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鹏的头像

魏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07/04
分享

没有名片的书法家

我是本世纪初认识杜小泉先生的。这些年,数次与先生见面、喝酒、叙谈,都没能收到先生的一张名片;这些年,我也认识了不少的书法家,往往一见面就能收到他们制作精美的名片。名片上印满了厅长、局长、董事长、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各种各样的头衔、官衔。杜小泉先生没有这些头衔、官衔,连一张名片都没有。

2012年,杜小泉先生创作的四件草书作品,在北京举行的“翰墨流芳——当代书法专场”拍卖会上全部成交,不仅先生的字,就是作品上的“红叶树下”、“自以为是”、“甘守寂寞”等印鉴,也被人们传为美谈。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开始筹备“翰墨流芳——当代书法专场”,历时近半年,12月6日在北京亮马河会议中心举行拍卖。新华社《收藏投资导刊》主编尧小锋介绍说:“本次中拍国际推出这个当代书法专场,抱着推动书法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全国数以万计的书法家中精选了30多位代表性的老中青书家,他们中大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从事学术研究、教学的,也有在艺术机构担任领导职位的,还有来自艺术媒体的领头人,他们都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宽博的积淀。尽管他们与古人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他们的创作思路与古人一脉相承,并且所体现出当今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足以展现当今书法界最新的创作成果。”江苏有尉天池、孙晓云、言恭达、杜小泉等四位书法家作品参拍。由陈传席作序的《翰墨流芳拍卖会作品集》中,杜小泉名列李百忍、饶宗颐、沈鹏、尉天池之前。杜先生谦逊地说:“排名是按姓氏拼音为序的,我与大师们的距离还远着呢!这次能与大师们的作品一同参拍,对我来说只是开头……”

杜小泉先生1934年出生于江苏睢宁,自幼聪慧敏悟,七岁入学,八岁即能大字书联,名扬乡里,人以为异。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由于书法成绩突出,深得吕斯百、洪毅然等先生赏识。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王琦得知杜小泉是西北师范学院出来的,是洪毅然先生的学生,不由地赞叹道:“真是名师出高徒,狂草很有特点,钢筋铁骨,气势恢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传席评论说:“乡贤杜小泉先生的草书虽狂放不羁,但书卷气极浓。”书画大师王学仲初见杜小泉先生书法作品就说:“狂草最难写,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此公狂草有‘颠张醉素’遗风。”并欣然为其题写展标——《杜小泉书法展》。

杜小泉先生在当地有“书坛宿老”之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书法诸体皆能,尤擅狂草,师法“颠张狂素”,笔走龙蛇,酣畅淋漓,气势雄强;画追吴昌硕,受其影响最大,擅大写意花卉,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深厚,力透纸背,笔墨老辣,且富有情趣。1992年在南京举办个展。1993年在西安举办个展,被聘为西安书法学院书法导师。2002年《书法报》第48期头版“书坛人物”栏,以《小屋影不孤 泉水淡无心》为题,介绍其人和其书法作品。2003年第87期《中国书画报》发表《品读杜小泉先生草书》赏析文章。2004年第10期《书法》杂志发表草书条幅。2011年金秋,家乡睢宁举办了“杜小泉书画展”,中国书画名家协会名誉会长洪伟题写展标并出席开幕式。此次书画展,共展出杜小泉先生作品146幅,其中46幅书法作品有大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小楷等字体;100幅画作基本都为国画,主要以花为主题,有牡丹、菊花、梅花、荷花等。杜小泉先生说:“搞展览就好像是检阅检阅自己,写得怎么样,画得怎么样,评论在大家,请大家指导指导,以利于再进步。”

2012年7月号《收藏投资导刊》(总第48、49期),连续两期专题推介杜小泉先生的书画作品,业内尚属首次。有的作品还分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中国当代书法篆刻家词典》、《国际现代书法集》等丛书。有《杜小泉行书集——恭录毛泽东诗词》、《杜小泉书法展》专集等行世。其中,《杜小泉行书集——恭录毛泽东诗词》于1993年由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其书画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博物馆、展览馆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名人收藏。

