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7/03
分享

诗从肺腑出

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意思是诗歌必定要从心底流出,只有内心流露的诗才能感动读者。苏轼用这浅显明白的诗句称赞孟郊的诗富有真情实感。

孟郊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他的诗不论反映社会生活,还是描绘自然景物,都表达了一种真诚而执着的感情。描写游子思归的《游子吟》,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此外,《归信吟》、《游子》等类似题材的诗也写得十分精彩,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如《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诗人将眼泪伴着墨水挥就的书信寄给万里之外的亲人,似乎自己的魂魄也带走,剩下的仅是孑然一身。诗句不用典故,也不用比兴,以质朴的语言,真切地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感染力很强。

再如《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自古以来,描写“闻砧”题材的诗作不少,这是由于凄楚而哀怨的砧声,牵动着游子思乡的离愁。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一声声,一阵阵,从远而近,从近到远,萦绕于游子的耳边,他们不禁热泪盈眶,彻底难眠。这首诗用对比手法开篇,说“杜鹃”、“断猿”的鸣声虽然令人断肠,但砧声比之更悲凉。通过对比、衬托,写出自己“闻砧”的感受。后四句多层次、多侧面地具体描写砧声。它使多少游子愁白了头,又萌发了多少思妇盼望亲人归来的思绪!

以上例举的孟郊诗作之所以真挚动人,其根本原因是说真话,抒真情,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都是内心感情的迸发。

翻开唐人诗集,从肺腑流出的诗比比皆是。岑参的《逢入京使》也是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犹如一泓晶莹透亮的泉水,沁人心脾:“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奔赴边塞途中,与将要入京的使者相逢。此时此刻,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无奈骑在马上,没有纸,也没有笔,只好托这位使者给家人捎个“平安”的口信。沈德潜评论说:“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①

高适的《除夜作》也是情意真挚的佳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期又一年。”这首诗抒发除夕的感受。除夕,照理说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诗人此刻正远离家人,独在异乡,面对着“旅馆寒灯,”孤寂凄凉之意油然而生。诗的后两句说,故乡的亲人此时正在想念千里之外的我,不知不觉,新年已到来,自己的“霜鬓”上又添了白发!胡应麟评论这一对句说:“对结者须意尽。……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②这里所谓的“意尽”指诗意的完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指语言的精炼。

古代诗人们对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不可违心而作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情深而不诡”作为文学作品的第一条基本原则③。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④意谓诗歌要打动人心,首先要有真挚的感情。他还用“根情,苗言,华声,实义”⑤的比喻,形象地阐明“情”在诗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感情好比树的根,语言好比树的叶,声律好比树的花朵,“比兴”等六义则是树的果实。没有根,树就不能成活;没有感情,诗也失去了生命。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⑥他认为,诗应该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决不能“违心”而作。况周颐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⑦

的确,凡是优秀的诗作,尽管它们的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情真景真”则是共同的特征。

李白写诗,豪放不羁,纵横驰骋。或兴会淋漓,或嬉笑怒骂,篇篇都用火一般的激情去感染读者。试看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写自己在五松山下荀媪家投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这里的“景”是山村月夜的实景,“情”是诗人内心的真情,不事雕琢而韵昧深长。诗的最后两句借用韩信受恩于漂母的典故,表达自己受到荀媪热情款待后的惭愧心情。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⑧,又能“一醉累月轻王侯”⑨,对那些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荀媪这位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这般恭敬而真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年代。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在诗歌中。他的诗体现了高度的人民性,闪烁着现实主义的艺术光辉,《春望》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公元七五七年三月,杜甫潜居在被安史叛军攻占的长安。面对明媚的春光,诗人不由触景生情。诗的开头两句写国家破残,但山河依旧;春到人间,满城草木,仍是一片葱茏。三、四句感叹时局动荡,春花也似乎伴人落泪;怅恨与家人离别,鸟儿也好象与人一样感到心惊。五、六句写烽火四起,家书难得。最后两句写自己搔首徘徊,以致梳不成髻,别不成簪。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⑩在杜诗中,反映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篇章很多。如《三吏》、《三别》、《兵车行》、《前后出塞》等等,不仅从各个角度表达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呻吟,而且愤慨地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⑾、“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⑿,这些诗句无不饱蘸着诗人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烟是从火中冒出的,泉是从地下涌出的。诗的感情与诗人的生活体验、思想境界密不可分。杜甫如果不经过颠沛流离的生涯,广泛接触劳动人民,也就不能写出如此“浑涵汪茫,千汇万状”⒀的诗篇,也就不能获得“诗史”的美称。

当代诗人郭沫若说过:“诗的生成,如象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参以丝毫的矫揉造作。⒁这是他创作的经验之谈,也是对诗的真谛的精辟论述。情真方能诗感人,从历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不是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吗?”矫揉造作“的诗篇,即使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也掩饰不住其虚假浮浅的真面目,受到人们的唾弃,只有从肺腑里涌出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才是好诗。

【注释】

⑴《唐诗别裁集》,上海古藉出版社,1979年版,卷十九,644页。

⑵见《诗薮》。上海古藉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内编卷六,111页。

⑶《文心雕龙.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第一版,上册,23页。

⑷见白居易《与元九书》。

⑸同上。

⑹见叶燮《原诗》(外篇上),引自《清诗话》,上海古藉出版社,1963年版,下册,597页。

⑺见《 蕙风词话》卷三,转引自《古人论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47页。

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⑼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⑾杜甫:《驱竖子摘苍耳》。

⑿杜甫:《岁晏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