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石壁,是刻满钎痕的丰碑。渠水奔涌,不舍昼夜,像一种倔强的低语,在嶙峋的山石间回响。十年前那个秋日,当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的印章第一次郑重落下,指间微凉的触感,便如一道无形的契约,将我的血脉与这条“精神天河”紧紧相连。十年光阴,恰似渠水穿山,无声浸润着初心,又激荡着使命的潮涌。一个信念,在心底愈发坚定如磐——那红旗渠的精魂,必将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犹记那声音如黄钟大吕,响彻太行:“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 领袖的殷殷嘱托,是穿透迷雾的灯塔。联合会初立,我便将“聚天下英才而传之”奉为圭臬。十年回望,渠畔汇聚的星光何其灿烂——六十余位心怀家国的智者顾问,百余位赤诚如火的友好使者。他们岂止是名录上冰冷的符号?分明是一本本行走的、带着体温的“精神教材”!在异国他乡的讲坛,他们以林州的故事,讲述着这片土地最深沉的中国奋斗;重走井冈山的蜿蜒小路,他们将红旗渠的清流,与那燎原的革命星火熔铸一体;在招商引智的喧嚣场中,竟有十余家国家级协会,为这无形的精神魅力驻足太行山下。我深深懂得,精神的江河何以奔流不息?唯有敞开胸襟,广纳百川。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合作的达成,都像是将领袖那穿透时空的论断——“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化作了人间点点星火,在实践的沃土上悄然燎原。
精神的传承,岂能固步自封?它需要与时俱进的航道,如同渠水寻找新的入海口。十年深耕,“走出去,引进来”便是我们手中的开山利斧。两届“红旗渠精神高峰论坛”,百位智者的思想在这里激荡如潮,百名企业家的热血为之共振,百余家媒体的镜头,将太行山不屈的强音播撒四方。最难忘那个镜头聚焦的时刻——2017年,央视《记录中国》的探寻,荧幕内外,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奔涌。这何止是一次报道?它是我们凿开嶙峋石壁,与诸多“国字号”单位达成战略合作的重要里程碑。组织队伍重走延安、井冈山、遵义,让精神的根脉在更深厚的红色沃土里深植;推动《筑梦的力量》一书付梓,将百年激荡的精神谱系铸成时代的教科书;当我在《发现之美》的柔光里,讲述红旗渠精神的深刻肌理,推介“中国字都”安阳的厚重,肩头顿感千钧之重。精神的活水啊,唯有彻底汇入时代奔涌的大潮,方能真正滋养万千干渴的心田——这,不正是领袖期许的传承之道么?
红旗渠的每一滴水,都印证着一个真理:它是“干出来、拼出来、拿命换来的”!十年践行,我们始终笃信:精神的最高价值,必在泥土里扎根,在造福于民中结果。当疫情如寒流席卷,我们携同爱心伙伴,将饱含敬意的物资送到“白衣战士”手中,那奉献的微光,曾在“学习强国”的平台上无声闪烁;当罕见的暴雨如注,猛烈捶打着林州大地,我们第一时间发出呐喊,内引外联,募集起十八万余元的款物,与焦灼的乡亲们共担风雨;为了点燃乡村沉寂的星火,我们四方奔走,促成了三十余万元科普读本的捐赠,知识之窗在孩子们眼前豁然洞开。瑞金、安阳、哈尔滨……三十八封感谢信静静躺在柜中,纸张沉甸甸的,如同岁月本身的分量。它们低语着,它们证明着:这绝非功勋簿上的冰冷记录,而是精神温度最真切的刻度——那源于红旗渠的大爱,早已挣脱地域的藩篱,升华为一种无疆的信仰。
十年回望,满柜的荣誉证书与锦旗,在光影里静默。它们是集体奋斗凝结的勋章,更是催人奋进的嘹亮号角!殷殷嘱托重千钧,踔厉奋发正当时。站在又一个十年的起点,我仿佛再次听见那渠水奔流的声音。我将继续以渠为砚,饱蘸岁月的浓墨;以山为纸,铺展未来的长卷;以心为笔,饱含深情地书写。与万千同路人一道,我们举着这盏思想的明灯,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的壮阔征途上奋力奔跑。让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乐章,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交响——这,便是我们对红旗渠、对这个伟大时代,最深沉、最炽热的告白。
渠水长流,不舍昼夜;精神如炬,光耀山河。十年凿痕深深浅浅,只为见证这条源于信仰的河流,更加浩荡奔涌,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