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沉默地立着,像一部摊开的厚重史册,页页刻满风霜与倔强。林州大地,一条清渠蜿蜒奔涌,水声淙淙,日夜不息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血肉、信念与石头的传奇。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的名字与这条渠紧紧相连——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那面“难而不惧,富而不惑”的旗帜,已悄然化入他们日常行走的笃定,眉宇间的温情。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自信,如这渠水一般,深沉、绵长,无声地浸润着心田里不灭的热望。
回溯时光,记忆的底片是干涸的焦渴。曾几何时,“水贵如油”的叹息,沉重得压弯了这片土地的脊梁。然而,如何能忘?忘不了那山脊上吱呀作响、负重前行的独轮小推车;忘不了绝壁之上,钢钎与顽石碰撞迸溅的点点星火!先辈们以血肉凡胎,硬生生撼动了巍巍太行的筋骨。是“自力更生”的执拗,在寸草难生的贫瘠里,掘出了生命的绿意;是“艰苦创业”的孤勇,于万仞绝壁的绝境中,淬炼出灼灼的光华。他们不甘沉沦,硬是将滚烫的汗水与赤诚的热血,化作劈开混沌、重排山河的惊雷!太行儿女的脊梁,硬过千仞石壁,何曾向命运低过头?这撼天动地的壮举,早已深植为心田的根,是滋养精神长河奔涌不息的源头活水。
这份沉淀在骨血里的自信,流淌在今日林州的脉搏中,也沉淀在我们肩头,化作一种沉静的力量,催生着不息的创造。我们深知,荣光需珍惜,而担当,更需以双肩稳稳扛起。
于是,我们尝试聚光成炬。心中默念那份嘱托,甘愿做一道桥梁,“聚天下英才而传之”。渠畔,渐渐汇聚起数十位心系桑梓的顾问,百余名怀揣赤诚的使者。他们,像一本本行走的“精神读本”:在国际的聚光灯下,娓娓讲述林州的故事;在肃穆的红色圣地,用心熔铸精神的脉络;在汇聚智慧的招商引智之地,悄然绽放独特的魅力,引得十数家国家级协会为之驻足。每一次思想的悄然碰撞,每一次合作的温暖握手,都仿佛将“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的种子,轻轻播撒向更广袤的土地,静待星火燎原。
于是,我们学着开渠引源。以“走出去,引进来”为无形的犁铧,深耕着时代的土壤。两届精神高峰论坛,智慧的交锋如百川激荡,企业家的共鸣似群山回响,百余家媒体将太行的强音传向远方。从央视《记录中国》镜头里深情的凝视,到与“国字号”机构坚实有力的携手;从重走延安、井冈山、遵义的朝圣路上汲取养分,到《筑梦的力量》凝结为时代的教科书;再到荧屏光影间对精神的传颂、对“中国字都”安阳的深情推介……我们不懈地开凿着沟通的壁垒,引那精神的活水,汩汩汇入时代的洪流,去悄然滋养万千干渴的心田。
我们笃信,精神的至高价值,终将归于泥土,归于众生。疫情肆虐的危难时刻,我们星夜兼程,将紧缺的物资送达“白衣战士”冰凉的手中,让微光在暗夜里闪耀;暴雨如注袭城的关头,我们奔走呼号,内引外联,将凝聚的暖意送达风雨飘摇的乡亲身旁,同担风雨;心系懵懂的明日,我们促成科普读本的捐赠,为乡村孩童稚嫩的手,推开一扇扇通往知识星空的窗棂。案头静静躺着的,那数十封来自瑞金、安阳、哈尔滨等地的素笺,无声地诉说着精神的温度与力量——红旗渠的大爱,早已超越了地域的藩篱,升腾为一种无疆的信仰,弥漫在天地之间。
站在新的起点上,“林州自信”恰如渠水丰沛,奔涌不息。我们团结如磐石,扎根大地;奉献如烛火,燃烧自己,愿以点滴微光,汇聚成照亮家园的星河;我们同舟共济,自强如搏击长空的山鹰,誓以笃实的步履,在岁月长卷上书写崭新的篇章。深爱脚下这片温热的土地,眷恋着这里的层峦叠翠、碧水长流。我们愿倾尽心力守护,轻轻擦拭,让生态的画卷与精神的光芒,在太行的臂弯里交相辉映,生生不息。
我们是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人。
红旗渠精神,早已如血液般,在我们的生命里奔涌流淌。它是骨子里的硬气,是干事创业时心底的底气,更是面向苍茫未来时,眉宇间飞扬的豪气。我们将继续高擎这精神的灯盏,在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魂的漫漫长路上,奋力前行。让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浑乐章,更加悠扬,更加坚定地,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波澜壮阔的交响之中。
渠水长流,昼夜不舍,仿佛时光的低语;精神永续,代代相传,如同大地的脉动。林州自信,就在这沉默的山与奔涌的渠永恒的守望间,在这清澈水流的低吟浅唱里,无声无息,却又无比明亮地,映照着万里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