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温州大地上行走,无论在城区或是农村,也许你会发现,这座具有江南水乡特征的城市,到处可见一棵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其中大部分树龄都在150年以上。如果你沿着温瑞塘河航行,在河岸两旁,几乎每个村庄或路口,你会看到一株株昂首挺胸的大榕树,仿佛一个个无畏的战士,忠诚地守护着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生灵。
此刻,晚霞染红天空,夜幕即将降临。我坐在温州会昌湖畔新桥村的大榕树下。沐浴着夕阳金黄色的余晖,仰望着它那高大的树冠,聆听年逾古稀的老人给我讲述这棵榕树的故事。
这榕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温州市千年榕树王”、“浙江省最大的榕树打卡地”。它是温州古树中的佼佼者,它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为此,2005年政府部门拨款巨资,筑成沿河堤坝,修复大树根基,建成“古榕春晓公园”,有“思远楼”、“榕岚亭”及“榕舍”等景点。
这榕树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在天地之间撑开。它那粗壮的树干,大约需要10多人手拉手,才能团团抱住;它的枝叶层层叠叠,相互簇拥,遮蔽着炽热的阳光,在地面投下一片的绿荫;它的树皮像久经风霜的老人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刻上岁月的痕迹;最令人惊奇是它的树根,盘错交接,四处繁衍,不断向下生长,深深扎入泥土之中,像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绳索,粗壮而结实,彰显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萌发生出新的树干,形成“独木成林”的景观。
这榕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绿色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经常在这榕树下玩耍。有的攀树枝,有的捉迷藏,有的玩打仗,还有的缠着大人说故事,榕树底下可热闹呢,天黑了,我们才拖着疲惫的步伐,恋恋不舍地回家。
如今,眼前的这棵榕树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炎热的夏日,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树下谈天说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寒冷的冬天,男女老少聚集在树下晒太阳。每当黄昏,三五成群的行人,或散步,或嬉笑,或读书,或玩耍,在夕阳的光影,展现一幅幅灵动的画卷,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松鼠在枝干间穿梭嬉戏。这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家园,也是市民休憩、娱乐和健身的绝佳场所。
据树前的“千年古榕记”介绍,这榕树栽种与北宋年间,已逾千年。树高27米,胸径15米余,平均冠幅45.5米,美冠省内,名驰瓯越。1994年,温州市人民政府立碑,列为“榕树名木”,予以保护。古榕花坛上镌刻“塘河八景”浮雕。埠头泊满船只,河上舟楫往来,古榕古亭古屋,古色古香,尽显江南风韵。大榕树之品,美、德、用三者兼备,故能立于天地之间,繁衍不息,蕴含温州人之精神也。”
温州的地处浙江南部,境内大多是平原水网地带,因此,许多村庄都有一棵榕树,被老百姓视为“风水树”。这些榕树不仅是村民们纳凉消暑的地方、也是商量村里事务的场所。由于榕树根系发达,树姿雄伟,而且贴着水面生长,形成城市和乡村独特的景观。1985年7月10日,温州市“人大”通过决议,正式将榕树命名为“市树”。
温州的榕树不仅数量多,而且各有特色,各有故事,具有文化底蕴。龙湾区状元街道的西台村有两棵榕树隔河而立,人称“夫妻树”。河东的“夫”,树龄达130年,树高9米,河西的“妻”树龄相同,树高8.5米,它们遥遥相望,伸出的树枝最终汇在了一起,就像一对相依的情侣,在当地村民的呵护下,“夫
妻树至今长势良好。
龙湾区状元街道“庄济庙”内的“包松榕”,也是名闻遐迩的奇观。据说,这棵榕树已有150年历史,至今高大挺拔,根深叶茂。民间传说,不知何年何月,在树上筑巢安家的飞鸟衔来一棵松树的苗,掉落在榕树旁边。后来竟然长成松树,被榕树团团围住,人称“包松榕”。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棵树相偎相依,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无独有偶。温州著名的江心屿的谢公亭旁边,也有一棵连理树,名为“樟抱榕”。其中榕树已有1300余年树龄,樟树也有500年历史,两棵树粗壮的根系紧紧抱在一起,扎根于岩石之上,常年枝叶葱绿,苍劲蓬勃,树身平伸至江面约20多米。从东北方望去,形如老龙饮水,人称“摇摇欲试身,投入江中去”。据说,明代名臣顾锡味住在江心寺期间,遭人暗杀,其子由于藏匿在“樟抱榕”之中,幸免遇难,故称其 “救命树”。因为明代的高机和吴三春在这里演绎一段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又称为“爱情树”。
