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6/28
分享

诗意盎然 独具韵味——读张绍光散文随感

说起张绍光先生,我跟他有过三次相遇,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第一次是去年11月3日下午。我受邀参加永嘉读书学会顾问余哲春主编的《妙语回春》新书品读会,有幸和张先生一同踏上“大嶂山”之行。这场相遇是美好的开端。次日中午,我在朋友圈里分享一篇随笔,意外得到张先生的关注。他热情地与我联系,并给我寄来《美丽并不遥远》、《秋窗流萤》、《人生风景》等个人著作。当我收到包裹时,我被他的细致深深打动,每本书都裹着柔软的气袋,生怕邮寄过程中有丝毫磕碰。这份对作品的珍视,恰似他笔下流淌的诗意,处处彰显一位散文作家的儒雅风范。

第二次相见是在去年12月8日。在我们永嘉读书学会的年会上,张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他认真地聆听学会领导及每一位来宾的发言,不时地还拿起笔在本子上记录着。

第三次见面是今年1月19日上午,我与四位同事应张先生的邀请,共赴大若岩“云岚居”做客。这是楠溪江边一个精致的住宅小区。走进张先生的家门,就看到一个偌大的书房,5个大书架整齐地摆满书籍。客厅中间有一张长桌,除了电脑、书籍、文具外,横陈几本他自己喜爱的书,可以随意翻读。我随便翻阅几本书。看到一本《唐诗三百首》、两册《古文观止》上都写满了点评;那几册《古代汉语》几乎被翻烂了,还有一套线装本的《清文评注读本》,原来没有标点,他用笔杆蘸着红色印泥,为文章断句,致使书上盖满红红的圆圈。尽管书桌上有一些凌乱,但乱而有序,七分整齐中带着三分随便,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

我们在阳台上围着小圆桌交谈,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感觉特别温暖。张先生介绍说,他是2021年4月入住“云岚居”的,常常在温州市区与乡村往返。初闻此事,我颇感不解和好奇,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情有独钟、充满激情?不久答案渐渐清晰。

原来,张先生喜欢农村生活,住在这里。他能够经常在附近村庄里走走。或坐在大榕树下,或走进老人亭里,和那些遇见的男女老少交谈,观察市井风俗,记录轶事趣闻,聆听乡音方言,了解农村变化。他说,农民们性格耿直而朴实,有的纯真善良,有的幽默风趣,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他们的喜怒哀乐里,寻找写作的题材。在他住在“云岚居”的3年多时间里,创作了50多篇散文,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并出版了他的第7本著作,书名就是《云岚居随想》。我终于明白,“云岚居”的宁静与美好,皆是他灵感的来源,也是他创作的最佳处所。

从书里到书外,我们几个人言谈甚欢。张先生那份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在他的作品里,不仅看到他笔下所描绘的美景,而且看到了农村的深刻变化,感受到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在一次次的相遇与交流中,我逐渐走进张先生的文学世界。尤其是品读他的散文集《云岚居随想》,觉得全书诗意盎然,独具韵味。而最令我沉醉其中的,当属这本书第四辑《乡恋》中的《爱上这片土地》和《栀子花开》这两篇佳作。

在《爱上这片土地》里,张先生以历史为笔,以情感为墨,将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千年文脉、山水风情、村庄特色娓娓道来。他写永嘉这片土地,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写起,引诗入文,寥寥数语,便让春日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看到嫩绿的春草在池塘边悄然生长,柳枝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唱。他借孟浩然“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千年叩问,意味深长。还引用苏轼的诗句:“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这一系列的描写,像一条条红线,串联起古代文人墨客对永嘉这片土地的赞美、期待和向往,读来回味无穷。

张先生不仅擅长从历史文脉中产生灵感,也擅长于捕捉生活中平凡场景的诗意。他在文章中紧扣主题,还重点描写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芙蓉、苍坡、东炉、碧莲等独具特色的村庄。比如描写“网红打卡点”东炉村,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风光描写,而是赋予生命时光的温度:

“每逢秋天,我来到鹤盛东炉村,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柿子的果香。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体验乡村旅游......”这画面,不仅展现了秋日丰收的美景,也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饱满的柿子,是这片土地对勤劳人民的馈赠,也是当地人改善生活的智慧结晶。同时,看似寻常的场景,在张先生笔下,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乡野的温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机。

再看《栀子花开》。张先生巧妙引用了众多古代诗人关于栀子花的诗句,为文章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引用唐代诗人王建的“闲看中庭栀子花”,展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韩愈的“芭蕉叶大栀子肥”,生动描绘了栀子花的饱满形态。还有杜甫的“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从多个角度对栀子花的外观、作用、价值和品德给予极高的评价。文中还引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这一“净”一“寒”,将栀子花超凡脱俗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先生的文字之美,不仅在于引用古诗佳句,更是将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其中。他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个场景:

“在读小学一次期末考试前,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老师,拿着一束盛开的栀子花来到教室,她在花瓶里插上几枝,把剩余的栀子花分给需要的同学,来到我的座位前,送我一朵,放在我的鼻尖下,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香气扑鼻,感觉很享受,精神为之一振,心情也平静了许多,她笑了,不知怎的,这次考试,我考得特别好。”接着,他写道:“从此,我对栀子花产生了好感,在我心目中,栀子花就是美好的象征。”直到文章结尾,他仍写道:“想起这位女老师,还是像栀子花一样美丽动人。”在他的笔下,栀子花不再只是一朵普通的花,而是成为情感与记忆的寄托,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回想和张先生的每一次相遇,都给予我鼓励和指导,这是我文学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保持着那份高昂的精气神,让身为晚辈的我都由衷赞叹,也激励着我以积极的态度去创造生活,追逐文学梦想。

         (首发《人约黄昏》公众号2025年3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