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沭河,是流淌在沂蒙大地上一条古老深沉的河流。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万物生灵,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爱恨情愁与希望。浪花里飞溅出的故事,如一首首飘在岁月里的老歌,拂拭拍打在鼓膜上,有时涓涓细语,有时奔腾呐喊。它执着跳动的脉搏,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世世代代人文情怀的见证。
沭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水经注》中曾记载:“沭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大弁山,东南流经县南。”在古代,沭河是注水入淮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齐鲁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沧海桑田弹指间,它既是商旅往来的枢纽,也常为兵戈交战的狼烟沙场。
沭河两岸,曾留下许多历史的印记。在临沭、莒县一带,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甚至更为久远的时光里,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劳作、生息。考古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沭河沿岸的农业、手工业就已相当发达。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齐鲁,虽未明确提及沭河,但他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或许,他口中的“石门”就是今临沭辖区的石门镇,也未可知。世人都知晓太白嗜酒,当年,他访酒兰陵,醉后乘兴泛舟畅游波澜壮阔的沭河,并歌以咏志、抒情、给粉丝小迷弟写留言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说到李白诗境中被酒浸泡过的石门,不禁让我想起自己50年前的童年。那会儿寄居在石门镇姥姥家,五、六岁左右。姥姥家的土房就建在镇子南边的河北沿儿上。陡坡下就是日夜流淌不息的河水。寒冬,一群穿着大腰棉裤的野孩子,在结冰的河面上撒丫子追着刺眼的阳光奔跑、打长溜。盛夏,每当我一个人拎着陶罐下坡到河里打水,总提心吊胆的害怕沙沙作响的芦苇荡里会钻出一个大马猴(狼),或者是伸出一只妖怪的巨手把我抓了去,于是就壮着胆拿水瓢猛舀几下,便提着罐子慌里慌张地往回跑。可一到晚上,姥姥为了镇压哄我睡觉,又偏偏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不知道我现在胆小如鼠的处世态度,是不是当年留下的心理阴影造成的后遗症。前些年,我去东海的李埝乡釆风,和文化站的陈达老师说到这事儿,他还专门驱车带我去石门旧地重游。可面对楼房林立的现代化街景和无声流转的河水,哪里还能寻得到当年的影子?!只好将沉默、慨叹和追忆抛给不息的水流。后来,陈达老师在他的一篇散文里,写到这段经历,把它打包称为“乡愁”。
再说明清时期,伴随粮盐贸易发展,沭河成为漕运的重要通道。在运河文化的影响下,沿岸的码头、集镇逐渐繁荣。商船载着粮食、布匹、瓷器,在沭河上穿梭,河岸边的酒肆、茶馆、货栈林立,人声鼎沸。然而,随着近代黄河频繁改道、运河淤塞,沭河的航运功能便逐渐递弱,但它依然被岁月裹挟着默默流淌奔涌,在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同时,也从容收藏着曾经的荣耀和辉煌。
若从高空纵观沭河两岸的风景,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江南的秀美。在上游,它携蒙山连绵气势,沟壑起伏,河水湍急,穿过峡谷时,激起层层白浪。流经江苏后,中下游则是地势平缓的平原,河汊纵横,滩涂舒展。放慢了脚步的河水,自然生出万般水韵风情。波光潋滟的图画里,鸥鹭飞翔,舟船齐发,两岸蓬勃的芦苇荻蒲和农作物,四季扬花挂果,七彩的颜色就像丹青妙手肆意的泼墨。
春天里,沭河牵着杨柳依依,滋润桃花灼灼。岸边的农田里,耕作的机器轰鸣,农人弯腰施肥,白鹭卡通式的在田间踱步觅食,自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多雨的夏季,河水丰满的腰身暴涨,不安分的河面成了孩童嬉戏快乐的天堂。二狗叔下地笼、拉缠丝网,每一场雨过后,都会收获满筐的黄蟮、泥鳅和白银一样的鲢条鱼。大胆的黑蛋从歪脖子老柳树上扑通一声跳下去,惊飞一群野鸭贴着水面拍翅乱飞,荡起的一圈圈涟漪像水做的花。暮秋,两岸稻谷金黄,洁白的芦花荡漾。夕阳里,舞动的沭河穿金戴银,宛如一位款款踱步的贵妇,气场逼人。及至严冬,河水结冰,安静打坐,霜雾笼罩下的沭河,萧瑟静美,更像一位向春天默默赶路进发的智者。