杜小泉先生学书从二王入手,精研历代碑帖书体,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形成自己浑厚酣畅、凝练遒劲且飘逸飞动的个人风格。杜小泉先生诸体皆工,尤擅狂草,其擘窠大字及蝇头小楷亦见优长。他的狂草,狂而不散,收放得体,行云流水中蕴藏着强烈的节奏感,加上用墨的浓淡得宜,行笔的轻重疾徐有度,观其书如听美妙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榜书气势磅礴,雄强中见飞动,潇洒处寓严谨。其走笔融入钟鼎、石鼓浑厚意趣,追求如锥划沙、如漏屋痕的效果,既显颜柳功底又见周秦神韵。小楷笔致精到,体态完美,既有馆阁的规矩,又有写经的随意潇洒,于晋唐神韵中形成自身的面貌。其蝇头小楷《古文观止》,行、草、隶、篆四体《毛泽东诗词三十六首》等皆为惊世之宝。

草书是书法艺术诸体中最活跃、最具变化、抒情性最强的一种书体。它的变化性和不可测定性,注定了其理所当然的代表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故当代书法家多视草书创作为畏途。杜小泉先生知难而进,注重勤学苦练,临习古代碑帖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他在弱冠之年就开始接触草书,始学二王诸帖、智永《千字文》等小草,渐知草法的基本规律,后来又学孙过庭《书谱》及张旭、怀素、黄山谷、祝枝山、徐青藤、王铎、傅山等草书大家的传世名作,其中对“颠张醉素”及王铎、傅山用功最多。每一次临帖,对他而言都是再创作的过程。他临怀素《自叙帖》在用笔和用墨上较原帖更加精炼。杜小泉先生说:“临《自叙帖》难度极大,若过分的追求狂放,为狂而狂,一味的追求快速,不讲笔法,信笔拖划而过,得到的只能是有如烂面条似的‘飞草’,或流入粗野狂怪的‘野草’”。

杜小泉先生的临作,把“狂僧”的“豁然心胸、略无凝滞”、“时时只见龙蛇走”、“状如楚汉相交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线条的质量,如万岁枯藤般毛涩线条的大量运用,在原帖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上,又增加了赤火烈风的苍茫感。纵观他的众多草书,可知他是深谙草法真谛的。虽“老夫常发少年狂”,但在气象上,在总体上,他总能抓住流畅、奔涌、连绵、飞动、跌宕、深幽灵明、神完气足等特征。

杜小泉先生创作苏轼《前赤壁赋》十屏,以“八尺屏”纸书写,字大如碗口,洋洋数百字,一气呵成,如惊涛裂岸,似万马奔腾,雄强磅礴之境,令人叹为观止。杜小泉先生深明书写时要将字的点画交代清晰,要大小不同、曲直方圆互补。他非常注重线条的质感,笔势狂放流走,却无漂滑浮躁之病。我当编辑时,曾在《九镜湖》杂志封二上,发表杜小泉先生草书毛泽东的《和郭沫若同志》条幅。先生使用长锋羊毫书写,以中锋为主,巧妙地运用挫锋、裹锋等技巧,疾徐、涩感变化多端,笔姿生动活泼,通篇气势恢宏,用墨浓淡枯湿一任自然,章法开合有度,老辣而又浑然天成。2012年秋在北京拍卖成交的《“精气神”》、《王勃诗一首》、《李白诗句》、《毛泽东诗句七言联》等四件作品均为草书,四件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线条的张力与质感,其线条犹如“清泉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炉火纯青,自成一家。

杜小泉先生的草书虽狂放不羁,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一种儒雅高古的文人气息。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初见他的作品时,即盛赞其书“书卷气”极浓。是的,纵观中国书法史,能为后人所重的书法作品,哪一个是内涵不凡学富五车呢?杜小泉先生饱览经史群书,工诗善文,又精绘事,写意花鸟、泼墨山水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他将绘画“墨分五彩”的用墨技巧及皴擦之法运用到书法上,更增添了书法线条的内涵,增加了草书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文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一在形象,二在构架线条,三在线条中显示书者的功力、修养、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等,尤其是书者的文化内涵,“书者,如也”,心手不可相欺。杜小泉先生出身于美术科班,作品寓画于书,书中有画。美院毕业后在安徽凤阳从事美术教学,六十年代初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世人为之一惊。他与李百忍先生的交往,就是从这时开始的。1992年,李百忍先生亲书十二言长联:“小屋影不孤挥毫引来癫狂赏;泉水淡无心偶留佳句二杜吟。”托友人带给杜小泉先生,笔墨结情,遥寄对老友的思念和其书艺的赏识。李百忍先生生前还说:“小泉的字既追古法、又破前人樊篱,既有灵性,也有胆识,六、七十年代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书画诗文都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真能耐得住寂寞……”李百忍先生不知道,杜小泉先生有枚印鉴就是“甘守寂寞”。

