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乡村
张晓宇是从乡村走出去的孩子。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会拖着比他人还高的锄头和爷爷一起去田里翻土,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是帮倒忙。晓宇小小的脑袋见识到了他生活的这片土地所具有的魔力,播下种子,它可以长出油菜、卷心菜和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蔬菜,种上秧苗它可以长出棉花、水稻和其它经济作物。晓宇一直认为,眼前的这片沃土,是他最大的宝藏。
后来张晓宇上了学,先是村里的小学,再是镇上的中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中。因为村里的人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大家都认为晓宇是块读书的料,是可以走出农村走向大城市的。记得晓宇中学时要骑自行车去上学,有时可以搭邻居刘伯伯的拖拉机。晓宇最喜欢坐在车斗里,望着眼前流动的田野,它们总是有着不同的颜色,各种颜色在视野里交织,仿佛是生命的放映。
大家都说张家有福气,后人可以不在这村里种田了,可以住进大城市享福。张晓宇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为什么要去大城市,因为村里的田土越来越没有希望,作物卖不起价,农民手里都没有几个钱。只要靠读书去了大城市,就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拿着可观的薪水,这可比在村里种田强多了。就连邻居家的小孩,都知道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回家种田,被人看不起。
那天张晓宇是被爷爷叫醒的。
“宇儿,你的大学通知书到村口了,要本人拿才行,快点起来!”张嗲一个电话打醒了还在睡觉的张晓宇。
原来,张嗲正在村口杂铺里打牌,一辆中国邮政的车上下来了一个快递员,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方言问张晓宇是不是住这个村。牌桌上的人听说有人找张晓宇,都望向正在胡牌的张嗲。
“啥?找我们家宇儿的!”张嗲起身上前,“哦,是大学通知书到了啊,我是他爷爷。”
快递员说:“看来是这里了,那要他本人凭身份证来取快递吧!”张嗲嘴角上扬,马上拿起手机打给晓宇。
张晓宇穿着拖鞋跑到了杂货铺。这时整个村口围起了数十人,看着晓宇拿通知书,快递员确认再三之后,从包里拿出一份红色快件,递给了晓宇。
“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恭喜啊!”快递员笑着说。
“啥?我家宇儿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张嗲的眉毛翘得很高,大声叫道。
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很多小孩子们用天真的小眼晴望着身边的大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反应。
“啧啧啧,湖南农大是一本咧!好不容易的哟!”一旁的杂货铺老板笑着对晓宇说。晓宇拿着通知书,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只好笑着对大家说谢谢。
张嗲以一种很敏捷的速度在铺子里买了一挂鞭和一包烟,小跑到了公路上,以一种极为夸张的力度甩开鞭炮,掏出打火机就点。张嗲似乎比晓宇还高兴,在鞭炮声里和村民递烟,谈笑,一直重复着那句“是湖南农大咧,是个一本大学。”
晓宇站在人群中间,耳边隐约听见了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妈妈,为什么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这么热闹呀?”
“因为这样就可以走出这个村子,去大城市里学习工作啦!这样就可以不用种田过上好日子啦!”
晓宇转头在人群中寻找,却被张嗲一把手搂住。张嗲很久没这么高兴了,对晓说:“走,伢子,回去杀鸡去!”
晓宇被爷爷搂着往家里走。众人的欢笑声却越来越大——张嗲忘了拿牌桌上赢的钱走!
可是回到家的晓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兴。
因为这一张鲜红的通知书,意味着他将暂时离开这片生活了十多年的土地,去往一座未知的城市学习。而且,他一直觉得这种逃离农村的想法让他心里很不自在,如果村里人都涌向了大城市,那这些田怎么办?为什么在大城市可以挣钱而在村里不能?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当农民?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晓宇吃过午饭,发现爷爷收拾完饭桌后,正在仔细地洗手,而且又在自己的衣服上揩了好久。他正在仔细端详这份通知书,犹如教徒一般虔诚。显然,这样一份通知书,在这个村里,可能很多年才有一份,而这一份,不仅是属于张晓宇的,也是属于张家人的。
很快,张晓宇作为本科新生进入湖南农大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他们一起参观农大思源馆,一起在教学楼上课,一起去试验田里种水稻。晓宇尽量准确学习农业课程,为的是以后自己能在作物培育与生产上有所作为,甚至在床上他仍会想起袁隆平院士在湖南农大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源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光是书本知识不够,还要实践,要在农田里做试验,免得成一个书呆子......”。
当时就在台下的晓宇不敢相信,这位教科书里的伟人真的就站在离自己不到十米的台上做讲话。即使那天阳光毒辣,但晓宇听得格外认真,因为他发现,自己的未来是属于乡村的。
“同学们,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未来赋予你们强农兴农的责任,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辜负时代的担当!”
