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鹏的头像

魏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507/30
分享

燕子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而与人类最为亲近的鸟,莫过于燕子。

在我小的时候,最先认识的鸟就是燕子。那时,我家住在老宅,老宅又高又大。在老宅上,我住的大院里有六七户人家,我家坐北向南,位置最好。让我感到最为骄傲的是,每年燕子南来,最先落户的就是我家。记得我家的门很别致,门框上面还有一个扁口似的小门,即使大门关上,燕子也能从小门出出进进,小门虽小,但从没碰伤过燕子,甚至连根羽毛都没碰落过。

“小桃初谢时,双燕恰来时。”一双燕子进了家门,首先商量的是在梁上筑巢定居。我家堂屋有三间,燕子吱吱喳喳商量的最终结果,是在中间一间、从脊梁向下数的第三行横棒上筑巢。燕子筑巢的本领非常高超,堪称是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埂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家来。在飞回的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粘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筑好的燕巢像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巢里铺着柔软的羽毛和细草。为了防止燕子的粪便落到地上,母亲还要在燕巢下悬吊着一块V字型的硬纸板,用来承接燕子的粪便。这对燕子来说,无异于是人工建造的一个“卫生间”。

此后,燕子的家庭生活就开始了。过了几个星期,巢里便孵出四五只小燕来。我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仰头数一数小燕子,看一看小燕子探出巢外的小嘴,听一听小燕子简单而又亲呢的问候。而它们的父母则不停地飞进飞出,不停地衔着虫子哺育它们。“须臾千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把燕子的“母爱”,描绘得淋漓尽致,简直就是为人类树立的学习榜样。

小燕孵出二十多天,即可随父母飞出巢外活动了。南宋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这样描绘户外的燕子:“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燕子轻盈俊俏的风姿,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趣。而最有情趣的,莫过于雨天的燕子了。越是雨天,小燕子越爱举家出动,但它们飞得并不远,只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仿佛是故意在风雨中锻炼自己飞行本领似的。而那时的我,也喜欢在风雨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和勇气。我赤着脚在风雨中跑来跑去,浑身上下被淋得像落汤鸡一般,然而我毫不畏缩,仍一次次地跑出门外,有时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任凭瓢泼的大雨向我浇来。陪伴我的除了哗哗啦啦的雨声,就是吱吱喳喳的燕子。小燕子的翅膀全被雨水打湿了,有时飞着飞着就落了下来,可小燕子毫不气馁,一次次落下,又一次次飞起。小燕子把老宅的大院当作训练场,而我,也把那里当作儿时的乐园。

后来,我家从老宅上搬出,住进了母亲新建的三间瓦房里,但瓦房的房门较低,门框上也没有扁口似的小门了。为了纳燕入户,母亲就敞开大门,迎接燕子进门安家。见了来筑巢落户的燕子,母亲高兴地说:“快来看看,还是往年的那一对燕子啊!”这时,我已从书本上知道燕子是种益鸟。农谚中说:“燕子田野飞,五谷堆成堆。”有人计算过,一只燕子一天能吃掉蚊、蝇等害虫7000多只,一个夏天吃掉的害虫至少有几十万只。它们为保护庄稼,默默无闻地辛勤劳作。每年秋天,燕子都要向南飞迁,到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一带过冬。到了第二年春天,燕子又飞回到原来生活过的地方。据动物学家统计,老燕回巢率为47%,头年幼燕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然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难怪母亲见到燕子飞回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再后来,我家又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楼房的门窗全是大块大块的玻璃,远远看去,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楼房建好那年,也有燕子想进门安家,却一头撞到了玻璃上。我和母亲发现时,燕子已经死去了,玻璃上留下了一滩血迹……

从此,再也没有燕子到我家落户了。但年年春天,我都会在梦中听到一声声的呢喃,仿佛是燕子在向我打着招呼,在向我亲呢的问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