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沟通,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过程。人类沟通不仅通过语言来进行,而且大量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进行的,有时非语言沟通还可以起到语言沟通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在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的王熙凤面前,她连话都不会说了。屈指一算,她说话的时间远没有她等待的时间长。其实,她的耐心等待,就是一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我曾在《刘姥姥攻关》中写道:“就是凭着这份耐心,让凤姐在穷亲戚面前摆出了大家的派头,显现了凌人的威风,要足了总管家的脸面;也就是凭着这份耐心,刘姥姥‘过五关斩六将’似的,终于完成了攻关任务,从凤姐那里拿到了二十两银子。”
非语言沟通不仅是语言沟通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它比语言交流更常见,也更富有表达力。从刘姥姥与贾母的会晤,我们来看看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刘姥姥拿到那二十两银子,不仅全家度过了饥荒,而且还搞起了家庭种植业。当蔬菜瓜果喜获丰收时,她就带着枣子倭瓜野菜来孝敬贾府里的姑奶奶姑娘们。而此时的贾母,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儿,于是有了刘姥姥与贾母的会晤。
刘姥姥来到贾母房中,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得大家都笑了。贾母又笑道:“我才听风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刘姥姥本想送些瓜果野菜给吃够了山珍海味的姑娘们换换口味,并没有要见贾母的意思,贾母也只是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儿,并没想到会说得这样投机、这样有缘分。应该说,这两位老人的会晤是在欢快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她们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是令人神往的。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早已看出了贾母的欢喜,也忙留刘姥姥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由于这次的会晤和沟通,于是有了后来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和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可以说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统一。刘姥姥与贾母的会晤也不例外。关于刘姥姥的语言沟通,王昆仑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她初次见到贾母,立即想出一种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王昆仑先生是从语言沟通上来说的,我要说的是非语言沟通,如会晤时的“笑”、“贾母亦欠身问好”、“向众人道”和刘姥姥“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等非语言沟通,都在会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语言沟通所不能起到的。
这些非语言沟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复语言的作用。我敢说,通过这次会晤,刘姥姥与贾母是谁都忘不了谁了。在影视剧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贾母同意刘姥姥的说法时,会一边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一边向众人不住地点头。当贾母不同意刘姥姥的说法时,会一边说:“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一边不住地摇头。这点头和摇头,实际就是重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说是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二是替代语言的作用。在相互沟通中,有时一方保持沉默或是沉默寡言,但我们从他的面部表情上已经了解到他的意思了。有人估计,人的脸部能表现出约25万种不同的信息,还有人总结过这样一个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沟通=语调(占38%)+表情(占55%)+语言(占7%)。刘姥姥来到贾母房中,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王昆仑先生欣赏刘姥姥这句话,其实,在说这句话之前,我们已从刘姥姥的动作表情中,看到了她对贾母的敬重了。
三是辅助语言的作用。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刘姥姥在说“七十五”时,是边说边打着手语的。我想,刘姥姥在为螃蟹宴算账时:“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她也是一边说着,一边扳着指头的吧。当我们在表达特定思想内容时,特别是在表示数目或形状时,往往借助于非语言符号。最常见的莫过于划拳了,双方大声地喊七叫八,同时又各自地伸出指头。非语言符号是语言沟通的辅助工具,又称“伴随语言”,它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四是控制语言的作用。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贾母为何要向众人说这番话?是要控制语言,营造和谐的气氛。王昆仑先生惊叹刘姥姥“请老寿星安!”这一句说得巧妙而恰当,我以为这是刘姥姥“陪着笑,福了几福”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控制口头表达,以少胜多而说出的惊人之语。
许多人在读书时,往往能够注意到字里行间的含义,而在人际沟通中却常常忽略了非语言沟通的作用。2005年,我在北京做招商引资工作,有一次到密云去会见一位客商,为了取得会见成效,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会见时问些什么、说些什么、交谈哪些引资项目等等,我整整想了大半夜,但第二天会见时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现在想来,除了我的招商水平有限外,还有,就是忽略了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只准备问什么、说什么和谈什么,而没有准备怎样问、怎样说、怎样谈。有时候,当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怎样说”甚至比“说什么”显得更重要。怎样说一般可理解为如何修辞造句如何组织语言,但一定不可忽视非语言行为的配合和补充,要注意发挥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同样,在听别人意见时,不仅要注意对方说些什么,而且更应该注意他是怎样说的。是非常认真,还是敷衍了事;是镇定自若,还是心神不定等等。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