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6/22
分享

心灵与异域文化的深度对话 ——读张绍光先生散文集《美丽并不遥远》

滕新锐

刚拿到张绍光先生的《美丽并不遥远》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散文集,充斥着浮光掠影的景点打卡和千篇一律的赞美词藻,或是居高临下的异域猎奇。然而,当我跟随张先生的笔触,从剑桥的诗韵书香漫步到温莎古堡的斑驳城墙,从巴斯小城的圆面包滋味沉浸到凡尔赛宫的奢靡回响。我逐渐意识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见闻录,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观看”的审美实践,一次穿越地理与历史的精神朝圣。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跨越30多个国家的心灵与异域文化的深度对话。

在我眼里,张先生的旅行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考究”性。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征服式旅游”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将旅行异化为一种占有行为——用相机掠夺风景,用朋友圈扩散足迹,用匆匆一瞥代替内心感受。而张绍光却以近乎人类学家的耐心,选择将自己置身于观察者的位置,让世界主动向他展现其中的奥秘。无论是剑桥的徐志摩诗句,还是温莎古堡中朱自清的文字与爱德华八世的故事,他都以一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与异域文化进行平等对话。

《美丽并不遥远》全书56篇散文,构成了一幅精妙的世界文明拼图,敏锐地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文化“差异”,打破了旅行文学中常见的东方主义视角。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在埃及开罗,他走进撒哈拉沙漠,拜访居住在棚屋中的阿拉伯人;在泰国芭提雅,他采访一位稍懂华语的“红艺人”,了解他们的悲惨生活;在越南胡志明市,他与越南导游姑娘的交谈,询问学汉语的初衷及生活状况。在以色列,他走近修补鞋子的老鞋匠,感受到他对中国人的深厚感情。在印度章西,他和一位会说中文的女教师交流,了解印度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生活。这些细腻的描绘,让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遥远的国度,感受到了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人文气息。

他也聆听着每个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将史料和现实感受熔于一炉。张绍光的散文大多从一件小事、一处景观、一个细节、一点感触入手,赋予它们以内在意义与诗情画意。当他于晨风暮雨中穿行于异国他乡的城市和乡村,被美丽神奇的名胜古迹、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所吸引,还能将这一切融入他的文字之中,让读者仿佛进入历史文化的长廊,增长知识。除了文字的魅力,书中近300来幅摄影作品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文字的延伸。看着这些照片,读着精彩的文字,我仿佛置身其中,触摸到了历史的痕迹。

此外,张先生还提到了他在海外旅行中的另一大收获——聆听温州人在国外的创业故事。这些实干家、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业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外华人的艰辛与奋斗,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张先生对美丽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热爱。他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为我们示范了如何放下偏见、保持好奇,在细节中发现美丽,在异质中寻找共鸣。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与文化的深度漫游。这人世间,还有许多美丽存在,古老的街道、优雅的建筑、迷人的景致……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情。而张先生用他的文字,带我走进了这些美丽之中,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广阔和多元。愿我们都能像他一样,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让美丽并不遥远。

                   (首发《温州晚报》2025年6月21日第7版“文化温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