台下掌声不断,晓宇已是热血沸腾。张晓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找到了改变乡村现状的方法。最好的未来不一定在城市,也可以在乡村,美好生活终究要靠自己创造,很久以前,晓宇就在思考,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逃离这故乡吗?是为了拿工资吗?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吗?但在这次开学典礼后,晓宇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毕业后,晓宇的同学们有的忙着考研,有的已找到高薪工作,而晓宇却心满意足地收拾行李,又回到了乡村。
晓字回家后对自己村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情况进行祥细调查,发现自己村的农业生产,确实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农户种了几十亩西瓜,可到了上市季节,西瓜却不见卖相;有的农户种了几种蔬菜,可是害虫始终影响产量,施农药都不见好转;还有的农户索性把耕地挖成了池塘,围上围栏养起了小龙虾……而且大家都看得出来,种出来卖出去的东西价格并不理想。想到辛苦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结果,不少农民脸上写满了辛酸与无奈。
晓宇由此更加坚定要留在村里。
张嗲听说晓宇要回村里,气得半天没有说话,以为晓宇受了什么刺激,用手机联络其他亲戚,对晓宇做思想工作。
“你小子出去读书读蠢了是吧?好不容易出去,回来干什么?”
“外面大城市什么工作没有啊,非得回来种地,想气死我!”
“啥?你想当我们村的第一书记!你这又是为啥啊?”
... ...
张嗲越来越不明白晓宇是怎么想的了,只好一个劲儿地跺脚。晓宇见一时解释不清,也就不解释了。不过,经过晓宇自己的努力,还真的成了自己村的第一书记。
“喂,喂喂,大家安静一下,我是张晓字,我是我们村新的村干部,下面,我想请各位听一下我的讲话…..."村里电线杆上很久没有用过的大喇叭里发出了晓宇的声音,“我是大家看着长大的,这次回来,就不打算走了,为的是,让大家都上好日子…..."
在田间地头干活儿的村民们,都陆续停下了手中的活儿,伸长了脖子仔细地听着。
“我从小到大,都一直喜欢我们村,我觉得,我们村是美丽的,是富有希望的。可是,大家都说要读书,要靠读书离开这村子,因为在村里赚不到钱,因为当农民被人看不起.....”晓宁的声音让很多村民都停下了脚步,他们都揣着饭碗坐在自家门前仔细地听着。
“我外出求学,是出去学技术,出去学本事了,现在毕业了,我想带领大家尝试一下,努力一下,看还是不是这个样子……请大家相信我,支持我的工作!有事就找我张晓宇,我给大家教技术,我给大家找销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日子会好过的,我们村,会变样的……”
“哟,到底是大学生啊!这肚子里有墨水的,说话就是不一样啊——”李二嫂在一群妇女里率先发言,“可这话说得好听,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小子,能让我们有什么改变啊?天上又不会下钱雨。”一旁的几个大妈也附和起来。
“啥?要教我们?我们学不会啊!这种地能有什么钱赚嘛,之前说种棉花可以赚钱,结果呢,我那么多棉花也没看到卖几个钱啊!”一旁的刘嗲也说道。
李二嫂又说:“是的咧!之前村口那王家,养的小龙虾全赔了,连本都保不住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刚刚讲的话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一段日子过去,晓宇发现了大家并不信认他,甚至有些排斥这个村干部。张晓宇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让大家信任他。
邻居马大姐家里只有夫妻俩人,门口的西瓜是她的主要经济来源,前几天上门收购西瓜的人说她的西瓜不甜只是个大,没有收购她的西瓜。这可急坏了马大姐,眼看马上要上市的西瓜没人要,似乎只能烂在地里了,这十多亩西瓜,可是她一家人的希望啊!
