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写作方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在写作速度上有的求快有的求慢。中国有句俗语:“慢功出细活。”真正有成就的中国作家,大都是“十年磨一剑”的,在写作上特意求慢。比如老舍先生,就是“慢慢写”的代表。他故意选择较慢的写作工具、较慢的书写字体,逼迫自己“慢慢写”。假如给老舍配备一台电脑,我想,他也不会选择电脑写作的。
据舒立回忆,这“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才行。为了“图慢”,老爸特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繁蘸墨水才行,休想快写!另外在字体上家父选择了写魏碑体,这种字体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笔一划地写,字写得十分工整很难写得快。由于这样“慢慢”地写,使得老爸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堪称艺术品。抗战时期,为了慰问前方将士,社会上展开募捐拍卖,老爸的手稿还被当作“艺术藏品”拍卖过。
他每天写作的成绩并不显赫,只写一两千字,可别忘了这些字都是“慢慢写”得的,因此成功率几乎为100%,写多少字就得到多少字,一遍就行,无需修改。另外,别看老爸每天写得并不多,可架不住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日积月累,最终成为了一名“多产”作家。仅从1950年到他结束生命的1966年的这16年间,据不完全统计,老舍共写了15部剧本,两部长篇小说,约400万字的散文。凭借话剧《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话剧《茶馆》成了誉满全球的不朽之作,作者本人也成为一名驰名中外的大作家。
老舍先生自己说:“写文章要一句是一句,上下联贯,切不可错用一个字。每逢用一个字,你就要考虑它会起什么作用,人家会往哪里想。写文章的难处,就在这里。”如此深思熟虑,如此严肃真诚的创作态度,当然只能“慢慢写”了。
老舍先生的“慢慢写”,又让我想到了胡风先生关于“文字垃圾”的诗句。胡风先生被誉为是中国的别林斯基,他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不是诗,而是他的文艺理论。然而我认为他的一些诗句,不仅是他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同时也让我们认清了什么是“文字垃圾”。每当我想写诗作文时,我就会想起胡风和他的诗句:
在我们这个古国
已经积起了
多得不能再多的文字垃圾堆
一层一层地堆在人民的周围
把劳动的心灵团团地围住
想把他们围得不能呼吸不能喘气
我们有什么权利
反而盗用他们的名字
在那上面再添上一叠叠
写着冷情的文字的废纸?
我们有什么权利
反而盗用他们的名字
把他们当作傀儡
要他们背出一些空话或冷语
让他们自己看了听了
身上起鸡皮疙瘩
反而对世界失去了爱憎
反而对生活减少了力气
反而把斗争看成了和他们自己的血肉生活并无联系?
…………
谁想做一个用文字作战的士兵
他就得在人民面前、在斗争面前
把自己看得卑微、卑微、更卑微
卑微到除了真诚一无所恃
卑微到如果不是在自己的心灵上
感受过、痛苦过、欢乐过的东西
就不敢向斗争献出
谁想做一个用文字作战的士兵
他就得在自己的心灵里面
孵出一粒劳动爱情的圣火
即使那微弱得自己不能够感到
但血液谁都是有的
文字如果没有带着血温
(虽然那不免要沾上自己的体臭)
就没有脸放它们到
这个战斗着的世界上去!
这是胡风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写下的诗句,今天读来仍有它的现实意义。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不愿读诗,或者说读不进去诗?我认为这都能从胡风先生的诗句里找到答案。试想,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的时代,谁还愿读那些“文字垃圾”呢?
如今,我们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近千部,诗歌散文更是数不胜数,还有新兴的网络文学,简直叫人眼花缭乱,真不知从哪儿读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头大都是些“文字垃圾”,是一些所谓的作家厚着脸皮印到纸上去的、贴到网上去的。
作家为什么会写出垃圾般的文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快快写”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面。《光明日报》副刊主编韩小蕙在《我们是不是写得太快了》一文中,真诚地提醒我们:慢些,请写得慢些。
前面已说过老舍的“慢慢写”了,下面再看韩小蕙给我们列举的“快快写”的例子——
我的一位文友,半年没见,有一天突然告我说,他已写完两个长篇,各20多万字,出版社都已通过,正在印刷之中。我很惊讶,问怎么写得这么快?他说:“咳,玩呗,你还真那么认真啊?要不是我天天看电视、下棋、聊大天,一个月就可以写一部。”
还有一位当红女作家,写得也飞快,这里那里,到处都是她的文章,我一直很羡慕她的八斗高才。可是有一次看到了她的原稿,只见上面随处是错字、漏字、笔误,一篇千字文,竟达二三十处!
上述两个例子,都并不是极端的个案,我还当面听见一位写小说的说,他每天上午写作4小时,用电脑,产出2万8千字,平均每小时为7千字。哎呀呀,我真佩服,其速度赶上打字员了,不知他的小说怎么连想都不用想就“哗哗哗”地流了出来?
韩小蕙不无讽刺地写道:“俱往矣,俱往矣,什么呕心沥血,什么十年磨一剑,什么百年树人,都是老掉牙的传统观念了。现在还谈什么炼意炼句炼字炼标点符号?快点写快点出快点拿稿费快点成名成家不比什么都强?!”
读了韩小蕙给我的签名赠书,一下子就喜欢上韩小蕙的文字。别的不说,单说她用“哗哗哗”地流了出来,来形容“快快写”的作家们,就极为形象地暗示出一位伟人的名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