江心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山,曲径通幽,绿意盎然,山顶两座古塔巍然屹立,像两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岛上的一草一木。令人称奇的是,东塔顶上虽无寸土,竟然生长着一棵榕树,它扎根于岩壁之中,沐浴着百年风雨,如今仍然枝繁叶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南塘街是温州市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4棵树龄在150年以上的古榕树,矗立在北入口的茶院寺大榕树,被誉为“城市盆景”,汇集着许多以“榕树”为主题的景观。榕荫广场、榕荫渡口、榕荫小桥、榕荫亭榭等等,各有特色,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既是城市的记忆,又是文化的传承,既见证了温州人的生活变迁,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
榕树是温州的乡土树种。据林业部门统计,在下属的12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全市100年以上树龄的榕树超过1000株。
没有桃李的鲜艳,也没有松柏的威严,千百年来,榕树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采,成为大自然生动的诗篇,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寄托,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诵的题材。
自唐代以来,榕树逐渐在诗词歌赋中出现,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写道:“宦情羁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当时,诗人处于人生低谷,虽然是春天,但在他的眼里,百花凋零,榕叶飘落,到处是一片凄凉而惨淡的景象。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温州知州杨蟠有一首《翠幄轩》诗:“海榕树倒出,皮斡亦轮囷。或问寿几许,千年为一春。”诗中说。海边的榕树被大风吹倒,树皮干枯,盘结粗壮,有人问它活了多少年,回答说,一千年才算一个春天。据《孤屿志》记载,翠幄轩为宋高宗驾临温州时的暂住之处。可见,温州的古榕早在宋代就已经是一大奇观。
到了南宋诗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薛季宣有《大榕赋》传世。他在文中写道:“承天之施,得生于地,不假乎人,不离乎类。不以直节为高,不以孤生为异,凌寒而不改其操,连理而不称其瑞……”。他将榕树与“德义”联系起来,认为它具有“德义兼备”,的风格。
清代诗人方鼎锐乘坐夜航船,从温州城区经温瑞塘河到瑞安(章安)时,被沿途“夹岸榕阴”的景色所陶醉,写下一首题为《航船》的诗:“河乡流水漾睛澜,夹岸榕阴拥翠峦。夜半航船酣客梦,五更斜月到章安。”
晚清时期,温州诗人曾元琳在《菰溪道中》一诗写道:“榕树荫中松鼠过,枣花香里竹鸡啼”,诗句通过树荫、松鼠、枣花、竹鸡等意象描绘,生动呈现了乡村环境的静谧与榕树生机勃勃的形象,展现了其对地方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文学魅力。
当代温籍散文家林斤澜在散文《榕》中写道:“枝叶盖着河,河上的桥,过街,盖住周围的店面……大树底下好乘凉,也好做市、做阵、做会、做热闹,大树底下成了活动中心。”
一棵榕树,一方故土,这是温州人的乡愁情思,展现温州人的性格特征。无论走到那里,都能落地生根,无论条件好坏,都能茁壮成长,世界各地都有温州人的身影。
榕树的风采,不仅在于它挺拔的形象和美好的外观,更在于它的坚韧、包容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大自然赋予温州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勇敢前行的力量源泉。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无数世代的记忆与情感,它象征着温州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写于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