沭河之美,不仅在于它四季更迭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蓬勃的灵动与生机。它就像一条神奇的玉带,萦绕穿梭在苏鲁南大地上,滋养着万物,也抚慰着两岸人们的心胸。
在世代人的记忆里,沭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滋润喂养了无数故事的河流。在它的两岸,流传着无数动人的传说与真实的历史。
在临沭夏庄一带,老人们常讲“沭河龙王”的故事。相传古时沭河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是一位名叫李二郎的年轻后生,不畏艰险潜入河底与龙王誓死搏斗,并最终降服水怪,致使河水驯服,风调雨顺。至今,当地许多村镇还保留着农历三月三祭祀祈福的习俗,并被文旅部门和许多有经济头脑的网红主播,做成文化味道浓郁的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
然而,就是今天这样一条温驯的沭河,在流经临沭大地之时却是一条不羁多难的河流。这里,曾是马陵古战场的外延。公元前341年,那场著名的齐魏孙庞大战即发生于这片广袤大地,至今庞涓仍抱恨羞眠亘卧于河畔的马陵山之麓。战争折戟沉沙,历史残阳如血,又有多少人知晓浩浩荡荡的沭河之水,收留了多少刀光剑影的揪心故事和生离死别。
悠悠的沭河,见证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足迹。明末清初,顾炎武曾游历山东,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和地理状况,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详细记载了沭河的水系与治理。但他的满腔爱民怜民之情,终因历史和制废的限流,而无法庇护解除沭河沿岸百姓的水患之苦。
也是在这里,红色的新中国诞生前夕,在这片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热土上,1939年朱村建立了党支部;1940年初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东渡沭河,打响了创建滨南根据地的第一枪;1941年,西山前村自卫保卫战,成为闻名全国的抗日模范村,让人们在心怀崇敬和感动敬畏的神圣时刻,留下了红色记忆!刚解放不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鲁苏两省111万民工就拉开了新中国改造河山的伟大序幕。导沭整沂,劈开了马陵山,令沭河之水东调入海,结束了危害鲁南苏北的历史。当你登上马陵诸峰俯瞰,阵阵松涛声里,依析还能听见当年百万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号子和人欢马叫的历史回音。
进入21世纪,临沭各界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开始大力整治沭河。为了提升良好的宜居生态,先后关闭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清理河道淤泥,种植生态林……经过多年的努力,沭河的水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河输漓江半山秀,江逊沭河七分幽,无边烟柳水天碧,春在琅琊沂州东”。一首诗,又如何道尽这条风光壮美生态之河的丰姿。这样一条底蕴深厚的历史长河,有着诗一样的情韵,画一样的风度,歌一样的魅力,舞一样的旋律。今天的沭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着希望的河流。沿岸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依水而建的现代化滨河公园,灯光璀璨,音乐喷泉吸引着无数游客。古老的沭河在展现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已不知不觉形成了集乡村振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重要形象支柱。
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清梦”是沭河漂洗过的历史记忆,是自然的馈赠,是散发着体温的人文故事,也是流向未来的不尽希望。沭水,这条古老的河流,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流淌,它见证沧桑,孕育新生。
如今的沭河,逶迤绵延数百里,一如蔓茎蔓叶的瓜秧,沿岸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就像它滋养孕育的“瓜”。吃瓜的群众里,妇人们临水洗衣浣纱,孩童们下河摸鱼捉虾,老人们柳荫下乘凉闲话桑麻……悠悠舒缓的沭河水,早已成了流淌在两岸居民烟火生活里祥和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