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鹏的头像

魏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杂谈
202504/03
分享

石秀问路

宋江攻打祝家庄时,听说祝家庄里路径甚杂,就派杨林和石秀前去问路。

杨林装神弄鬼,把自己打扮成解魔的法师,头戴一个破笠子,身穿一领旧法衣,手里擎着法环,闪入庄里。他旁若无人,也不管路径曲直,只拣大路走,左来右去,就走上了死路,被祝家庄给捉拿了。

石秀原曾卖柴,于是他就挑了一担柴进庄去卖。他在大路上边走边看,见前面有一村人家,数处酒店肉店。石秀挑着柴,便望酒店门前歇了。歇下不久,石秀就把祝家庄复杂的路径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来,这问路也是一门学问。石秀问路,问得有“礼”有“情”,还问出了好汉的“义气”。

石秀歇下后,找一个年老的人,唱个喏,拜揖道:“丈人,请问此间是何风俗……”石秀不仅对老人施礼,还情愿把这担柴送给爷爷。受到如此礼遇,老人诗兴大发,吟道:“好个祝家庄,尽是盘陀路:容易入得来,只是出不去。”老人这诗虽然如白开水一般,但石秀问路的“礼”数,就是放到今天,有些也是不可少的。有些年轻人向老年人问路,一张口就是“喂……”要不就是“老头儿……”老人一听这话就反感,明明知道你要问的路途,他也会听而不闻,甚至还会责怪你不懂“礼”。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南方就开始搞市场经济了,到南方问路,往往要掏咨询费。其实,人家石秀早就有市场经济意识了,他向老人说道:“小人情愿把这担柴相送爷爷,只指与小人出去的路罢。”

“五里不同规,十里不同俗。”石秀通过问老人当地的村规民俗,与老人拉家常、道短长,渐渐拉近了与老人的距离,产生了情感。那老人道:“我如何白要你的柴?我就买你的。你且入来,请你吃些酒饭。”

石秀拜谢了,挑着柴,跟那老人入到屋里。那老人筛下两碗白酒,盛一碗糕糜,叫石秀吃了。石秀再拜道:“爷爷,指教出去的路经。”那老人道:“你便从村里走去,只看有白杨树便可转湾。不问路道阔狭,但有白杨树的转湾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如有别的树木转湾也不是活路。若还走差了,左来右去,只走不出去。更兼死路里地下埋藏着竹签、铁蒺藜。若是走差了,踏着飞签,准定捉了。”若是无情,老人能向石秀说出这番言语吗?

石秀问明了祝家庄的路径后,接着又问:“爷爷高姓?”那老人道:“这村里姓祝的最多,惟有我复姓锺离,土居在此。”石秀道:“酒饭小人都够了,改日当厚报。”宋江打下祝家庄后,要把这祝家庄村坊洗荡了。石秀禀说起:“这锺离老人仁德之人,指路之力,救济大恩,也有此等善心良民在内,亦不可屈坏了这等好人。”

宋江听罢,叫石秀去寻那老人来。石秀去不多时,引着那个锺离老人来到庄上。宋江取一包金帛赏与老人,永为乡民:“不是你这个老人面上有恩,把你这个村坊尽数洗荡了,不留一家;因为你一家为善,以此饶了你这一境村坊人民。”石秀这时仍不忘指路的锺离老人,这种好汉义气,令人敬佩。

如今,外出打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出门问路更是司空见惯了。但我觉得,这问路中的“礼”、“情”、“义”仍不可缺少;不仅问路,我还认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处理好多问题都应有“礼”、 有“情”、 有“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