时光,弹指之间,有青春、爱情、理想,还有那片戈壁。所谓伊人,大漠一方。

若论触动内心柔软之处,当属《草儿青草儿黄》。看过许多爱情小说,然而在淳朴的戈壁大漠——这片贫瘠又辽远的土地上,能让人深受感动的无非是爱情、亲情和友情。这篇小说融合了这些情感,文字简练,故事层层推进,让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不断深入那片风土。越往里走,心越疼痛,当琪琪格在风尘中对那似曾相识的脚印从发现到遗失而痛哭时,读者也彻底走进了那片风尘——每一个脚印都是生命的印记,每一次遗失都是存在的拷问。

伴着秋韵漫溯,《三七荷叶茶》这部小说集,在秋色里愈加鲜活。每个人物的鲜活,每个场景的立体,每份情感的专注,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钦佩作者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布局、对结构框架的构建以及细腻的情思。每部小说各有亮点,构成了构建北疆文化长廊的一份完美答卷。文字中熟悉的地方口语,刻入骨血的戈壁大漠情怀,朴实地道的地域风情,鲜活灵动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无一不动人,无一不催泪。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阅读过程中,能读到本土作家书写熟悉地域的小说集,倍感亲切。这样的阅读体验更加清晰流畅。作为阿拉善本土作家,作者能在北疆文化主旋律中抒写浓情厚重的戈壁长情小说,填补了阿拉善文学小说创作的匮乏。

合上书,大漠沿湖、驼铃悠悠的画面依然盘旋。希望在文学世界,我们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