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诗词学家和文物书画鉴定家葛介屏先生生前曾说:“十年动乱,我与小泉先生在灵璧协助发掘汉墓,共同学习生活数月。小泉对书法悟性极高,又肯下功夫,草书写的很精彩,遗憾的是现在怎么不见其踪影呢?”葛介屏先生也不知道,杜小泉先生已于1973年从安徽调回江苏原籍,到睢宁县龙集乡龙集中学教美术了。

这是一个最偏僻的乡村。杜先生从安徽回来,在这里待了二十余年直到退休。

杜小泉先生性情刚烈,却淡泊清雅,教学课徒诲人不倦,如潺潺细流,娓娓道来。他从不愿宣传自己,并不在乎是否出名,从来没给自己印过一张名片,只知踏踏实实地做着他的书法功课。追求也好,修身也罢,一如既往地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书法氛围中,生活是平淡的,但也是充实快乐的。

1992年,江苏省扶贫工作队一行二十一人到睢宁扶贫,二十一人分成两个工作组,其中龙集工作组十一人。工作组在龙集期间,发现龙集中学美术教师杜小泉的书法艺术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随即决定在省会南京为其举办个人书法展。杜小泉先生以“教学繁忙,书法作品不足”为由拒绝从命,但工作组的李守标等文化事业的热心人,主动为之操办,在龙集和县城中借取杜小泉先生的书法作品到南京展出,因而名操一时,好评如云。老将军向守志为书展剪彩,盛况空前。

1993年应西安书法学院之邀,杜小泉先生去西安讲学并举办个展。书法大师卫俊秀先生一见到他的作品就说:“字有江南秀,内涵华山雄”。刘自椟先生对其书法也作了很高的评价。在西安期间,杜小泉先生还应邀为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友人书赠作品,均受到欢迎,并得到高度评价。

女作家严歌苓说过:“难道你不能确定你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吗?你难道不能树立你自己的一个标准吗?为什么你要把裁判的尺度交给人家呢?”为追求书法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有一年冬天,杜小泉先生也曾带着自己的作业请教于书法名家,但在省会连等了四天,这位书法家天天忙于开会、剪彩,连电话都没空接,直到第四天下午才有幸见上一面。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位名家对他的作品指天画地,不知所云。陪同杜小泉先生的洪伟感叹道:“现在的书法家都不写字了,也不研究书法了,走穴、剪彩、开会才是最重要的。”正是有感于此,杜小泉从省城回家后,就篆刻了一枚印鉴:“自以为是”。

杜小泉先生以教书育人为职业,为教诲人不倦。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桃李满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退休后,每日临池不辍,淡泊名利,远离喧嚣,默默耕耘。写斗大榜书或蝇头小楷百千字,皆能一气呵成,精神一贯。有的人认为,退休后无事可做,百无聊赖;杜小泉先生却认为,退休后才是自己的黄金时代。一部蝇头小楷的《古文观止》,他整整写了半年。他说:“不是退休,哪有这么多的工夫。”退休后,他终日伏案,心无杂念,如同练功一般。老伴高兴地说:“写字练好了他的身体,八十岁的人了,无灾无病,一年到头忙忙操操,一刻不停,简直像个孩子……”

面对鹤发童颜、开朗幽默而又“自以为是”的杜先生,我们感受到一种境界,一种如沐春风的清爽。先生过去的小屋现已变成“两室一厅”的小楼,其中一室一厅均放有画案和文房四宝,楼中有历代书法“先贤”陪伴,先生一点也不孤独。不愿出名的杜小泉先生,真实地向我们传递着清雅的古风,表述着书法人生的真谛。看了杜小泉先生的书房和书法作品之后,真是如饮甘泉,如浴春风。

杜小泉先生没有官衔头衔,没有名片,但他在书法爱好者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他的书法在北京同大师们的作品一道成功拍卖,这,岂不也是一张红红火火的“名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