晓宇找到了马大姐,说:“马大姐,还在为西瓜的事儿闹心啊?”马大姐停下了锄头,说:“是啊,这瓜只是个大,不甜,没人要啊!”说着又用锄头把从土里挑出的石块抛往一边的田埂上。
“这瓜不甜我是真的没办法了啊,化肥都用了好多种,没想到只是长了个头!”马大姐无助地说。
晓宇没有接话,只是往瓜棚里看。马大姐看出了他的意思,指了指地上的瓜,说:“你看看还有救吗?”
晓宇看到了一边还没有用的化肥,只是弯腰摘了一个瓜。
晓宇没有说话。他用刀切了一圈西瓜,捧在手里观察颜色,又切下一片放进嘴里,仔细咀嚼。晓宇知道为什么瓜没人要了。他对马大姐说:“是有问题,不过还可以挽救,您放心吧,这瓜不会烂在地里的,您不是有那么多从土里翻出的石块吗?把它们铺放在西瓜的周围,会有效果的。”
“真的?大学生,你这铺石头能让西瓜变甜?”马大姐欣喜地问。
“是真的,这是项简单的技术,这样可以增加西瓜所处环境的昼夜温差,让糖份积累,也就是让瓜变甜。”晓宇自信地说。
“好,你可别骗我,我这么多瓜可就靠你这方法了!”马大姐已经在着手铺石块了,晓宇也没闲着,撸起袖子也扛着锄头上了,帮着马大姐干了一下午,终于把十多亩瓜都安置好了。
过了十天,收购的人又来了。在尝过瓜后,二话没说,拉着马大姐就说都要了。马大姐看着自己种的瓜被收购走,心里乐开了花,而且这次,还比预想中的多赚了一些。马大姐特意留了三个脸盆大的西瓜送到了张嗲家里,进门看到晓宇正在用电脑办公。
“宇儿啊,这可多亏你这法子了,瓜全被收走了!你可真行!”马大姐用刀切开了瓜,递给了晓宇。晓宇连忙放下工作和马大姐一起吃瓜,他说:“这不是我行,是这技术行!这是科学的力量!”晓宇和马大姐都觉得,这田里的瓜的确是甜了不少。
很快,张晓宇帮助马大姐挽回损失的事儿便在村里传开了,不少妇女问马大姐:“这是真的?全收购了?还赚了不少?”马大姐笑得很是灿烂说:“是的!这是晓宇想的办法,是科学的力量!”以前对晓宇不信任的大妈们顿时变了脸,都说要跟着晓宇学技术,以后得好好配合工作才行。
从此,村里各家各户都乐意让晓宇指导种植生产,晓宇上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起来。从养鱼养鸭到种粮种菜,晓宇用学过的方法和原理,让村里的不少农户都改善了生产状况。此外,晓宇还看准时机,带领村民们发展生态农业,采用多元的种植种类,利用先进可行的“生物防治+人为干预”护理方法,成功地解决了病虫害问题,大大提高了本村的人均收入。
两年以后,村里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的落后生方式。作物增产保收,再也不依赖于价格高昂的化肥。不少村民一家有多种经济作物可供利用,将种植风险分散,应对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此外,由于地处肥沃的洞庭平原,村里的土质十分适合菜蔬生长。晓宇特意去省里请专家来村里调研考察,在多轮讨论和认证后,村里落成了“湖南省绿色生态农业富硒种植示范基地”这让很多外来企业与村里建立了合作机制,保障了村里的农产品外销。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做起了电商,村子里各类菜蔬作物的销量稳中有升,旺季甚至供不应求。
晓宇高兴地问爷爷:“爷爷,这次我回来,没让别人看贬吧?”
张嗲嘴角上扬说:“没有,之前是误会了,是我家晓宇学到了知识,让大家上了好日子啦!”
随着村里的产量扩大和产品外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里人显然对大城市的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看法。马大姐正和几位妇女说笑。
“你说我们以前多落后啊,这晓宇回来才几年,村里的变化就这么大!”
“是啊,这村里路修好了,还有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购物中心。小子孩了们还有了图书室,这多好啊!”
“这在以前哪里敢想啊,都是晓宇带我们干出来的!还是要读书啊!”
“那是,我们现在在家,不就把大城市的钱给挣着了吗!”
... ...
远处,晓宇正站在村口,站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眺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这次,晓宇回到了乡村,回到了未来。
作者:罗嘉怿
身份证号:430623200506220179
电话:13762745385(2096837936@qq.com)
院校:内蒙古科技大学
专业:矿物加工工程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7号
邮寄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区快递代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